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国际分工演化与我国地区专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北方经济》2012年第5期下 高永祥 参加讨论

摘 要:基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点,本文重点考察了与之相对应的地区专业化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发展,东部地区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发展则是中西部地区更高。增长率方面,前者虽然在中西部地区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却表现出更快发展的势头;而后一种地区专业化类型虽然在中部地区表现仍然很突出,但全国范围内却有明显衰退的迹象。
    关键词:国际分工演化,地区专业化,空间布局,比较研究


    一 引言与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无论从全国整体还是不同区域角度来看,其参与到国际分-丁中的程度始终在不断加深。由此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我国不同区域的地区专业化也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性和区域差异。并且,正是这种基于开放环境下的地区专业化动态演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不同区域进一步发展的特色乃至区域间发展的差距。
    围绕着我国地区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来看,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关中国地区专业化的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Young,2000:Batisse and Sandra,2003)。国内这一领域代表性研究中,梁琦(2004)计算了中国区域制造业分工指数及其变化率,并将其与美国、欧盟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分工与地理距离有关,地理位置靠近,空间距离较短的区域之间,其产业同构性较强。就制造业大类而言,中国产业分工程度(1997)高于美国产业分工程度(1985),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很大。白重恩等(2004)通过建立中国29个地区32个产业13年间(1985∼1997年)的数据集,用动态估计方法研究了中国产业区域专业化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在以往享有较高利税率和国有成分比例较高的行业里,其区域专业化程度比较低。研究还发现,中国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在经历了早期的微弱下降后,在经济改革下近几年有显著提高。樊福卓(2007)通过构造新的地区专业化系数,在对中国地区专业化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而如果忽略地区(或行业)相对规模因素,则会高估工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
    长远来看,经济的全球化及其在我国更广区域范围内的不断扩张,对于各地区发展来说仍然意味着机遇。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当下,在我国实际上已经和其他国家(地区)之间形成了更明显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的情况下,其本质上更体现的是一种彼此间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增值共享关系——相应表现就是,基于产品内国际分丁下的地区专业化发展,本文即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二 地区专业化发展情况比较
    

    1.地区专业化测度
    鉴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区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动态变化特点,实际上主要表现在其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细化,并由最初的自然资源型分工和专业化演化到工农业产业间的分工和专业化,再到工业部门内部产业的内分工和专业化,最后发展到各地区基于产品内价值链分解基础上的分工和专业化。基于以上规律性认识,这里经验分析中,主要关注了国际分工格局演化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即产业间国际分工、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品内国际分工。
    在具体定量比较过程中,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对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所形成地区专业化的衡量,这里用最能体现其特点的一般贸易数据所构建的区位商指数表示;而对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所形成的地区专业化衡量,则用最能体现这一分工特点的外包数据构建。由于本文关注的是我国内部不同区域层面外包水平,因此这里综合权衡之后,对地区层面外包水平的衡量最终采用类似Ng和Yeats(2003)的零部件贸易法进行处理。即用各地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数据来衡量外包情况,并基于此进一步构建相应的地区专业化区位商指数。对应原始数据主要来自国研网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库和各地区经济年鉴,并经整理得到。时间跨度从1998~2008年。为求数据确实,分析中不包括海南和西藏,重庆数据并入四川。
    2.总体状况比较
    

总体来看,两种地区专业化发展分布情况的确存在着较显著差异。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所形成的地区专业化分布特点构成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江苏、天津、辽宁、福建、上海、山东和北京均非常明显。中西部地区省份中,只有四川相对来说是最高的,其次是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河南和河北(见表1)。国内学者樊福卓(2009)的类似研究也指出,从地区路径来看,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地区对中国地区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贡献度较大。应该说,与本文这里的研究还是非常吻合的。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里实际上更明确指出该种地区专业化所具有的特点。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发展布局构成情况中,专业化发展水平最高的,除了北京、浙江、吉林和河北外,其他都是中西部东省份,如湖南、陕西、山西和湖北等。
    3.动态演化情况比较
    表2(见文后)进一步从动态角度比较了两种地区专业化发展的相对变化情况。这里注意到,无论从专业化平均水平还是平均增长率来看,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和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均表现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方面,前一种地区专业化在中西部对应的考察值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相对最高;而后一种地区专业化平均来说则是东部地区相对最高,且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更为明显。平均增长率方面,无论哪一种类型地区专业化发展,西部地区总体上均显著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后两大区域的增长速度差距并不是很大。
    通过这些比较分析可见,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贸易模式下所形成的地区专业化虽然在中部地区表现得仍然很突出,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其有明显衰退迹象。而在新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基于此所形成的新地区专业化虽然在中西部地区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但是却表现出了更快的发展势头,尤其是西部地区。这表明,当贸易自由化加深且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时,由于运输成本下降,这必将给中心地区和靠近中心地区的周边区域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中心区域会因为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而加快将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生产环节对外转移,并将经济结构重心聚焦于附加值含量更高的研发、设计和高技术制造环节;另一方面,随着转移压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便利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外围区域因此获得承接更多转移过来的产业或产品生产的机会也变得更大。正如翁媛媛等(2009)研究所指出的,专业化向外围区域梯度转移本身伴随着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进而向产品内分工方向变化。
    三 研究结论和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虽然原先的分工性质与分工关系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分工的基础和范围已经大有区别。新的分工模式呈不断上升趋势,甚至已经渐渐在起着主导作用。就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具体表现来看,在当前阶段,即表现为产品内国际分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更重要的是,就我国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特点来看,除了继续注重贸易量所体现的简单规模扩张及其对区域发展所带来的促进作用,更要注重以地区专业化发展所体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质的提升及其对区域发展所带来的质的变化。从区域发展差异角度来说,我国东部地区整体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外向型经济发展单纯量的扩张。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为了避免东欧和拉美地区国家的经验教训的重演,其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通过提升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新地区专业化水平,改变过去依赖低要素成本优势和关税优惠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技术上的创新和更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以此提高配套能力,向更高价值增值环节迈进,最终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区域内部更合理分工布局和集聚经济的发展。
    相比较而言,虽然短期内,中西部地区新地区专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改善作用可能还居于次要地位,甚至还不是很显著。但从长期来看,相对于这些地区目前仍然很明显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发展特点来说,其重要性还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发展将从本质上改变中西部地区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特别是对传统资源禀赋优势的过度依赖,进而促进高级要素如人力资本、知识等的不断累积,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表2 地区专业化动态发展情况比较
    

Tags:国际分工演化与我国地区专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