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林瑶珉:渴望效率的“内在美”(4月27日)

http://www.newdu.com 2018/3/28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年一季度国内保费收入159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保险业总资产16367亿元,同比增幅24.74%。”一季度保险业务数据刚一出炉,立即引起行业内外高度关注和振奋。其中一季度寿险业实现保费1098.8亿元,同比增长30.6%(扣除2005年一季度中意人寿200亿元团险大单因素),彻底摆脱了去年同期负增长的阴影;引领风骚的是银行保险代理,该渠道业务的回暖促使银代保费收入达到寿险总保费收入的三分之一,以致媒体对银行保险的关注点从此前银行系寿险公司的成立再一次回到银行代理渠道的现实效用中来。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飙升引发了人们对这个特殊销售渠道的许多联想,其业务的品质、行业的诚信风险以及寿险公司的业务结构等等因此备受关注。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关注它的市场成因。
    首先,银行代理业务的回暖说明寿险公司的经营思路是在规模发展中求效益。由于激烈的竞争,银行代理业务赢利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即便如此,出自于对保费规模的偏好,本着传统的薄利多销原则,绝大多数寿险公司、尤其是拓荒阶段的寿险公司都不会轻言放弃银行代理渠道。在效益和规模的PK中,多数寿险公司选择的是规模先行。换言之,相对于效益来说,保费规模是过程指标,是实现效益的重要基础。目前有极少数寿险公司孤守银行代理之寂寞也不等于他们放弃了对保费规模的追求或对银行代理渠道的漠视,而是他们在公司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的市场策略。
    其次,多重原因使寿险公司对保费规模不敢怠慢。规模与效益是一对矛盾,又是一个统一体。就国内寿险公司的组织性质而言,经济效益无疑是它们的第一目标。但是,保费规模除了可能是企业实现经营效益的基础之外,还具有许多特殊的意义:保费规模决定市场话语权,决定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保费规模是无形的广告,或正面或负面,权威的行业数据公布无不根据保费规模和保费增长率进行排名,甚至连违规频率都以保费规模为基数;保费规模也是政治指标,代表着公司对社会、对行业的贡献度,等等。因此有人说,保险公司没有效益是绝对不行的,但没有规模也是万万不行的。难怪那些孤芳自赏、只要效益不要规模的寿险公司要承受很大压力,也难怪背着负增长罪名的公司不得不调整既定的经营策略。
    其实,对规模应该有更全面的理解。笔者曾在北京的一家合资公司的看板上看到该公司十年内的目标是为一百万客户提供保险服务。笔者也在接受寿险启蒙教育中读到台湾南山人寿、国泰人寿拥有数额巨大的有效保单量。相比之下,目前我们关注的只是保费规模,而有效保单件数、客户人数这样的规模指标却不够重视,甚至在一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也未能体现这样的指标,而这些指标也许能够更好地把规模与效益联系在一起,更全面地体现寿险长期经营的本质。
    话说到此吴定富主席在刚刚落幕的2006保险发展论坛学术年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他认为,保险业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吴主席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对“又快又好,做强做大”不能牵强附会,应该注重实质,这才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理解和诠释。
    

Tags:林瑶珉,渴望效率的“内在美”4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