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兰州城市发展问题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8/3/8 《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2期 王海霞 黄… 参加讨论

摘 要:兰州作为大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环境、人口、土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文章通过分析兰州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通过科学规划、转变模式、优化布局、统筹城乡等措施,为未来兰州的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兰州的中心带动作用。
    关键词:兰州,发展,制约因素,突破
    一、兰州城市定位
    甘肃在西部地区处在一个重要位置,既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又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以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现期甘肃经济总体状况与中东部甚至西部兄弟省份相比,在一些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上差距明显,经济发展依然处于末端。形成这种发展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是缺少一个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因此要实现其辐射周边,带动西北的战略定位,就必须寻找经济突破口积极改变现状,就要认真贯彻“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这一国家对陇发展战略。
    兰州作为甘肃省会以及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国家在“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地位优势使得兰州在维护西北边疆稳定,拉动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加强西部内陆和中东部地区联系等方面均有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可培育的潜力,因此要实现中心带动这一目标首先就要使兰州这一中心中的重心率先发挥带头作用。
    二、兰州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经过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兰州已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建成了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中医药和生物医药、能源电力等为主导,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但兰州的中心带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其发展,也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一)地理环境影响城市发育
    由于兰州城市主体夹于两山之间,随谷地发育,环山的城市发育环境导致城市用地数量有限,城市规模难有后备土地进行扩充;黄河穿城而过形成了特殊的“一河两岸”的城区布局,这种沿河分布的特点导致城市扩展模式主要为东西水平外溢式,兰州的城市规模是随着城市职能的产生、发展、改变而不断改变、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前期城市规划中城市发展首选的方向就是沿河谷-方向延伸。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发展受限
    兰州市沿河发育导致城区狭长,黄河南北两岸过近,横向发展的城市建设使得城市交通单向延伸,道路东西方向过长,南北方向过短,无法将两向道路相连形成高效的道路交通网,其次,受地形、城市定位等因素影响兰州城区的道路狭窄、路况较差,同时,机动车数量的猛增使得城区道路承载量过大,加快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折旧速度,交通堵塞成为兰州城区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人口数量膨胀,城乡统筹难度大
    工业化、城市化已成为现今经济发f展的主要推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城市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的提高。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管理政策的改变,加上人们对更高更好工作生活条件的追求,使得大量人口不断涌人兰州,城区人口数量达到332万,中心城区人口数每平方公里超过5万人,人口密度高居全国前列。
    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兰州出现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统筹难度大的问题;不断增长的人口带动了城市对各种设施需求量的增长,扭曲的传导机制、管理体系也使得城市化成本猛增。本就紧张的各种土地资源在膨胀的欲望、刚性需求刺激下供求缺口越拉越大,用地、环境、人口、发展问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城市容量达到极限。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优化升级受制约
    兰州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关联度较低,企业链—产品链—市场链短,尤其是“三多三少”的问题比较突出,即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资源型工业多,加工型工业少;高耗能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特别是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对能源构成巨大需求,能源消耗水平高,污染排放大,综合利用率低,循环经济尚在起步发展阶段。一方面加剧了资源紧张状态,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兰州市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
    (五)自然、社会因素导致污染比较严重
    沿河谷发育的兰州城市发展受地形影响,兰州市用地量相对于城市级别和规模来说本就紧张,而狭小的城区范围内又不合理地分布着近千家高污染企业。同时,城区居民分散式取暖方式的影响使得煤烟废气排放量惊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兰州市机动车的拥有量也大幅增长,尾气排放亦随之猛增。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土质松散,植被稀疏,生态环境人为破坏严重,沙源分布广,扬尘扬沙天气频繁;盆地地形,降水量少、风速小、静风天数多,逆温层厚,这种厚逆温层阻碍了上层空气和下层空气间进行的气流交换,抑制了下层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加剧了兰州的城市污染程度。
    三、兰州城市发展出路与对策
    兰州市雄踞西北,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作为省会,兰州一直是甘肃省的发展引擎,以经济总量论,三分甘肃,兰州占其一。但近几年,兰州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从“六五”时期的51%,到“十一五”时期的27%,已经逐渐被省内其他地区超越。在国内省会城市排名中,兰州市的GDP总量,由2008年的第二十二位降到了2009年的二十三位。
    兰州市两山夹一河的狭窄地域,使得兰州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土地奇缺是最大的发展瓶颈。目前180平方公里的面积,已经难以承载开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兰州几乎没有新建大型企业,我们必须下决心拓展空间。”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说。
    从甘肃省层面看,突破兰州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瓶颈,不仅是兰州的生存、发展问题,也关系到甘肃全省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上看,突破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瓶颈,兰州才能能够担当起国家“兰州战略”的大任,为西部大开发提供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战略支撑点。对兰州来说,彻底突破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选择只能是跳出河谷,跳出老城,开辟新区。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兰州要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其中就包括“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发展”。
    2010年11月16日,甘肃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设的指导意见》,从省级层面正式启动了兰州新区建设,而新区的方位,就定格于离兰州70公里的秦王川。
    秦王川,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区位优势明显。那里有航空机场,多条公路交通干线和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捷。20世纪,有“西北都江堰”之称的引大入秦工程,滋润了曾经旱魔肆虐的秦王川,创造了中国引水史上的奇迹。
    秦王川是兰州周边最大、最平的一块高原盆地,平坦开阔的地形优势,充足的后备土地优势,引大入秦的水源工程优势,空港产业园的产业优势,处于兰白都市经济圈中心位置的地理优势使得秦王川成为未来新城的首选地方。兰州市在秦王川规划出806平方公里的面积来承载新区的建设,是兰州老城建成面积的数倍之多。
