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也不尽如人意。为了准确评价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文章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了系统的竞争力指标体系,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根据处理结果做出科学评价和分析,探究山东省文化产业提升竞争力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钻石模型,主成分分析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基金“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研究”(2011004)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服务经济”“审美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还是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为其他产业提供可观的附加值,有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传播自身价值观、提升形象,争取广泛的认同和合作机会。
山东省目前经济发展呈蓬勃之势,据《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1%和32.8%,较2005年依次降低1.6和6.9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近年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居民对基本生活以外的尤其是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30亿元。山东省文化产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优势,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提高其竞争力。因此,制定科学、系统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正确评价文化产业处于什么样的竞争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关于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欠缺,已构建的指标体系也仅停留在理论描述阶段,缺乏科学分析和结论。因此,本文将构建系统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并作出科学评价和分析,认识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从而扬长避短,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文献综述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其内涵和本质的研究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花建认为从整体上看,文化产业竞争力既有与一般产业如养殖业、种植业、家电制造业等相同的共性,也有它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而具有的特殊性。它从构成上看,分为四大核心能力和七大竞争力板块。四大核心能力是指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发展能力。七大竞争力板块是指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产业环境[1]。祁述裕,殷国俊则以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等5大要素为基本内容,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素进行了系统地细分,对其进行评价[2]。
王申贺认为山东应当依托齐鲁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彰显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做大做强文化品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资本,使之成为全面提升山东经济品位和人民素质的软实力[3]。张振鹏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建设文化强省和经济强省的背景下,山东文化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4],但局限于对竞争力中资源优势这一个方面的分析,缺乏对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整体所处水平的分析。赵彦云,余毅,马文涛对各省市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名,前三名分别是上海、广东、深圳,山东省总体竞争力排名第10[5]。从中可以看出山东省整体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全国各城市中所处水平,本文则以上述竞争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做出更加微观地评价。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目前已构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以城市、区域为范围。
以城市为范围,顾乃华、夏杰长在廓清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等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6]。
以省域为范围,如李宜春用三个模块“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五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文化企业、政府行为”,以及若干个竞争面和若干个评价指标,来构成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7]。伊继左主编的《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2002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游碧竹主编的《崛起的新兴产业: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都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区域的资源优势结合在一起,进而探讨出适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运作模式。
邹志勇从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出发,探析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构建起一个竞争力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获得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为评价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8]。该文主要为理论描述为主,尚未做数据的科学分析。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体系指标选择依据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钻石体系”(见图1)。波特认为,影响竞争力的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四个核心因素以及政府行为与机会两个辅助因素。这些因素对每一个产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应该分别加以评估之,更重要的是,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拉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9]。
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由五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首先,影响来自于文化创意企业。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中最具活力的主导因素。文化企业管理水平、战略发展情况、企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产业竞争力的高低。其次,生产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等,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文化产业的相关产业包括教育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或滞后对文化产业起到推进或阻碍的作用。市场需求情况直接决定了文化产业产品的销量和收益,可以通过人均GDP、文化消费比重等方面分析。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态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政府大力支持,无疑会给文化产业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扫清很多发展障碍,聚集更多资源,这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依据波特“钻石理论”,并结合上述文化产业实际情况可对这一模型进行衍生,形成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见图2)。
通过这一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文化产业的企业要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要素、相关产业即产业集群要素、政府要素。
三、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因素分析
本文依据上述模型,将其中5个方面的竞争因素作进一步细分,确定评价指标。
(一)企业要素竞争力
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竞争因素可以体现在企业运营基础和具体运作方面。娱乐业逐渐活跃,视听设备和音像制品等文化产业相关层日益丰富,广播电视出版业发展较快,节庆会展业异彩纷呈。2010年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承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淄博泰山瓷业集团大力加强“创意淄博”建设,使传统的陶瓷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在国内首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先河,青岛市政府与运营公司合作,从专业化的角度,开展前期招商和后期的产业运营工作,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管家式”服务。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金融办、山东证监局于2011年共同签署了《山东省推进文化企业上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山东省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然而,山东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市场化程度低,能够产生龙头带动效应的大型国有文化集团、民营文化企业和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滞后。
(二)生产要素竞争力
生产要素竞争力反映的主要是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的竞争实力。
(1)从特色资源来看,山东省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片土地上拥有众多令人骄傲的文化资源,孔子、泰山、黄河是山东璀璨文化、壮美风光的集中代表。不仅如此,山东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号称“曲山艺海”,全省已有29个全国文化先进县,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达23个,全国最多。201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与文化部、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举办了“孔子文化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山东省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挖掘和整合,保护和开发意识较弱,致使文化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甚至因不合理开发而遭到破坏,资源优势无法尽快转化为竞争优势[10]。
(2)从人力资源方面考虑,同样是优势与劣势并存。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增多,至2009年已增长到9.7万人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稀缺,专业能力欠缺,这种人才现状成为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
(3)从资本资源看,通过多年发展山东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元投资的良好态势,财政仍是资金投入主渠道。山东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山东省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不长,吸引外资规模不大。
(4)从公共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看,山东省近年大力推进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见表1)。山东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覆盖到村的服务网络,山东也成为全国惟一的“示范省”,荣获“文化部创新奖”,并被评为“国家十大文化创新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被确定为全国的“试点省”(见表2),创造了一卡通、互动式、分区域的新型服务模式,全省建成标准化公共电子阅览室4200多个,成为向青少年和城乡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阵地;数字图书馆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级以上图书馆国家数字资源的全覆盖。山东积极推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目前省市两级和属于国家一级馆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实现了免费开放;文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文化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