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0月19日)
《金融时报》消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与此同时,也为传统金融业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天,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众融智库发起人杨涛博士做客《理论周刊》,就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差异,互联网金融创新会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记者:您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
杨涛:无论在国外还是我国,互联网金融都呈现两大主线:技术因素驱动与制度因素驱动。只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过渡期的制度化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就内容来看,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有两大方向,即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中前台服务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金融创新中“过于求快”和“停滞不前”都是错误的。例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当大家喊着要对欧美进行“弯道超车”、彰显后发优势之时,却没有想到,一方面在信息和技术传播如此快速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所认为的金融“后发优势”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为什么发达国家不能迅速地学习和借鉴,而甘心被我们超越?另一方面,着眼于规模和数字、脱离结构、功能和服务实体的“金融超车”是否有意义、会否真正成功,还是会造成“翻车”或“脱轨”?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思考。
现在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意见不断出台,已经进入了新的监管时代。长远来看,未来的监管体系完善需坚持三个原则:重在通过制度完善来“好打地基”;重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弥补现有金融体系功能“短板”;区别对待技术与制度型创新。就政策方向而言,一是向上看,加快弥补法律制度和技术规则缺失;二是横向的两手抓,包括多层次的监管协调机制和自律机制建设;三是向下看,促进分类监管细则落实与深化。
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
记者:传统金融业与“金融互联网”或“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或业务相比,存在哪些差异?
杨涛:以银行业为例,一方面,传统银行业的特点包括:安全优先,兼顾效率和便利;形式上仍以分业为主,混业趋势几度演变;机构与股东利益为主,客户服务为辅(拥有对实业的谈判优势);机构运行“以大为美”,追求“做大做强”;习惯于政府“父爱主义”,难以跳出政策框架;更加适应工业化时代大企业、大项目的需求
另一方面,新兴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包括:对金融要素和金融功能都带来全面的冲击;更需要构建多层次平台金融服务体系:开放性、综合性、国际化;还需构建领先的技术与市场规则标准体系;强调信息安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适应后工业时代的产业需求:智能化、网络化;从金融行业推动到客户推动:服务小微、激发创业、满足消费;倒逼金融市场化改革及与工业4.0的互动,促进金融与实体结合。
记者:在近期上市银行半年报纷纷推出后,人们一方面对银行业绩伴随经济周期的下滑感到担忧;另一方面又被各银行令人“眼花缭乱”互联网金融创新所吸引。对此,您怎么看?
杨涛:在增长亮点缺乏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被许多银行看做是转型契机和“救命稻草”。例如,作为大银行的代表,工行推出“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信平台和“融e行”直销银行平台“三大平台”;作为股份制银行的佼佼者,平安银行构建了橙e网、口袋银行、平安橙子等面向公司、零售、同业等客户群体的互联网门户。还有,更引人关注的如浦发银行于7月7日正式推出SPDB+浦银在线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展开P2P业务。
需要承认的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各国银行都更加重视其中的机遇和挑战。例如,到今年4月份,据统计华尔街六大银行五年里裁员8万,其中各银行裁员人数最多的为固定利率、汇率和期货部门,而有研究者分析发现银行技术和风险管理、合规部门反而会增加雇员。这就充分体现了大银行对于新技术、新风险的高度重视和“未雨绸缪”。
应该说,国内银行业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逐渐获得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因为就现有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来看,实际上是致力于推动同业业务监管的一致性。这就意味着将来更多从产品功能和业务本身出发,对P2P网贷等新兴业态,过去过于宽松逐渐转为趋严,而对银行的严格监管则会相对有所放松,这在理论上对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形成利好。
综合来看,各家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重点,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渠道替代,即通过发展电子银行、移动银行、直销银行等,对原有的业务流程与组织架构进行渠道优化与变革;二是依托新的产品或业务,着力推动零售业务拓展与强化个人客户获取能力;三是积极介入电商,以此来向互联网企业学习,通过大力拓展业务场景来增加客户粘性;四是尝试把原有的融资类业务搬到网上,如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尝试;五是布局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新兴电子支付业务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中间业务;六是对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直接介入与间接合作,如与P2P网贷、第三方支付的合作等。
记者:您认为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会面临哪些挑战?