    兰州市在新区建设中不仅仅是简单地为空间而空间,是按照打造全国一流新区的目标定位,力争使兰州新区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先导区,“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沟通全省和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以及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要促进兰州新城区建设和兰州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首先要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对新城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产业方向、社会结构及道路网络、生态系统、水利系统等基础设施进行策划和规划,为未来城市发展留出足够的后备空间。同时,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要从更高的角度来为未来兰州的发展谋划方向,要以谋长远着眼大局的发展观念来推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开展实施,高起点的为兰州城市的发展定位,突出强化兰州连接西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地位。未来的兰州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物流、交通中心,兰州的未来也不能只是在经济上有响当当的名声,她更应该是一个山水相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环境方面让人向往的宜居城市。
    (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首先,要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减排、结构减排等措施,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其次,要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以粉煤灰、冶炼废渣、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第三,要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加快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兰州集装箱节点站建设。开拓、完善资金来源渠道,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长远上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优化空间布局,实现整体推进
    要从总体上优化空间结构布局,正确处理新旧城区之间的关系。新城区的发展要纳入到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和部署中去,避免出现资金过度流向新区,债务集中承担于老城区的畸形关系;做好新老城区间道路基础设施的连接工作。除了要实现“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外还要积极谋划、充分合理利用兰州市域内其他各县区的优势,明确他们的发展定位,完善他们的城区职能,充分挖掘各县区的优势潜力。
    加快东面和平、定远物流园区的建设,完善“北企东商”的战略布局;推动城关旧城、安宁新城、两同石化城、秦王川卫星城、榆中东城五城区的整体改造和功能布局,充分发挥河谷盆地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打造连海片、榆中片、秦王川片、沙中片、皋兰片、永登片六片区,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协作片区。
    (四)完善基础设施,关注改善民生
    要吸取旧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反面教训,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规划新城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相关配套管理措施,加快实现新老城区间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相连;对于老城基础设施的改造要本着立足实际的原则,科学、合理、分阶段、分时段、分缓急、有步骤的进行,避免出现大而杂,忙而乱这种既浪费财力又浪费时间的状况发生;做好对市郊区县交通、除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加大对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市郊区县与主城的联系为未来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做好准备。
    要把解决贫困问题和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民族间的团结是重中之重的问题,要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保护好各民族的利益。
    居民收入差距大,生活质量水平高低不一的现实状况已经成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问题,要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施就业促进计划,扩大城乡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城乡人居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全社会的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民生。
    (五)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国家支持
    要全面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积极开拓融资渠道,优化信贷结构,增加信贷量,做好银政、银企合作项目的对接,政府要继续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发展,保证“招行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争取更多银行授信,努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争取利用各方资金提升资金利用率。
    兰州、甘肃乃至整个西部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政策、财力支持,要实现交通、物流中心的建设除了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外还要积极筹划努力争取国家在资金上面给予兰州更多的转移性支出和建设性投入支出。
    鉴于兰州属于典型的“两高一资”型工业结构,为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议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项目安排和财政贴息、国债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六)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动城市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推动工业化、加快城市化稳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要统筹城乡发展就需要改变传统户籍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引导,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的维护;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
    工业化、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坚定不移的实施城市化战略,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制,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管理,加快农民转为市民的速度使之与城市扩张的速度相匹配。
    (七)加快科技发展,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城市的发展首要就是要保持这个城市在科技上的优势。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量,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市场化联系,加大产权立法的力度完善产权法律体系,促进科技健康发展。
    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完善户籍制度,提高工资水平以及各种福利津贴,对积极投身该地区的人才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条件,通过给予低息贷款、简化注册程序以及财税优惠等手段,鼓励他们在西部扎根创业。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2010-05
    [2]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甘政发[2010]92号.2010-11.
    [3]牛剑平,白永平.兰州市开发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若干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0,(4):98-101.
    [4]兰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兰州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2010-02.
    [5]兰州新区:秦王川一个并不遥远的期待[N].每日甘肃—甘肃日报,2010-09-02(5).
    [6]陶松龄,陈有川.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辨析[J].城市规划,2003,7(10):13-16.
    [7]周静,段汉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中空间不连续问题剖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70-74.
    作者简介:王海霞(1965—),女,甘肃临泽人,兰州理工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黄磊(1986—),男,山东日照人,兰州理工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Tags:兰州城市发展问题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