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和分析方法,通过对新疆不同区域和县市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得出:新疆协调较好的区域和县市占比较高;目前新疆人口土地资源承载力虽属相对富裕状态,但有趋向临界值的态势。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均粮食消耗量会不断增加,因此,新疆要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控制人口增长,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疆,人口分布,土地承载力,评价分析
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的骤增,土地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日益引起关注。新疆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适宜人口居住的面积有限,同时人口在不断增加,而绿洲内的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得不到相应保护,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分析新疆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协调状况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的量化评价
(一)新疆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协调评价模型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持续的食物生产潜力及其所能持续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规模。主要反映区域土地、人口与粮食及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定粮食消费水平下,区域土地生产力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规模(人)或承载密度(人/km2)来度量。具体计算模型如下:
LCC=Li/Lp(1)
式中,LCC为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Li为基本评价单元区域粮食产量;LP为评价单元区域人均粮食消费量。
人口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是指通过实际人口规模与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对比,反映耕地资源量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具体计算模型如下:
LCCI=Pi/LCC(2)
式中,LCCI为区域人口土地资源承载指数;Pi为区域实际人口规模,其它同上。基于LCCI可以进一步计算基本评价单元的土地资源人口超载率和盈余率,具体计算模型如下:
LRcz=(1-LCCI)×100%(3)
LRyy=(LCCI-1)×100%(4)
式中,LRcz和LRyy分别为区域土地资源盈余率和超载率,其它同上。
(二)新疆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协调性分级及其评价标准
依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封志明研究员2008年对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划分标准和新疆LCCI指数的变动范围,并结合区域实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集中分布特征,确定了区域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协调性评价标准,将不同地区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划分为协调盈余类、协调发展类和失调类三个大类和八个小类(具体见表1):
1.协调盈余地区,LCCI低于0.875。根据LCCI的变化,进一步把协调盈余类划分为协调盈余、协调富裕和协调有余三个小类。随着人口的增长,未来土地资源能够生产出维持人口增长的粮食,土地承载能力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区域人口分布能够与土地承载力协调有余,但最终会向协调发展类过渡。
2.协调发展类地区,LCCI介于0.875-1.125之间,人粮协调发展且基本平衡,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有限。根据LCCI的变化,进一步把协调发展类划分为协调较好和协调较弱两个小类。在协调较好类地区,当前土地的粮食生产力能满足人口的需要,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尚能相互协调,但协调较弱地区的土地粮食生产力则只能勉强维持现有人口的需要。随着未来人口增长,区域人口分布与土地承载力的协调性会逐渐减弱,转变为失调类地区。
3.失调类地区,LCCI高于1.125。根据LCCI的变化,进一步把失调类划分为比较不协调、不协调和严重失调三个小类。未来人口增长对土地的粮食生产压力非常大,人口超载严重,必须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农业及产业结构等以非农养农,才能解决区域人口分布与土地承载力不协调的矛盾,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新疆区域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根据LCCI,利用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上的不同区域尺度的人口数量、粮食生产等数据资料,基于人口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分区标准,系统评价分析新疆不同区域尺度的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协调状况。
(一)新疆各地州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有8个失调类地区。其中,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口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属于严重失调地区,人口与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2,人口与粮食的矛盾严重。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信息便利,人口聚集程度较高,是新疆唯一的特大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较高,人口与土地资源承载力严重失调。克拉玛依市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资源型城市,近几年由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人口聚集的社会物质积累条件较好,使其人口严重超载。而哈密和吐鲁番地区是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的生产率较低,但交通便利,人口聚集程度较高,现有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已不能满足现有人口的需求,人口与粮食的矛盾突出。
