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立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从业务规模、发展速度、银行体系构成、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对成都银行业总体发展态势予以全面分析,总结出成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控制、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并初步探讨了成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关键词:金融中心,成都银行业,金融创新
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
自2009年以来,成都市将金融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打造,并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成都市先后出台了《成都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年)》和《市政府金融办关于我市两部金融中心建设近期重点工作安排的意见》。这两个文件中提出,到2012年,成都成为两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全市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00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其中,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到2015年,成都将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这些都标志着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引进金融机构人驻成都的趋势明显,将会有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全国性城市商业银行到成都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总部,包括外资银行到成都设立总部、服务中心、经营性分支机构。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增多,市场活力增强,竞争更加激烈。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外来银行的不断进入,为整个成都银行业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为银行机构拓展业务领域、提升管理水平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这对成都银行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二、成都银行业总体发展态势
(一)增长速度快且在西部具有领先优势
2007年四川省政府明确提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历经4年左右的时间,成都市银行业呈现出了一个高增长的态势(具体见表-1、表-2)。
存、贷款余额是银行业务最为传统也是最为重要的两类指标。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2010年,成都银行业存贷款各项指标增长迅速。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角逐西部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成都与重庆、西安对比,成都的存款余额及其增幅、贷款余额的增幅基本上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贷款余额这一项,2007—2008这两年成都较重庆落后,但2009—2010年则后来居上。
(二)市场竞争主体增多且结构更加完善
随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成都已有银行机构40多家,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3家政策性银行的分支机构,16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2家地方银行,12家外地城市商业银行成都分行,10家外资银行和1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尤其是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速后,越来越多的外地商业银行入驻成都。
另外,成都外资银行的数量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可以想象,这些外来银行的加入,将会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全国性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成都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总部,给成都银行业注入新鲜的活力。
(三)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最近几年,成都银行业竞争激烈,各银行机构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产品创新,形成各自的特色品牌。例如,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国民生银行成都分行的“商贷通”,招商银行成都分行的“商铺贷”,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的“绿色信贷”,成都银行的第三方现场监管动产质押授信业务,重庆银行成都分行的“易捷贷”等等。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品种,拓宽了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更加灵活,融资成本逐渐下降,为成都地方经济发展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金融产品创新也拓宽了银行机构的经营活动范围和发展空间,促进银行机构整体运作效率的提高。
三、成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同质竞争与市场细分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成都以其良好的腹地经济和金融生态环境首先吸引了众多外资银行机构,随后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接踵而至,整个金融市场产生了一轮又一轮的的“鲶鱼效应”,市场活力明显增强。但是,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银行机构同质化竞争矛盾凸显,对成都银行业务市场的容纳度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成都银行业来说,进行市场细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市场细分度越高,结构也更趋向合理。各银行机构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走“差异化”道路,并在所选择的目标市场上有所突破,形成自己鲜明的业务特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从外资银行发展的经验来看,其市场细分能力很强,定位明确,能够有效避免激烈的同质竞争。虽然外资银行很难直接与中资银行在传统的存贷业务方面进行竞争,但在外汇资金的存贷业务、银团贷款服务等方面外资银行具有明显优势。外资银行还将更多资源用于获取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类型广泛,外汇资金的结算、个人理财、QFII、QDII等业务占据相当的地位。
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本土银行机构业务拓展的阻力很大。以私人银行业务为例,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盈利远远超过一般零售业务,中外资银行纷纷提供了类似服务。目前就有中行、招行、中信银行、建行、工行、汇丰、渣打、花旗等多家中外资银行在成都争夺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因此,中资银行在发挥原有市场优势的基础上,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进一步提高市场细分能力,找准新的突破口,
