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后ECFA时代台湾工业转移与大陆承接对策(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经济地理》2012年第7期 林纾 参加讨论

4.2 转移日趋多元化
    台湾工业外移,既有传统产业,也有新兴产业。例如朝阳产业——液晶面板产业在兴起之初即行外移,在大陆进行大规模投资,主要是追随跨国公司战略转移、抢占大陆市场,也是出于降低成本、利用大陆的资源和人才的需要。
    台湾当局除了继续鼓励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外,以与印度的产业合作为重点,强调电子加机械的强强合作,试图通过台湾的电子硬件与印度的软件业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而扩大到台、日、印三方合作,提升台湾电子信息业的地位,继而推广到亚洲市场[10]。随着大陆沿海地区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台湾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选择转移到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如越南已经成为台湾纺织业转移的新目的地[11]。
    除了向外转移,部分已经转移离岛的工业可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回台,如富士康部分工厂迁回本岛。大陆人力资源成本上涨不可避免,其它地区难以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或跨国企业重新布局、台湾被纳入全球价值链,产业回迁就成为理性选择。
    4.3 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整合
    港台等较发达经济体目前在亚太地区的产业分工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即“第二阶梯”,是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的一环[12]。后ECFA时代,台湾想要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主动融入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整合,利用自身优势吸引跨国公司来台,与大陆一起参与全球竞合。台湾制造业近年来向大陆大规模转移,利用从事代工的国际经验,在亚太地区的产业分工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13]。跨国公司已将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棋子,处于跨国公司全球经营链上的台湾企业也将专注于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其地理便利与能力禀赋,实现全球分工中的利益最大化。
    5 后ECFA时代大陆承接台湾工业转移的对策
    
大陆承接台湾工业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在后ECFA时代,大陆承接台湾工业转移须注重两岸的产业合作和保障措施的构建。
    5.1 两岸产业合作
    5.1.1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合作。中国作为全球主要采购市场的地位不会改变,但国际买家来到大陆不再为了廉价资源,而是更多的是希望找到优质供应商以及所能提供的品牌产品。其中,82%的买家表示正在寻找中国的品牌产品;而61%的买家表示在亚洲地区采购时会首选中国的品牌产品[14]。因此,如果没有在后ECFA时代及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会被排除在全球价值链外。
    大陆承接台湾工业转移,首先应选择先进制造业进行合作。台湾与大陆相比,台湾的电机信息产业和半导体精密设备、纳米技术应用等先进制造业较为领先,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高附加值环节。承接先进制造业需要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和政府支持力度。后ECFA时代,得益于全面的产业合作和金融支持,两岸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合作能够更加深入:一方面,台资增加在大陆的先进制造业投资;另一方面,陆资企业提升自身能力,与台资企业积极互动合作,实现通过陆台合作升级大陆产业结构的目的。通过分析两岸产业内贸易动态可知,海峡两岸间产业分工正在逐步深化,陆台间应加深技术合作,推动两岸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发掘两岸各自的经济增长潜力[15]。
    通过深化两岸合作参与全球竞争,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突破。为实现两岸的产业合作,应引导企业将重点放在品牌塑造、技术攻关和市场营销上,构建两岸企业的战略联盟。为先进制造业中的重点行业提供税收、金融支持,在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生效后积极向先进制造业投入资金,通过设立创业创新基金支持两岸合作创立企业。作为首家获批进入台湾的大陆企业,福建新大陆电脑将利用台湾的技术资源、金融服务与营销经验,有效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在全球IT产业环境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5.1.2 现代服务业合作。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大陆在传统制造业有丰厚的资源,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施低碳、高效的发展模式。只有将传统制造业与新兴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才能在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可以借助台湾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学习其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推动大陆制造业的升级。
    在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下,两岸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鼓励台资企业研发本地化,并吸纳台资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各种园区,参与园区制度设计,真正形成集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和产业、孵化、成长为一体的合作支撑体系。针对台湾发布的六大新兴产业和大陆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的共性项目进行攻关、成果共享。
    5.2 构建有力的保障措施
    5.2.1 前瞻的战略。利用台湾的特殊地位和地理优势,把台湾作为大陆对接全球产业链的平台,依照“十二五”规划,把握全球化趋势,结合两岸工业的优势,在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上有所作为。只有高水平、高层次的战略设计才能为积聚优势打好基础,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承接台湾工业的前提是洞悉世界经济变化的趋势,迎合世界产业分工的需要,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整合。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区域利益分享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内分层次协调发展[16]。
    5.2.2 培育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加速优势资源的积聚。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2000年起就由沿海发达地区向其它地区加速转移,所留下的空间由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填补,实现了产业升级[17]。加速贫困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提高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质量以适应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需求,缓解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紧张局面。
    提供相应的金融、税收支持。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提供税收、贷款优惠。与台湾金融企业合作,针对两岸工业合作提供更为灵活的金融解决方案。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金融、税制创新,则难以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效率。
    积极培养和引进急需人才。只有制订相应的职业规范、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建设相应的人才培训与积聚基地,才能提供承接工业转移所需的人才支持。必须建立对现代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制度,使得两岸人才得以有序流动、高效配置。
    5.2.3 建设高水平产业园区。通过高水平产业园区集聚生产要素,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吸引台湾企业共同构建价值链。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体系,集合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服务资源,使之成为两岸产业优势资源聚集的磁场,打破“台湾接单—日本进口—大陆生产—欧美销售”的传统模式,把有关园区从制造基地转型成为创新基地,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实施开放式发展模式,促进生产要素在两岸间流通。
    5.2.4 编制高水平的产业规划。选择符合国家战略与两岸需求的产业项目。“十二五”期间两岸均把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大陆选择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高端设备制造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行业,台湾把绿色能源、精致农业、文化创意、医疗照护、生物科技等行业作为重点。大陆与台湾产业发展重点的不同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但均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二者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园区规划应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应强调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国际竞争力强,分步骤、有重点地承接台湾工业。
    注释:
    

