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场需求要素
省域内部市场是山东文化产业的主要客源,山东省人口众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文化消费正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然而山东省居民文化消费总体水平不高,文化消费有效需求不足。从外部市场来看,恩格尔系数总体的下降趋势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如今更加注重追求精神的满足和知识的丰富。齐鲁文化历史悠长,是千百年来植根于华夏民族的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京沪高铁的开通促进了客流向山东省流入。
(四)相关产业要素
旅游业、教育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大步向前(如表3)。山东旅游业发展迅速,于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058.8亿元,比2009年增长24.7%。接待游客总人数3.5亿人次,增长21.2%。A级旅游景区已达458家,其中,5A级景区6家,新增3家;4A级景区109家,新增3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3家,新增8家③。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水乳交融,相辅相承,互相促进;京沪高铁是我国“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南北向主骨架,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4省3市,其开通提高了山东省的可进入性,推动山东旅游业规模的提升,也为文化产业对外辐射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人才的输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促使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
(五)政府要素
(1)深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作为首批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的部署,山东文化体制改革从2007年进入全面推开阶段,到2010为止,山东已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全省26家出版社、129家新华书店、125家电影公司电影院、4家影视剧制作机构、2家电影制片厂、14家国有文艺院团等改制组建了山东出版集团、山东影视集团、山东演艺集团等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一批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区重组,实现了文化资源整合。全省17个地级市整合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整合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从根本上解决了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管理缺位等问题。
(2)政府的政策扶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扫清很多障碍,有利于产业升级。近几年,山东省先后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山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涉及财政税收、工商登记、土地使用、融资信贷、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为缓解文化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难题,山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额近3亿元。在投入方式上,采取项目补贴、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及奖励等形式,并探索实行资金有偿使用办法,有效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山东积极构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平台,由政府“搭桥”,推动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09—2010年授信额度达1000亿元④,并降低了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通过广泛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兴建文化产业项目,逐渐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
四、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以上竞争要素分析,根据文化产业的内涵,选取以下指标构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符合指标选取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层次性、代表性、科学性原则,如表4。
(二)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根据以上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搜集各指标相关信息,并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出结论,从而对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更具指导意义。主要评价过程与方法,如图3。以城市为样本,以表中12个指标为变量。应用Spss软件对表5内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见表6~7。
(1)由表6、表7可知,提取因子后因子方差的值均较高,表明提取的因子能很好的描述这12个指标。总方差分解表表明前四个因子能够解释12个指标的82.795%。从碎石图(图4)可知,第五个因子开始,特征值差异很小。综合以上,提取前四个因子为主成分因子最为合适。
(2)使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可以通过表8和表9对比看出,经旋转后因子便于命名和解释。
从表9可以看出,因子1主要解释的是非农业人口比重、人均GDP、每万人拥有高等在校学生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四个指标,可命名为核心竞争力因子;因子2主要解释的是影院及表演团表演场所数、群众文化艺术馆、财政补助、国际旅游收入,可命名为发展基础因子;因子3主要解释的是博物馆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可命名为竞争潜力因子;因子4主要解释了教育科技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站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两个指标,可命名为受重视程度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