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牛瑾:匠心扎根,创新才会生长

http://www.newdu.com 2018/6/11 经济日报 牛瑾 参加讨论

    只要谈到有关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话题,小米和华为一定是频频出现的两个“名字”。前者刚刚过了8岁生日,一口气推出了7款新产品,为在香港上市做着准备。以硬件起家的小米能够脱颖而出,与始终坚持手机侧按键要测试50万次这样近乎“过分”的可靠性测试直接相关。后者成立了31年,近日发布了智能计算业务布局,为迎接全联接时代做着积累。从1个只有2台万用表和1台示波器起家的民营企业,快速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导者,华为靠的是在创新上心无旁骛的“一根筋”。两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致力创新,独具匠心,最终收获满满。
    不创新不行,没有匠心不行,二者都必须坚守。其实,这绝对算不上什么新话题。之所以此时再被提及,主要是因为当下我国创新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苗头。
    烧钱时,一窝蜂进入;没钱了,一窝蜂散去。一些创新企业急功近利,热衷于玩概念、赚快钱,却较少顾及更完善的体验、持续创新能力的培育。所以,必须强调越是创新、越需匠心,匠心扎根,创新才会生长。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国力强盛的源泉。但是,“创新路”不能简单等同于“闯新路”,而是要求长久专注于特定领域,把持续创新获得的竞争优势变为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把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贯穿企业转型升级全过程,以此开拓更多科技和商业模式的“无人区”。细数大国重器辉煌的背后,有着大批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攻坚克难的大国工匠支撑,就是最好的例证。实际上,“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已经从产业应用转移到基础研发,想在基础研发上有所突破,也需要多些“掘地三尺”的韧性、少些浅尝辄止的任性。
    过去,我国不少领域被核心技术“卡脖子”。如今,随着“中国制造”不断升级,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但被质量“卡脖子”的问题却越来越多。
    技术进步给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可能,但要生产出经得起检验的产品,少不了“文火煲靓汤”的沉淀。在“好不好”替代“有没有”成为市场交易看重的砝码的当下,企业自然要把精力转向锻造品质,突破“做不精”的难关,用高质量的产品化解品牌“叫不响”的困境,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素来崇尚工匠精神的德国,就是把产品当成艺术、把质量视为生命,在品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能力的水涨船高。高品质的产品从来就不是潦草应付的结果,以创新为导向的“独具匠心”才是现代化工业应有的样子。
    当然,越是创新、越需匠心,越用匠心、越生创新,这是递进的过程。因为,用心了,就会做到一丝不苟;做到一丝不苟了,还想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在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的感召下,就会萌生创新的念头和思路。
    匠心不是一门心思的闭门造车,创新也不是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既着力“大刀阔斧”的创造,又不忘下“绣花针”的功夫,以匠心向下扎根、以创新向上结果,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让我国高端切入全球创新链条。

Tags:牛瑾,匠心扎根,创新才会生长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