尹中立:严控股市借壳以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改革(3月17日)
有报道称,战略新兴板可能会取消或推迟,这个消息导致市场预期借壳行为或重新活跃。目前国内很多行业中的骨干企业都已改制上市,股市对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证券市场服务于供给侧改革应当从遏制借壳上市入手,从而使股票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第一,严控借壳行为,医药、食品等诸多行业将掀起上市公司合并浪潮,供给侧的优化将立竿见影。从理论上说,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是最容易发生的,但这种现象在国内证券市场极少发生,仅有的几个案例都是政府一手主导的。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主要障碍是高昂的壳价值,因为一家上市公司收购兼并另一家上市公司时都不愿意额外支付高达几十亿的壳费。如果通过遏制借壳上市、强化退市机制大幅压缩上市公司的壳价值,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难度将显著缩小,医药、食品等行业内的上市公司之间将会发生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因为这些行业的规模效应非常明显,在品牌、渠道、质量控制、研发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大部分属于民营企业,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大家自然就走到一起了。
第二,退市制度将真正激活,证券市场僵尸公司的清理难度将降低。证券市场20多年来强制退市的公司仅40多家,目前这40多家已经退市的公司依然在老三板挂牌交易,还经常出现连续多日涨停的奇观,其中不少公司已经完成借壳重组,随时准备重返股票市场。不仅退市公司少,20多年来破产清算的上市公司依然是0,显然不符合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上市公司淘汰机制无法正常建立起来的障碍之一就是上市公司拥有的巨大壳价值,大股东和地方政府都千方百计阻止上市公司退市。如果通过提高借壳上市门槛等措施大幅削减壳价值,那么大股东和地方政府不惜成本保壳的动力将大大削弱,退市制度的运行将更轻松,上市公司的破产清算也就存在可能了。
第三,避免新兴产业被证券市场过度概念化,产生新的无效供给。在各种借壳上市神话的长期刺激下,国内证券市场投机氛围一直十分浓厚,上市公司的炒作题材比真实业绩更有“吸引力”,因此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刺激股价,对外项目投资总是紧跟市场热点,二级市场投资者喜欢什么,上市公司就涉足什么概念,但大部分上市公司在投资这些时髦的项目之前都没有充分的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准备,这样很多上市公司将宝贵的资金等资源用于低端产能的简单复制、很难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项目。近年来,大批上市公司先后蜂拥投资于太阳能、LED、物联网、云计算、石墨烯、手游、影视等热点题材,但最终能够取得市场竞争力的凤毛麟角。这样不仅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或低层次产能,进一步恶化中国的供给侧整体结构,而且还可能耽误国家发展新型战略产业的历史机遇。
虽然借壳上市从形式看也属于上市公司的市场化重组,但其本质是一种“后门上市”行为,与国家鼓励的产业升级、调整无关,监管部门应当旗帜鲜明地表明监管态度,而不应当将其视为企业上市的正常途径之一。美国、日本、我国香港证券监管部门无不旗帜鲜明反对借壳上市,对借壳上市采取了一系列高压监管措施。自从中概股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政府大幅度提高了借壳上市门槛,使得借壳上市比正常的IPO难度要大得多,因此近4年来没有一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借壳上市了。香港市场也适时修改借壳上市认定标准,不断扎紧制度篱笆,尽量减少后门上市的机会。
虽然2013年底中国证监会已经宣布借壳上市等同IPO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借壳上市归证监会的上市监管部审批,IPO归证监会的发行监管部审批,导致两者的实际审批标准相差甚远,监管套利现象十分明显。例如借壳上市无需漫长的排队等候,一般在2-3个月即可完成审批,而IPO排队3-5年都是家常便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企业愿意支付几十亿元高昂壳费,而不愿意按部就班地排队IPO了。
针对目前昂贵的壳费,其实不需要监管部门另外制定什么新政策,只要证券监管部门切实执行“借壳等同IPO”的政策即可:将所有借壳上市申请放在证监会的发行监管部审批,与众多的IPO企业一起排队等候,由同一部门按照同一标准审批。只要借壳上市不存在任何监管套利,则现有上市公司的壳价值自然就会大幅贬值,股票市场就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改革。(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3月17日)
Tags:尹中立,严控股市借壳以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改革3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