杨涛:一是业务范畴与边界不清晰,各家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根本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各银行究竟希望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达到大而全的“超市”还是 “精品店”,大多没有清晰的“顶层设计”。二是其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传统业务板块之间,存在突出的协调矛盾,这往往体现在财富管理类产品、渠道、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等多方面。三是部分银行致力于打造自己的O2O闭环生态圈,但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的真正优势,或许还是应该体现为开放型的平台,以多平台共赢为目的,而非独家通吃。四是对于某些互联网金融创新来说,究竟是基于提升上市银行投资价值的“噱头”,还是真正有利于发掘新的、可持续的业务增长点,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五是传统金融体系的主要“短板”在于小微金融、居民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创新价值应该在于弥补这些不足,是否有能力并且愿意抓住这些“痛点”,仍然是银行面临的挑战。
客观来看,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逐渐体现出“大资本驱动”的特点,小银行做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并不明显。未来将呈现三大主线。一是工行等“巨头”由于拥有资本优势,因此容易进行大规模布局,可以实现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简单粗暴”式发展,但能否真正实现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还缺乏迫在眉睫的动力。二是平安银行等依托于各类准金融控股集团的银行,只要能够依托集团资源,有效实现互联网金融板块之间、互联网金融与传统业务之间的综合功能协调,则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三是新兴互联网企业发起的民营银行,要真正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杀出一条独有的“互联网银行”发展道路,仍然是困难重重。
就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蓝海”来看,应当抓住现有金融体系功能亟须完善的领域。一是居民金融,即如何更好地通过降低门槛、提高便利性来满足居民金融需求,包括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其中,经济发展动力调整与提升国内消费需求相关,而现有消费金融创新的低水平对此形成严重制约;面向不同阶层的财富管理创新,不仅有助于老百姓增加财产性收入,而且有助于促使中高收入者培育稳健的投资理念。二是小企业金融,这里包括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风险管理支持、财富管理,还有对小企业信用环境与文化建设的帮助。我们看到,作为解决就业等诸多社会矛盾的着眼点,小微企业金融现有的“行业细分”已经难以解决矛盾问题,而是需要不断拓展服务边界和内容。三是跨境金融服务,尤其是伴随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都变得更加迫切,而互联网金融技术手段有助于推动跨境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
总的来看,原有银行体系更适应工业化时代的需求,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工业4.0来临,互联网金融给银行提供了一条新的转型道路,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互联网金融仍然还难以对银行业起到颠覆性影响。在明确业务边界的基础上,各银行需要对自己通过互联网金融业务达到的最终目标和路径,有更加清晰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跑马圈地”的思路。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人才机遇
记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育和提升。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鲶鱼效应”,将深刻影响金融业人才的发展格局。请谈谈您的看法。
杨涛:从传统金融业与新兴互联网金融的比较来看,对于人才的需求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方面就传统金融业来看,其人才需求特点如:重视安全与风险控制,责权相称的创新型人才有所不足;专业型人才为主,跨业型人才有所不足;“螺丝钉”型人才成为“主干”,人才功能拓展空间受限;高端“产融型”人才不足;客户服务型、体验式创新人才不足;“小而美”模式的适应人才有限;工业化时代的“资历”成为人才发展的重要瓶颈。
另一方面就互联网金融来看,其人才需求特点包括:强调跨界型人才,如互联网(经验、精神)+金融(经验、理念);需要金融产品与服务层面的“混业型”人才;需要“产融复合型”人才:金融+产业+互联网;强调国际性人才:掌握国外新技术、新金融的动态;需要职位功能开拓型、客户服务型人才:服务场景架构师;跳出资历的“开放型”人才:“脑洞大开”的创新动力;战略引导型人才和柔性公关人才;风险控制类人才:技术、制度等。
然而,随着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联姻,金融人才流动趋势将出现不同的变化。一则,在早期融合阶段,可能更多的是传统金融业的中低端人才,逐渐向互联网金融业态流动;二则,此后随着传统金融业更加重视互联网金融,则会出现互联网金融的中高端,转而流向传统金融业;三则,由于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传统金融业的中高端人才也逐渐向其流动;四则,最终出现的格局,是来自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低、高端人才,都会出现双向、多层次的流动。
为了更好地推动互联网金融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专业化的人才中介就变得更加重要。一个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人才中介机构,需要能够:把握行业基本内涵与趋势;推动完善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评价标准;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动态演变视野;有能力挤出人才“泡沫”;实现中介渠道的多元化。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人才要抓住机遇,也有许多“黄金”发展领域。一则,着眼需求的新型金融服务场景建设。例如,致力于构建移动金融生态环境+移动金融超市、精品店;二则,从闭环走向开放式的金融大平台经济模式建设,迫切需要创新型变革;三则,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独门秘籍”将逐渐消失,需要更加重视“技术+金融”的服务规则标准化与话语权;四则,互联网金融对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永远具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五则,互联网金融领域迫切需要总体设计型人才,需要高度重视战略规划、战略融合、战略安全。
Tags:杨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0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