    ①估算数据来自于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处网站“进出口数据统计”栏,2012-03-20.
    作者简介:林纾(1982—),男,福建福州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战略管理。E-mail:linshu07@126.com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2——2010)[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12-03-15.
    [2]蔡昉.中国发展的挑战与路径:大国经济的刘易斯转折[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1):4-12.
    [3]王静.后ECFA时代海峡两岸经济效益分析[J]对外经贸,2011,26(12):85-86,93.
    [4]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经济预测:2011年第3季[EB/OL].http://www.cier.edu.tw/public/Data/1101410111971.pdf,2011-07-15.
    [5]李建平,黄茂兴.后ECFA时代提升闽台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政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1,34(63):43-48.
    [6]王俊峰.ECFA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J].台湾研究集刊,2011,45(2):18-25.
    [7]桑登平.ECFA效应下的两岸经贸合作趋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112-120.
    [8]魏澄荣.ECFA背景下的闽台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3(10):136-139.
    [9]王鹏.台湾产业转移大陆的阶段性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20(2):72-73.
    [10]Wang T. Y., Lee Wei-Chin, Yu Ching-Hsin Taiwan's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pac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1, 20(69):249-267.
    [11]高巍.台湾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向岛外转移的趋势[J].亚太经济,2006(3):63-66.
    [12]杨丹辉.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与趋势[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6(3):40-46.
    [13]刘亮,李卢霞,蒋静洁.论ECFA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基于双边自由贸易理论的分析[J].亚太经济,2011(1):146-150.
    [14]区乃光制造业回迁欧美的警示[EB/OL].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mssd/20120427/6386582.shtml,2012-04-27.
    [15]陈雯,吴琦.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变化动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5):787-792.
    [16]胡蝶,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评价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6):961-967.
    [17]张公嵬.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与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0):1 670-1 674,1 680.

Tags:后ECFA时代台湾工业转移与大陆承接对策下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