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异地商业银行现已成为成都银行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驻之初,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是与外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错位发展的战略,以其独特的盈利模式在成都银行业开辟了发展空间。但异地城市商业银行与成都本地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尤其是异地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同质竞争却非常激烈。在缺乏网点优势和规模优势的情况下,入驻成都的城市商业银行普遍都把业务重点放在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服务于中小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将是非常激烈的。如何发挥各自优势,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是摆在各城市商业银行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
为了稳定并开拓市场,中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明显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在内部组织结构、营销方式、专业化经营、合业经营,尤其是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创新。这些变化是银行拓展业务追求利润的结果,也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探索新市场,开展新业务,创造新工具,将会使银行机构在原有风险的基础上面临新的风险,风险控制难度加大。这一点在异地城市商业银行这个群体中体现较为突出。虽然许多异地城市商业银行在发源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成绩显著,创新了很多灵活的贷款方式和担保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但将这套方法移植到成都,不同的地域文化、金融政策环境、企业特点,必然会使这些城市商业银行遇到新的难题。
随着2006年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人民币业务以来,理财市场成为中外资银行极力争取的重点之一。相对于市场竞争,理财产品的规范与风险控制对中资银行更为重要。2008年4月,应银监会要求,成都各大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具体包括产品创新、客户风险测评、产品销售、宣传资料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理财产品呈现出以信托类、票据类等收益稳健型产品为主的特征。可见,风险控制问题已经引起了金融监管当局和银行业内的重视。
(三)人才短缺与培育
根据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到2012年,成都市金融从业人员将达到20万人。截至2010年3月,“成都人才网”数据显示,金融财经类人才约有4.955万人。总体来看,成都银行业人才短缺问题比较严重,进而会带来同业之间激烈的人才竞争。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随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成都各银行机构积极引进和储备人才,中高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那些复合型人才更加受到银行的青睐。中高端人才,尤其是具有海外工作背景,既熟悉本国国情,又通晓国际惯例的高端人才和既懂金融,又熟悉法律的管理人才是各个银行机构争夺的重点对象,体现了整个成都银行业的结构性人才短缺。
第二,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绩效评估机制、薪酬、福利、系统培训、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在引入成熟人才仍然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外资银行早已着手进行人才培育。比如汇丰银行的“管理培训生计划”、“银行家培训计划”、花旗银行的“见习管理制度”,其中的海外培训机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业务技能的全面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盟。
第三,对于异地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人才短缺更是难上加难。由于很难吸引具有丰富经验的中高端金融人才,这些银行招聘的人员多是该行业的新手,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成熟起来。
四、成都银行业未来发展战略设想
第一,竞争合作战略。每家银行机构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中外资银行之间,中资银行之间,大小型银行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市场细分、金融创新、风险控制、人才培育等多个领域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使成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第二,跨区域发展战略。成都银行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引进来”,更需要“走出去”。西部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一批卓有实力的本地法人银行机构,它们能在优化网点布局,完善城区经济、县域经济及农村经济金融服务体系的同时,稳步实施跨区域经营与发展战略,加快上市融资步伐,逐渐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将业务领域拓展到西部、中部、沿海乃至全国,扩大本地法人银行机构在全国的影响力,以发挥成都西部金融中心的辐射功能。成都本地法人银行机构更要争取在其他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中心和国际性金融中心拓展经营业务,设立分支机构,借助这些金融中心的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将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融入到全国金融中心乃至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陈祖华.金融中心形成的区位、集聚与制度探析[J].学术交流,2010,(5):76-79.
[2]陈红霞,陈敏灵.川、渝、陕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现实条件与路径研究[J].软科学,2010,(9):71-76.
[3]段小茜.制度安排、功能强化与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J].中国金融,2010,(16):82-83.
[4]杜江,张宸铭,陈鹏.重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途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21):40.
[5]冯芮,夏鹏程.关于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分析[J].特区经济,2009,(8):176-178.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科学研究基金项目(KJFZ-20110109)。
作者简介:郭彩虹(1975—),女,辽宁北镇人,西南交通大学财会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财务管理。
责任编辑: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