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扭曲之手”会加重“成本病”吗——基于经济增长分解框架下的测算与分析
【作者】 宋 建 王 静
【单位】 宋 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210093;
王 静(通讯作者),南京审计大学政治与经济研究院讲师、博士,211815。
【摘要】
本文借鉴Massell增长源分解模式,构建了一个基于总产出生产函数的核算框架,将服务业“成本病”与“结构红利”效应从劳动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分离,并分析行业资源错配对总体经济TFP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业劳动边际产出率低于非农部门,劳动要素更多由农业转出,而要素扭曲降低了农业劳动转出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劳动的“转出效应”,这在东中部最为明显;(2)劳动由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出效应”对TFP贡献率为负值,发现从1992年开始出现“成本病”现象,而且在经济周期内不断增长;(3)农业劳动转出存在明显的“结构红利”,而且高于服务业份额提升带来的“成本病”效应,总体经济仍表现为“结构红利”。进一步发现,要素扭曲阻碍了劳动向非农的转移,减弱了农业劳动的“转移效应”,而要素价格扭曲导致服务产品价格上涨,使得“成本病”现象更加明显,不利于TFP的提升,而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劳动数量效应起作用。研究结果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释放经济增长新动力富有启示意义。
【关键字】 资源错配 边际产出率 产业结构结构 红利成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