从表2可以看出,只有位于北疆天山西坡经济带的伊犁地区属于协调发展类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气温等环境条件适合于人口居住,但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对资源环境的控制和开发能力较弱,现有的土地资源和粮食产量只能供养现有的人口,人口与粮食基本平衡。若人口剧增,将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从表2可以看出,协调盈余类地区有6个,分别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其中,位于北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土地资源丰富且产出率较高,土地承载能力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能够维持人口增长的粮食,区域人口分布与土地承载力协调有余,但最终会向协调发展类过渡;位于南疆的阿克苏、和田、喀什地区的土地资源也比较丰富,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90%以上的劳动者是农业劳动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但缺乏吸引人口聚集的社会物质积累的条件。因此,要加快该类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其社会经济发展,使土地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粮食以供养未来人口,保持人口与粮食平衡有余。另外,不同地州内县域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协调性差异是进一步分析不同县域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协调性的基本依据。
(二)新疆县域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协调性的评价分析
新疆有47.13%的县(市)属于协调盈余类地区,有13.8%的县(市)属于协调发展类地区,有39.09%的县(市)属于失调类地区。协调盈余类和协调发展类的县(市)比重超过60%,协调盈余县(市)的余粮足够补充失调类县(市)的粮食短缺问题,新疆目前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属于相对富裕状态。
1.协调盈余类的县市。从表3可以看出,协调盈余类的县市主要表现为人粮关系协调,且粮食尚有盈余。共包括41个县(市),分别是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塔城市、裕民县、温泉县、拜城县、吉木萨尔县、巩留县、额敏县、沙湾县、布尔津县、温宿县、沙雅县、新和县、乌什县、阿克陶县、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泽普县、莎车县、叶城县、伽师县、巴楚县、和田县、洛浦县、策勒县、玛纳斯县、乌苏市、富蕴县、青河县、博湖县、库车县、麦盖提县、岳普湖县、墨玉县、皮山县、于田县和民丰县。此类型县(市)人口占全疆人口的45.01%,土地面积占全疆比重为37.8%,而粮食产量占比为76.11%,是人口和土地面积比重的1.29倍和2.02倍,粮食产量的比重远远高于人口、土地和县(市)的比重,是单位土地面积粮食产出率和人均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粮食盈余率在50%以上。如沙湾县、玛纳斯县、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县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种植技术和土地管理水平较好。总之,这些县(市)粮食产量不仅可以供养现有的人口,而且还有盈余,未来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其中,协调富裕县(市)粮食最多,其次是协调有余县(市),协调盈余县(市)粮食最少(见表3)。
2.协调发展类的县市。从表3可以看出,协调发展类的县市主要表现为人粮关系较协调,粮食平衡有余或临界超载,人口与粮食发展较为均衡。主要包括12个县(市),分别是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新源县、托里县、哈巴河县、博乐市、轮台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柯坪县、乌鲁木齐县、阜康市、霍城县和昭苏县。此类型县(市)人口占全疆人口的9.63%,土地面积占全疆比重为7.85%,粮食产量占比为10.17%,人口和粮食协调发展且基本平衡,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有限,人口、粮食、土地和县(市)比重的差异相对较小。空间分布上表现较分散,主要插花分布在人口超载地区和粮食盈余地区之间。
3.失调类的县市。从表3可以看出,失调类的县(市)主要表现为人粮关系不够协调,人口处于超载状态。主要包括34个县(市),分别是昌吉市、呼图壁县、伊吾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吉木乃县、且末县、阿瓦提县、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哈密市、伊宁市、奎屯市、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阿勒泰市、福海县、精河县、库尔勒市、尉犁县、若羌县、和静县、和硕县、阿克苏市、阿图什市、阿合奇县、乌恰县、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田市、石河子市和米泉市。此类县(市)人口占全疆人口的45.36%,粮食产量占全疆的比重为13.73%,人口是粮食产量比重的3.31倍。此类型县(市)一部分是属于较原始的农牧经济,城镇化水平很低,是国家级贫困县的集中分布区。尤其是,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文化素质较低,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和开发利用能力较差,土地的生产能力较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人口与粮食的矛盾突出,如土地沙化、草场严重超载等。另一部分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吸引人口聚集的社会物质积累条件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密度较高,土地的人口超载严重。如严重失调的县(市)中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鄯善县、哈密市、奎屯市、库尔勒市和尉犁县等土地超载率超过100%,这些县(市)占总县(市)的29.89%,人口占39.18%,土地面积占41.53%,粮食产量占8.61%,粮食产量的比重远远低于人口、土地和县(市)比重,人口与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严重失调,粮食短缺严重,处于人口超载地区。
