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 正文

韩启德:改善医患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http://www.newdu.com 2021/8/19 爱思想 韩启德 参加讨论

    
    
    【编者按】2021年8月19日是中国第四个医师节,北京大学首部观察型行医纪录片《心外纪事》也于今日正式在视频平台上线。在8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的纪录片交流会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指出,医学技术在进步,但当前社会陌生而又复杂的医患关系愈发紧张,想要化解矛盾,从政策、法规、技术发展方向把控、健康传播等方面以及医患双方都还有很多事情可做,而促进医患相互了解是重要基础。
    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北京大学医学部围绕 “同心共筑,医者担当”的主题,推出观察型行医纪录片《心外纪事》,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刚才和大家一起看了这部片子,非常感慨。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深深感受到优秀医生的担当。片中的医生接诊了一名病情严重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如果手术治疗,有可能拯救生命,也可能加速患者的死亡。医生面对这种不确定而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的情况,做出有利于患者的选择,是需要有担当精神的。
    二是深深感受到医患同心、相互信任的力量。患者儿子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是“医生,您救救我的母亲。” 患者说:“找到凌云鹏主任,心里就踏实了。” 而凌主任对患者说的是:“您有信心,我们就多了一分成功的把握。” 影片里让我非常动情的一个镜头,就是办结术前知情同意手续后,凌主任和患者家属很自然地相拥走出谈话间。医生与患者如果都能这样互相信任、互相搀扶,就实现了医学的初心,达到了一种境界。
    然而,在当前的实际生活中,医患关系并不总是如此。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模式的根本改变使得医生和患者从以往的熟人关系变成患者和不熟悉的医院、不认识的医生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病床边上的 “陌生人” 越来越多。在患者和医生之外,又多出了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律师、哲学家、企业家乃至政治家。他们都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进入医患关系之中,初衷是保障患者利益,也确实发挥着某些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面对前所未有的陌生而又复杂的医患关系,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时候反而给医患关系带来了更多不和谐的情况。我总结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医疗技术发展如此迅速,使得广大公众对医疗期望值大大提升,超过了医学技术的发展速度,甚至达到不切实际的程度,以致产生对医院与医生的抱怨。
    二是由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助推了技术至上风气的蔓延。那么多新的先进技术等待医生学习掌握,需要花费医生们大量精力和时间,对医生的评价也往往集中在新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上,逐渐形成医疗技术至上的氛围,弱化了医者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三是新技术造成医疗费用的持续快速增长。新技术的研发与使用是要花钱的,在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投入还不够充足的情况下,患者就医的经济负担过重,尤其在患重病时常常发生“人财两空”的情况,由此更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医药产业发展中资本的介入和逐利行为更加重了这方面的矛盾。
    此外,我们国家还存在一些特殊性。一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条件改善的速度更快,使得老百姓对医疗的期望值提升得更快更高,更容易脱离现实可能;第二,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资源分布和结构不合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患者都集中到大城市、大医院;第三,我国的医保水平不高,医保系统和医疗、医药系统的衔接和配合不够,由此造成的 “看病难、看病贵”,更加重了公众对医疗的不满。所以,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医患关系都趋于紧张的情况下,我国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
    那么怎样来改善医患关系呢?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改革缓解医疗服务的结构性矛盾,让更多患者到基层就医,享受更健全的全科医疗服务;要坚持正确的医学技术发展方向,把投入的资金和精力主要用于健康效益更高的适宜技术;还要健全保护医护人员的法律法规。
    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我认为也非常重要:
    1
    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解决医患矛盾的关键始终是医者。我们要弘扬医者仁心,坚守行业规则与职业道德。我们需要掌握精湛的医学技术,要有实实在在的本事解除患者病痛,但我们必须摒弃技术至上主义,不能忘记医学的初衷,是对人类痛苦的回应。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2
    加强医学科学传播,提高民众健康素养。在当前社会,特别是新冠疫情影响下,我们常在互联网上见到不少围绕健康话题的错误言论,其中很多是由于健康素养欠缺、科学文化推广不够造成的,所以医者要更多、更好地投入到科学的健康传播中去。
    3
    要促进医患的相互了解,这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基础。
    为了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了解,我们此次推出《心外纪事》纪录片,还准备在今后半年多时间里在北京大学附属医院拍摄3-4部行医纪录片,形成系列。
    我们的系列纪录片要通过行医过程的详细展示,让公众看到我国医护人员工作负担重、压力大、收入不高,大多数医者都在含辛茹苦、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他们不容易。
    我们的纪录片也要让医护人员看到患者更不容易。患者就医过程中,经常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病痛之上再加上人为的障碍,常常会很痛苦甚至很气愤,他们的难处和情绪需要得到理解。
    我们的行医纪录片还要力求揭示医疗与健康的本质,助力医学知识的传播。作为北京大学推出的纪录片,我们还要弘扬北大医学“厚道”的优秀文化,以及北大医学人 “厚道” 的动人事迹。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认为对系列纪录片要有一些具体要求:首先,最重要的是真实、真实、再真实。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所谓真实,不仅是取材于现实,而且要具有典型性,要由拍摄的个别事件反映普遍的存在。
    其次,纪录片还要有思想、有情感。这就需要我们做深入艰苦的挖掘工作,找到素材中蕴藏着的深刻的道理,找到感动人心的点。而要做到这点,需要我们的导演和拍摄者自己先达到高的精神境界,并具备强的洞察能力。
    第三,纪录片的故事性要强,要让人觉得好看、想看、看过还想再看。故事性强的关键是要有情节,要有冲突,要抓得住观众的关注点。观察型纪录片容易给人更加真实的感觉,但也要故事性来加强传播。当然,用故事吸引人绝不是单纯为博人眼球和迎合低级趣味。
    刚才,王一方老师(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说要拍出中国版的叙事医学,我觉得这个任务是很重的。当前我国医疗纪录片的水平还很低,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同时需要不断创新,不能总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走。我们拥有很丰富的题材,身处我国这样特别的转型时期,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性社会变革,我们把这些如实地记录下来,就能拍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纪录片。
    我也想借此机会感谢纪录片的制作团队。第一部纪录片《心外纪事》从开始筹划到今天,经历了近半年时间,很不容易。我平时喜欢看纪录片,但只有自己经历了拍摄过程,才体会制作一部纪录片,特别是高质量的纪录片有多么艰难。制作人员少,时间紧,资金缺乏,加上遇到新冠疫情,可以说困难重重,但都走过来了,让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强大的担当精神。我也要感谢北大企业家俱乐部白衣天使守护基金的支持。
    最后,我期待着《心外纪事》这部纪录片8月19日正式上线,希望能为改善医患关系、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我们北大人、北大医学人应有的贡献。

Tags:韩启德,改善医患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