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我国大城市承载力研究(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经济要参》2012年第25期 罗凤金 程… 参加讨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城市病也如影随形;特别是大城市、超大城市这些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区域,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拥挤、公共产品及服务短缺等社会问题,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质量。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要素对全国14个大城市进行综合承载力评价,并以广州为例判断大城市人口承载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问题,进而提出增强大城市承载力的途径和建议,为政府制定、调整和落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一、大城市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城市承载力是一种城市要素与人类活动相适应的能力。而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城市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而产生的不同承载能力,也是对最初的人口规模逐渐扩展到对人类活动的效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具体表现为城市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其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种承载力的有机结合。
    (一)资源、环境和经济因素
    
资源、环境——大城市往往建立于相对较好的地域,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基础;另外大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利用科技、经济的力量,自然资源在不同区域内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流通,以弥补某一区域自然资源供给的不足。但是,随着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活动的膨胀,对土地、水自然资源的消耗亦相应增加;同时受污染、不合理利用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比重却在逐渐降低,生活、生产环境也遭到进一步的破坏和恶化。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城市人口因经济因素而聚集,而且决定着区域的人口承载力和区域间人口流动的方向。此外,居民生活水平,公共服务、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吸引人口的重要因素,而生活水平、公共服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财政的支持,这与经济发展状况高度相关。
    资源利用效率——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资源产出的效益越大,所能承载的人口也会相应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资源紧张的不足。
    上述要素决定了城市承载能力的硬实力。相对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这些城市内在的承压能力而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及其需求是外加于城市的压力因素,在其压力条件下,城市呈现出的承载能力就是社会承载力,也是软实力。
    (二)人口增长和生活质量因素
    
人口增长——城市的承载能力首先表现在人口规模上,即城市所能吸纳的人口与城市资源、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统一的平衡关系上。人口问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是城市的主体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一定的人口基数,就没有产业的汇聚和二、三产业的繁荣,就没有庞大的消费和巨额的税收。另一方面人口也是城市的施压方,如果人口各种需求和排污超过了承压方的城市载体所能供给和消化的能力,就会出现城市生产、生活的失衡,就会出现城市承载力超载的问题。
    生活水平要求——生活水平要求越高,人均消耗的物质会越多,所需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也会增加。在城市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城市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所能承载的人口也会相对较少。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呈倒“U”曲线走势,在达到城市适度人口之前,人口的增加会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但达到适度人口之后,人口的进一步聚集,会带来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
    二、不同区域的大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
    (一)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1.研究对象的空间界定。为了选取我国有代表性的大城市进行研究,同时比较不同区域大城市之间综合承载力的差异以及不同因素的影响状况,本文选择了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部城市群、东北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中的14个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这部分大城市基本涵盖我国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多、同时也是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地区。对这些大城市进行综合承载力评价,对制定未来的大城市发展政策具有代表意义。
    

2.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大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要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相适应;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基础要素,社会和经济是城市系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每种要素同时都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基础指标。当城市发展规模与各项承载力相适应时,指标得分会较高;当城市发展规模与各项承载力不相适应,得分就会较低。
    综合考虑14个大城市发展特征和反映城市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本文的大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由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4个准则层,10个指标层和23个具体指标构:成(见下表)。
    

3,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和权重。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城市年鉴》和2009年各大城市统计公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是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原理相对简单、精度较高的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在大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二级指标对大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贡献是均等的,因此,采用大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综合承载力指数,其计算公式:
    

由计算得出14个大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分值,显然,(W)越大越好,因此在加权向量已知的情况下,根据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对各方案进行决策或者排序。
    (二)大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根据六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方评价方法,计算得出14个城市各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见下表)。
    