总之,全疆人口与土地资源协调盈余的县(市)主要位于农牧业发展较快的区域,而人粮矛盾突出、人口超载的县(市)要么位于自然条件禀赋较差、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区域;要么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快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受人口聚集效应的影响,粮食亏缺严重,需要大量区外调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新疆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上属于盈余状况,但部分区域和县市仍然存在粮食短缺的问题。根据中国人均粮食消费400kg的营养安全要求,新疆粮食生产处于盈余状态,近几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保持在450kg左右,不存在粮食短缺现象。但是,由于地域生产差异、人口分布不均衡等原因,部分区域和县(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粮食短缺,同时也体现了潜在的粮食安全隐患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总之,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能够较好地反映新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空间格局与地域特征。
2.新疆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协调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州城市和部分县。基于LCCI,在现有农业结构和土地生产率下,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只有在南疆叶尔羌河流域、喀什噶尔河流域、阿克苏河流域、和田河流域等能够承载现有人口;在北疆的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等城市,东疆的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南疆的巴州和克州等地区土地基本难以承载现有人口。一方面,新疆需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结构,提高农业和土地经济生产率;另一方面,尤其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均粮食消耗量会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土地生产粮食,才能满足土地对于人口承载力的要求。因此,在新疆一些降雨相对丰富、水源较多的地区如伊犁河谷、塔城盆地等,应大面积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努力增加耕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充分利用新疆特色资源优势,提高资源转换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3.目前新疆粮食富余,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在粮食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目前的粮食过剩是相对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是由于新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和市场消费紧缩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耕地的数量在减少、耕地质量在下降;再次,一些经济落后区域过分强调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片面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缩减粮食耕种面积;最后,新疆人口的持续增长也会给粮食需求带来压力,虽然在人口控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相对还是较高。
(二)建议
1.切实保护耕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出,决定着土地的人口承载量。由于新疆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耕地是解决人口土地资源协调发展问题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措施。另外,由于新疆人口内在的自然增长率较高,所增粮食被新增的人口所消耗。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应提高人口素质,并通过制定新疆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和出台具有可操作性、激励效应强的政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新疆耕地的人口压力,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
2.应该充分发挥新疆的优势资源,把新疆建设成国家级商品粮战略接替区。首先,新疆是我国的一个农业大区,其人均耕地面积为1667.5m2,还有未开发的宜农荒地1000万hm2,占全国宜农荒地资源的20%以上,说明新疆具有丰富的后备耕地资源,为耕地面积的扩大提供了保障;其次,要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提高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再次,新疆地广人稀,适宜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粮食生产,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成为把新疆建设成为全国的粮食战略接替区的保障。
总之,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家商品粮战略接替区,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新疆的土地资源优势,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使新疆在确保本区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而且还能向区外输出一定量的商品粮食,为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封志明,杨艳昭,张晶。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从分县到全国[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5).
[2]曾澜,吴炳方.区域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
[3]谢俊奇.中国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潜力研究[J].浙江学刊,1997,(2).
[4]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J].人口研究,2007,31,(2).
[5]申元村.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IJ].资源科学,1990,(1).
[6]梁书民,孙庆珍.中国食物消费与供给中长期预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2).
[7]梅方权.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发展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5,(11).
[8]钱云,等.新疆绿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9]毕宝德,等.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齐晓娟,童玉芬.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