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恒鹏(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时间:2020年11月2日
2015年深圳首次推出“惠民保险”(以下简称“惠民保”)。此后数年多数地区一直对此持谨慎态度,仅有少数城市上线了类似产品,且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然而今年惠民保开始在北京、成都、杭州、重庆等各大城市全面开花,给人一种惠民保的春天来了的幻觉。截止今年10月,惠民保已经进入全国17个省份50个地市,在超过114座城市落地,累计参保人数超过2000万人,累计缴纳保费超过10亿元。
没兴趣八卦惠民保火起来的背景,
本文只探讨该产品的特征和前景、相关方的权衡与博弈,给出一个专业人士的专业看法。 1、惠民保是个啥? 惠民保,本身应该是种商业健康保险。若是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产品,只能是“利为
民所谋”的公共品,没必要多此一举加“惠民”二字。只有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才需要标榜“惠民”以招徕客户。正如公共部门做事不需要标榜“公益性”,商业机构才会时时标榜“公益性”一样。
不过,和普通健康险产品相比,惠民保需要有一些特殊性才好意思加持“惠民”二字。
首先是便宜且高保障,价廉物美是国人千年向往,没有此特征却自称惠民那定是奸商无疑了;
其次是赔付条件严苛,虽说“商业是最大的公益”,亏本的公益却无法持续,义利并举是公益性可持续的必要条件。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端赖于此。
10月15日上线的“京惠保”就满足这俩特征,保费每人每年只要79元,参保者扣除2万元免赔额后,住院费用便可100%报销,上限高达100万元。也就是说,当某重病患者住院费用达到了100万元,基本医保报销60万后其自付加自费费用为40万元。在这部分费用中,扣除2万元免赔额后的38万元便可100%报销。换句话说,北京市民以79元/年的价格购买了京惠保,就可确保自己住院的自付自费费用不会超过2万元。其他城市推出的惠民保产品,年保费亦多在百元上下,免赔额也多在2万元这个水平上,报销上限则有100-300万元不等。可见这些产品均具类似特征。
保费如此低廉,保障如此优厚,当得起“惠民”二字。
问
题是,如此价廉物美,商保公司能否盈亏平衡略有结余?义利并举原则是由累累白骨砌成的,“买的不如卖的精”并不成立,百年老店下面更多是笨死和蠢死的商家。要不怎么说“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IPO,眼前他楼塌了”?
2、商保公司为何要做惠民保?如何做不会死? 目前推出的惠民保产品中,商保公司是主要承保方,采取直接运营或承保后交由第三方科技公司运营的模式。
商保公司的想法是,这款产品若能盈利当然再好不过,但即便只能“保本”甚至略有亏损,只要可以成为营销与导流工具,拓展开其他可盈利的商保产品市场,也是合算的。这是战略性思维。
不过,仰望星空时也须脚踏实地,否则掉进坑里还是自己挖的坑里就让人很尴尬了。
所以需要会计算这个产品的盈亏平衡点。 精确判断一个保险产品的盈亏平衡点,需要精算技术和大量数据支撑。此处不做如此专业的计算,而是给出一个通俗易懂却不失准确性的估算方法。以某地一惠民保为例,笔者根据调研所得大数据,估算出若能吸引所有职工保和居民保参保者购买,100元保费是能实现收支平衡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就是计算此前三年所有住院参保者的自付自费费用,然后筛选出其中超过2万元的部分,简单加总就可以得出静态的赔付总额,给出一个产品运营成本占比(3%?5%?15%),除以全体参保人数,就可以得出收支平衡价位。
注意,此处强调了三个关键点:所有职工保和居民保参保者均购买、运营成本占比、静态赔付额。后两点稍专业一点略去不讲,第一点谁都懂但都知道基本不可能,因为,实际上医保部门也摸不到所有参保者,又如何让他们“全部”“自愿”购买?
