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 正文

倪鹏飞:城市崛起,开辟中国新未来

http://www.newdu.com 2018/4/3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城市竞争力”十年(2002年—2011年)研究新发现
    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市场,更好、更快地创造财富以及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的城市时代,城市不仅变得更加重要而且竞争更加激烈,城市竞争力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国家竞争力。
    进入城市社会的中国,城市正越来越主宰着国家的未来,城市整体竞争力及其变化也决定着国家竞争力及其变化。测度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大小,分析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及影响因素的变化,对于中国各级决策部门认清中国城市所处的位置与环境,以及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把握中国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和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城市竞争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价值。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城市崛起的标志性十年,也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从开启到发展的十年,笔者总结这十年的研究成果,有如下主要发现:
    十年间城市竞争力格局的变化
    1、城市之间竞争力差距:总体差距缩小,局部差距扩大。十年来香港的城市竞争力一直居首,但内地城市竞争力提升明显,总体差距缩小。计量发现,城市竞争力指数开始出现收敛趋势。高行政级别城市收敛特征明显,而发散多出现在级别相对较低的城市中。特大型城市收敛趋势明显,但是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差距不断拉大,中等城市呈现倒V型。
    2、区域层面:东北地区成绩斐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快速崛起。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过去十年整体发展较快,特别是东北地区借着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契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战略提升,对棚户区进行大规模改造,城市投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中部地区虽然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较快,但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较差,城市分化严重。
    3、城市规模:大型城市仍占主导,中小城市竞争激烈。小城市对整体城市化的规划更为合理,并且抓住了大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同时由于大城市超出承受能力的房价和不断上升的竞争压力,中小城市不断受到青睐。
    4、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的城市最具活力,中国城市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提升,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城市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喜的是,中国大多数城市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5、竞争力提升迅速:“三大城市群”及周边城市提升较快,资源型城市崛起迅速。十年间,东北、西北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较快,成绩斐然,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及周边城市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经济板块”作用日益增强。资源型城市综合竞争力也提升较快。
    6、城市分项竞争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才和科技竞争力较强,中西部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提升明显。北京、上海已经逐渐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聚集地,科技、人才竞争力领跑全国,并具备了较强的科技转化、创新能力。中西部地区借助“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基础设施竞争力大幅提高。
    影响城市竞争力变化的因素
    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由硬条件向软实力转变,人才和政府管理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最大。十年来,政府管理、科技、人才、资本等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反,基础设施和开放度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呈下降趋势,这反映出城市依靠硬环境和外部因素的改善来提升竞争力的方式在转变,对软环境的重视成为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数据显示,人才和政府管理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最大。
    城市科技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城市效率影响更大。总体上,科技实力指数(科技投入)、创新能力指数(科技产出)和科技转化能力指数都有利于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不过科技实力指数的效果相对较小,后两者的效应更明显,科技成果转换能力是影响竞争力提升的最大因素。
    分析发现,基础竞争力变化率是城市竞争力变化率提升最大的消极因素,人才竞争力变化率则是城市竞争力变化率提升最大的积极因素。换言之,人才竞争力是十年间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最大拉动力。
    企业对城市竞争力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统计发现,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应用水平、管理技术、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改善作用显著。
    “富民”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统计发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福利的改善,只有不断的“富民”,城市竞争力才能扶摇直上。
    金融资本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度提高,经济结构与竞争力关联度下降。城市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与金融资本联系起来,对经济结构的关注度不高。
    十年间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
    城市的增长方式转变在过去十年收效甚微,经济结构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较低。对过去十年294个地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考察发现,294个城市中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的占比为41.6%,但综合技术效率显著提升的仅有3成,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城市的增长方式转变在过去十年收效甚微,同时计量发现经济结构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较低。城市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唯一可选的路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城市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的步伐缓慢,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并未建立。考察过去十年,我们从294个城市R&D占GDP比重的均值可以看出,2011年相对2002年仅提高了0.6%;R&D占比均值也仅提高了0.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城市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的步伐缓慢,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并未建立。
    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明显,未来发展需要警醒。十年间,综合竞争力提升前50名的城市中,资源型城市占到24%,其中西部地区更是超过40%。中国资源型城市存在发展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虽然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明显,但只是在GDP、财政收入等短期显性指标方面增长明显,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并未完全建立,未来在资源衰退期和枯竭期的发展受限。摒弃短期思维,谋求长效机制,才是西部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济制度和生态环境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贡献度一直较低。现阶段,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制度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制度完善的步伐较慢。未来,综合运用市场和政策“双管齐下”的手段去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加快经济制度的完善,是城市提升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金融集聚并未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各地区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并未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形成明显促进作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3市”以及深圳的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均为负。未来城市发展中需更加注重金融资本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城市领导任期时限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呈倒V型。在任期拐点之前,城市领导人会不断推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但越过拐点后,城市领导人过长的任期将不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恰当地处理城市领导的任期时限,是政府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值得关注的问题。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从总体看,全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存在长期因果关系,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并不存在长期因果关系。从区域看,西南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也表现出正向作用,东南地区为反向关系。这表明,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持续增长的起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很大程度上显现,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并未表现出一定的效果。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政府未来努力的方向。
    城市高房价带来过高的生活成本,住房问题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城市十年来的发展,房子问题成为了“头等大事”。如果高房价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生活成本将众多城市繁荣的缔造者淘汰出城市,这些城市的竞争力将荡然无存。如果各城市能持续处理好高房价问题,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
    城市居民幸福感得到提升,但民生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城市十年来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相关服务和设施的不断完善,居民幸福满意度也随之升高,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传统“唯GDP是从”的观念,对居民的幸福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惠民的理念上升到“民生优先”的高度是不变的共识。
    展望未来,要建立一个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强大的城市中国,并不断提升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必须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不断提升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体系。
    

Tags:倪鹏飞,城市崛起,开辟中国新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