1.北京和天津综合实力强,其发展受到水资源和交通的制约。北京、天津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较好,居民生活质量、经济承载力都表现较强的实力。但是北京和天津位居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平原,人均可用水资源量较低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其2009年人均可用水资源量大大低于14个大城市的平均水平。
    北京和天津的交通承载力堪忧。京津周边的高速公路每天几乎都处于拥挤状态。尤其是北京,其交通承载力水平是14个大城市中最低的。众所周知,北京交通堵塞问题频发,城市交通拥挤严重,出行时间长,严重影响城市生活质量。
    2.上海、南京和杭州综合承载力较高,但短板也较突出。上海、南京和杭州经济规模较大、居民生活质量好,因此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水平都较高。但在水资源、环境、交通,甚至经济发展水平上都存在突出问题。
    上海、南京和杭州地处长三角,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水质性缺水”状况。长江口、杭州湾及附近海域是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但综合承载力还不如南京高,与杭州相差无几。上海的交通、人口承载力方面得分较低,限制了上海综合承载力的发展。
    3.广州和深圳的综合承载力最高,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限制其发展后劲。广州和深圳人均建设用地、人均水资源、生活质量、经济规模等得分在其他大城市中名列前茅。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广州和深圳的人口承载力要比其他城市压力大很多;尤其深圳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4000人/平方公里,这与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地汇集有关。人口多是一把双刃剑: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阶段,其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口过多就会限制其发展后劲。而且深圳的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的比重超过40%,因此建设用地发展较快也挤占了耕地和生态用地,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深圳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大,经济发展承载力得分也较低。
    4.郑州、武汉和长沙土地、环境承载力较高,但经济规模和劳动就业是其短板。郑州、武汉和长沙的人均建设用地有一定的规模,同时环境污染较其他城市要轻,武汉和长沙处于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也较高。郑州虽在黄河流域上,但是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比较缺乏。
    郑州、武汉和长沙的经济规模在14个城市中处于中下水平,这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劳动就业承载力也比较低,外出就业人数比较多。
    5.成渝综合承载力得分低,土地、交通和劳动就业是其发展短板。成都和重庆处于长江上游流域,水资源充沛,但是由于蜀地山高林密,可开发土地少。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得分不高。同样由于可供使用的土地总量有限,限制成都和重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
    由于交通和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土地和交通的短板进一步限制成都和重庆的经济规模和劳动就业承载力的提高,两市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中国有名的农民工输出城市。
    6.沈阳和大连经济发展势头强,但生活质量和劳动就业影响城市的和谐发展。沈阳是东北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大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人才、技术和资源的优势。大连的工业基础也比较好,旅游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扶持下,沈阳和大连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其过去国企改革遗留下来的问题,下岗工人就业安置存在不少问题,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不高是影响其城市发展的关键。
    7.特大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比超大城市和一般大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要强。按2009年常住人口规模划分,把14个大城市分为超大城市(1200万人以上):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和重庆。特大城市(800万-1200万人):广州、深圳和杭州。一般大城市(800万人以下):南京、郑州、武汉、沈阳、大连、长沙。由于成都、重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城市区域大,常住人口众多,但在14个大城市中综合承载力是最低的,不列入超大城市分析。
    特大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最强,其次是超大城市和一般大城市。这说明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并不是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而是达到一个合理规模之后,综合承载能力逐步降低;尤其是资源、交通还有部分社会公共服务限制超大城市承载力的提高。同时也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张要与资源要素互相匹配,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城市发展不能一味的扩大城市规模,否则资源要素的支撑能力有限,反而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对于北京、上海、天津这些超大城市来说,虽然超大城市的系统协调能力较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可以从外部调入资源扩大供给,但是对各个要素的需求量也较大。从总体来看,超大城市的交通、环境、资源、人口密度更多成为发展中的短板,当然城市之间有所差异,短板不尽相同。
    特大城市各要素的匹配程度较高,所以使得综合得分较高,特大城市的短板主要在于土地、交通和人口密度。对于一般大城市,各项得分均较低,尤其是经济实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制约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提升。但是由于人口密度没有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高,在其他方面还有发展的潜力。
    三、广州的个案分析

Tags:我国大城市承载力研究(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