因此,利用历史数据得出静态赔付总额后,推算盈亏平衡价位需要估算购买人数。问题是,购买人数又和价位完全相关,这不过就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即需求法则。当然,保险产品比一般产品的需求法则复杂许多,因为保险市场存在两种自然特征,形象讲就是先天性疾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本文不讨论道德风险问题,上面之所以一再说上述历史数据简单计算法推算出来的只能是“静态”赔付额,很大程度上就是道德风险问题极大复杂化了动态结果,用历史数据加复杂方法推算动态效应当然能做得到,但太劳神费力,也太专业,非真需求者没兴趣听。
所以,这里只简单说说逆向选择问题。
保险产品的逻辑并不复杂,底层逻辑就是大数法则,即若个体风险不相关,参保人数越多,保费可以越低。除了传染病,个体风险不相关这个条件容易满足,但是个体风险同分布却基本不可能,老年人比年轻人易得病众所周知。
逆向选择的意思就是,如果保费低到年轻人也纷纷自愿购买,低保费高保障就很可能实现。问题是能够吸引年轻人自愿购买的保险品还真不多,如果不能说没有的话。
不仅是年轻人患病风险低买医保不合算这个经济账,更重要的是年轻人本身就缺乏保险意识,年少轻狂嘛,不轻狂非少年。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若年轻人不买,只有35岁以上的人购买,由于这个人群患病风险高,保费就要高才能保本,问题是保费高一点,患病风险低或者自认为患病风险低的45岁以下者就不买了。45岁以上者患病风险陡然升高(我们的调研数据支持这一点),导致盈亏平衡价位明显上升。坏了,这又导致55岁以下者退出该产品,保费不得不进一步上升,从而不再“惠民”。
我们使用调研数据计算了不同年龄段职工保和居民保参保者能够接受的价位,准确讲是“应该”接受的价位,“应该”的意思就是购买是合算的,经济学或者保险学意义上的合算,就是预期收益超过保费的价位,专业术语是“确定性等价”(Certainty Equivalent)。这个价位的理论预设是参保者完全理性,能够精确计算自己的预期收益。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要是完全理性,烟、酒、化妆品、高跟鞋咋有市场?
先说计算结果,很常识。
就是越年长合算的价位越高,当然并不是单调上升的。而且,同一个年龄段,居民保和职工保参保者的盈亏平衡价位是不一样的。 结论很明显,让所有人自愿购买的统一单一价位惠民保应该是没有的。这不奇怪,否则各国的社会医保为何都是强制参保呢?美国人非要坚持自愿参保,然后美国就没有了全民医保。
直说吧,我利用手头的调研数据做了概算,
若是全民购买,真正能够享受惠民保补偿的参保者占比不到万分之五,即买这个保险真正用到的概率很低,不到车祸概率的20分之一,有多少人会每年花79元买车祸险?何况理赔概率更低的惠民险?
年轻人不会买这个保险,买这个保险的几乎肯定只有重病患者。保险公司摆明了是要亏本的。 看似烈火烹油般热闹的惠民保,热闹者仅是没新闻也要创造新闻的媒体罢了,老百姓的反应很冷清。
看来,热推惠民保的商保公司是在做公益了,亏本做公益。问题是,亏本事,难持续。
“不对!居民保就是自愿参保!而且还实现了应保尽保,全民参保!而且缴费很低!”
城乡居民保覆盖全民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巨额财政补贴,占到居民保保费的72%左右,且主要由中央政府买单;二是那个“自愿”参保是由百万数量级的乡镇干部、卫生院员工、村干部和村医每年冬春软磨硬泡、自己垫支、亲情“威逼”、乡谊“利诱”,一点点收上来的。自愿参保?真要完全靠自觉,参保者能达到3-4成就烧高香了,这是调研中乡镇村干部说的。网上有很多30多岁的乡镇干部看起来50多岁的照片,没有他们,怎能实现全民自愿参保?应该向他们致敬。
这两个条件,商保公司一个也不具备。 保本微亏都难以实现,盈利更不可能。虽说国内的保险公司还“不专业”,这一点还是应该能够看到,只要了解一下大病医保商保承办这八年的情况应该就有清醒认识。为何说“应该”而非“一定”?
