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意义,重点讲述应该如何在整个过程中更好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加大对四个重点事项的审计,进而保证该项基本国策正常实施,发挥更大功效。
关键词:城镇化;保障房;审计
0 引言
中国难以延续过去那种以投资主导的粗放式增长,不论是从能源等要素资源自给率,还是环境可承载能力来看,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等,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挖掘城镇化内生发展潜力,提升工业化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保障房建设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顺时应势之举。
1 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中存在困难
在我国实现经济增长结构向以消费为主的内需转变,社会结构向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成熟公民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是重要的战略性切入点,住房保障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我国保障房制度运行中仍存在诸多困难。
1.1 资金相对紧张,地方投资积极性不高
保障房的房源主要由政府主导自建,财政支出压力大,加重了政府债务负担。在保障房方面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均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保障房供给中还包括“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等概念模糊、极易产生扭曲和设租寻租行为的品种,会增加公共资源误配置的发生率。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要的建设资金来源,土地出让净收益未能有效发挥效益。一方面,部分县区未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保障性住房保障资金。另一方面,即使按照国家规定提取了保障性住房保障资金,却是“提而未用”,未能有效发挥其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保障作用。
1.2 各地保障性住房的任务分配和建设标准过于划一,导致房源不足与过量配置并存
国家每年底在分配下一年任务时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往往忽略当地的实际需求和财力状况,这种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和对保障房的需求差异,形成最需要保障房的一些城市建设规模和可供房源不足,而不太需要保障房的城市又过量配置。而且,保障房的建设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人们的居住习惯和居住要求,也导致有些地方,特别是县级城市,保障房适应性不足和闲置。
1.3 保障房后续管理困难,部分保障房存在“居住隔离”现象
一是部分保障房位置偏僻,周边就业机会少,居住者远离工作地和服务区且交通不便;二是部分保障房小区功能配套不完备,缺少教育、医疗、体育、商业、文化活动等配套设施,生活不方便。居住隔离影响入住保障房的中低收入群体满意度、幸福感和发展机会,还容易导致保障房小区贫民窟化、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三是保障房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由于现今我国居民就业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使得居民的隐性收入无法统计,从而收入状况的审查难度大。
1.4 保障房制度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的廉租房政策针对的是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由于其保障范围覆盖较窄,夹心层(指部分游离与我国保障房制度之外的住房困难群体)、流动人口、农民工等住房弱势群体被政策排斥在外,这不利于公平。还有保障性住房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受益者应该是中低收入群体。但从现实来看,权钱交易、暗箱操作,让许多高收入者浑水摸鱼也加入到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行列,而真正需要扶持的中低收入者却被排斥在外。
2 完善保障房审计,破解体制机制困难
对于保障房的全过程审计,更能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从任务分解到资金落实,从建设管理到后续分配,各各环节关联相扣,这个过程既是保障国家资金能有效分配使用,防止铺张浪费,也是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达标,符合条件人员及时入住。在完成正常审计业务时,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以下四点。
2.1 加大保障房资金筹集和使用审计,促使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 重点审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渠道足额安排和落实资金,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充足的资金投入,引导地方政府建立稳定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稳定的资金来源。推动社会资本进入保障性住房领域,作为公共产品属性保障房,其建设的主体资金应该由政府承担,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目前单独由政府承担建设、进展缓慢的局面,带动社会资源参与保障房建设,确保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和公积金增值收益部分全部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宿舍类的公共租赁住房。
2.2 完善任务分配和分解审计,缓解房源供需矛盾
重点审查目标任务是否及时分解到市县并落实到具体项目,重点反映脱离实际需求申报和下达目标任务,造成保障性住房供需结构失衡、区域布局不合理等影响保障政策效果的情况。关注各类保障房的层次划分,对于不同的城市应采用不同的类别进行保障,对于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地方要及时提出意见,避免出现房屋建成之后闲置的情况。
2.3 加大对准入和退出机制审计,促使地方政府建立多部分的信息共享机制
首先,建立住房档案信息系统。为给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力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整合公房的档案信息资源,规范其管理,使其透明度加深,为保障房的分配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支持,这一信息系统的建立,确保了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性。
其次,完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建议实行税务、民政和社会保障部门数据库的共享,收入标准难以核实,这是导致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共同来审核个人收入信息。另外,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尽快建立与公民相关信息数据库,尽快建立个人收入监测机制,以便与保障房的退出机制相适应。
2.4 审计保障房的相关政策法规更新配套是否完善
审计中重点关注有无将保障范围扩大到夹心层、流动人口、农民工等住房弱势群体方面,当前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地级以上城市的保障房体系,有助于缓解所在城市的社保支出性贫困,同时可以增强其城市归属感,可促进外来常住人口在城市的安居乐业,打破户籍福利的身份束缚。随着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真实储蓄率趋降,普惠式地接纳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打破户籍福利的身份束缚,城市社保支出性贫困越发突出,将为城市带来大批社保新缴费群体缓解期社保支出性压力,成为城市可资持续利用的金融资源,促进外流人口本地消费,使其不再如过去那样把薪资汇回户口所在地和故乡,外来常住人口福利的本地化,进而真正促使城镇化、工业化的内生增长潜力。
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审计持续监督,揭露突出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促进政策落实,规范建设管理,促进分配公平,推动持续运行,为实现国家城镇化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保安.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J].求是,2011(22).
[2]李克强.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逐步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J].求是,2011(08).
[3]魏萍.加快城镇化进程路径初探[J].江淮法治,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