笔者有限的调研访谈发现,这个结论不一定成立。财险寿险市场跑马圈地野蛮成长培养出来的队伍似乎对健康险市场太过乐观,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勇气可嘉,精神亦可嘉;不过,专业领域做事还是要专业一些,健康险的专业水准要求比财险寿险高多了。火灾险卖出后保险公司基本可以躺着数钱了,赔付多少由老天爷定,与天斗其乐无穷,老天爷随机游走但有规律可循,并且老天爷那密码是千年不换的,破译了就可以用千年。健康险卖出后保险机构的噩梦才开始,老天爷掷骰子这事儿不用费心,费心的是和千千万万参保者、医药机构和数百万高智商高学历的医务人员斗智斗勇。与人斗可不轻松,设计一种医保支付方式最多两个月,医生们就会找到漏洞,这还是古板的德国医生给出的纪录。医保工作的专业复杂性可想而知。遗憾的是,国内迄今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医保工作的高度专业性,总觉得谁都能干,或者狭义地认为只要学医的干医保,医生管(dou)医生,总不至于太离谱。这个认知太朴素了。医保管理者要懂经济学、要懂管理学、要懂保险学、最好还懂社会学和政治学,可唯独不一定要懂医学。相反,若只有医学专业思维,却没有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专业思维,恰恰会成为医保工作的障碍,以及医疗管理的障碍
。《增广贤文》有云“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慈义”双修的白衣天使若无管理学思维,是管不好医保和医院的,管理本就是“掌兵”和“掌财”。 遗憾的是,国内很多商保公司也有这种朴素思维,要求干医保或者医疗投资的必须是医学背景,至少是公卫背景,甚至只要是医学背景或公卫背景就是可用之才了。错了,大错!管理、投资、运营是专业工作,外行肯定干不好。但是管理(投资、运营、规划)工作不是医疗服务,即便是管理(投资、运营)医疗或医保机构,也不是医务工作,不需要一定有医学背景。正如优秀的妇产医生并不需要产妇出身,甚至并不需要结过婚一样。不知道为何这种朴素认知还这么流行?
回归主题。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商保公司对惠民保的乐观预期奠基于两个愿景:一是政府部门尤其是医保部门的加持和拱卫,比如帮着营销甚至提供数据支持,部分城市推出的惠民保的确是这样做的;
二是政府部门尤其是医保部门愿意用统筹基金或者个账基金来购买惠民保,这个想法有点一厢情愿,当然并非不可能,亦非零和博弈,做好了完全能双赢,而且是双方甚至四方都赢两次的那种双赢。
也就是说,惠民保这个小球,寄托着商保公司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个产品是否盈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下一盘大棋。马云有云: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的确,从商保公司自己的表态来看,他们并未对惠民保盈利抱有太大幻想,更多的考量是希望以惠民保产品为聘礼,建立与医保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获得经办甚至承办基本医保的资格。纵使这一宏伟目标难以实现,退而求其次,
也希望能够获得医保部门同意让职工用个账资金购买惠民保产品,
从而将个账资金收归商保麾下,这个成果也是巨大成功。再退一步,若医保部门对于上述两种方案都不热心,
只要同意将惠民保和现有医保支付形成衔接关系,并对商保公司提供一些营销和数据方面的支持,使得商保公司可以借助这款产品进行市场开拓与导流,延展其他产品,对商保保费和利润提升也有很大贡献。 CBD写字楼中布下的棋局,看起来颇有胜算。
唯一需要认真考量的是,医保部门怎么看待这盘棋?
“未虑胜,先虑败”,不管是孙子说的,还是老子说的,肯定是至理名言。
(待续)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eynzZXEsZj7JQ_FJJHf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