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论文通过分析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山东省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10CJGZ14)研究成果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该系统由人才、技术、资金、企业和科研机构、服务体系、政策环境等多种要素组成[1]。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及如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山东省经济总量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但山东是人口大省,按人均计算,许多经济社会指标处在全国的中下游水平,经济发展面临着环境、资源、人口的瓶颈制约。要发展成为经济强省,山东省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尽快建立和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1 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1.1 创新体系结构趋于优化
随着“建设创新山东”战略的推进,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已成为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2009年,山东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519.6亿元,是2000年的10.0倍。企业、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三方面经费支出占全省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0.3%、10.7%和8.8%。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年均增长30.2%,成为带动全省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山东省R&D人员总量达28.4万人,其中企业R&D人员占67.4%,研究机构R&D人员占14.7%,高校占15.6%[2]。目前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近7千多个,其中常设技术市场10多个,技术贸易机构6200多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6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7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
1.2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创新平台建设有较大发展。2009年山东省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4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为6家和10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92家;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58家。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09年山东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436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36项,其中,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学进步奖31项,国际合作奖1项。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国内专利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1万件和5.1万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3万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水平项目5250多项[2]。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自主开发了全氟离子膜、中通混合动力客车、浪潮存储服务器、年产32万吨MDI生产技术、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体系、高强超薄大型铝合金材料和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套生产技术等一批重大项目,填补了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空白,其中有两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浪潮、济钢、莱钢、兖矿集团等企业也都获得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1.3 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
随着科教兴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东省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山东省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山东省科技投入条例》、《山东省技术合同条例》、《山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纲要》,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体系的形成。
1.4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山东省区域差异比较大,根据全省及省内各地的特点建立了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如山东省高新技术区以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为依托,成为山东省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2009年高新区全年营业总收入占工业总产值的32.9%[3]。
2 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产学研结合松散
山东省国有企业比重较大,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企业新产品产值小,比重低,创新能力不强。从高技术产业来看,山东全面落后于京沪粤苏浙等发达地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联系不紧密,有效合作不多,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同时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实施,没有完善的技术和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来加速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所有这些都会阻碍研究机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2.2 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重要的科技成果数量偏少
虽然山东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很多,但“211”工程大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教育研究机构较少。2009年全省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17.5人,居全国第28位。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带头人不足15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06%。2009年山东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而江苏省有5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共取得国家科技成果2126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19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751项。山东省科技成果距离国内先进省市尚有较大差距。
2.3 科技投入不足
2009年山东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51%,距离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目标(2%以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北京(5.5%)、上海(2.82%)、和江苏(2.07%)的差距更大,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相协调。由于投入不足,科技转化能力不强,直接带来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后劲乏力。虽然“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提高了1.77个百分点,但2007年以来年均只提高1.15个百分点,比重提升呈疲软态势[1]。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也出现下滑势头。
2.4 创新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有待完善
金融担保和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发育滞后,制约了企业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山东省现有的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范围和能力有限,特别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中介科技服务机构,满足不了需求。
3 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3.1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样更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国家实验室和行业工程中心,主动参与、承担国家和山东省研究开发任务。要依托科技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企业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重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目的,与相关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形成一批持续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集团[4]。
3.2 建立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要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
重点高校和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是主要创新源。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探索建立创新型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山东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围绕全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海洋高科技等主导产业的创新需求,统筹布局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类科技力量,形成以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地、以面向产业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
3.3 建立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任务的管理创新体系
加强政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政府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营造自主创新的硬环境;其次,在实施政策、规划和法规等宏观措施的过程中,政府通过有效的组织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政策和信息等软环境,进而影响和引导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进行创新活动;第三,政府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创新战略和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方向、总体目标和重点领域,为创新主体指明了方向。
3.4 建立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
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和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引导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近期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立足于技术条件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提高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的信息采集、分析和综合加工能力,与技术交易机构共同发挥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二是建立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提供技术评价、技术产权评估、政策咨询、技术产权交易和技术培训等服务,并以中心为依托,建设省、市、县三级科技成果推广信息网;三是加快大型科学仪器及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科学信息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山东省科技资源优化配置[5]。
3.5 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层次结构的创新融资体系
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是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系,包括政府科技投入、社会科技投入和企业创新投入三方面。从目前山东的情况看,存在着政府财力有限和企业资金短缺的双重制约。因此,建立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引导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积极推动银企合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信贷支持力度。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完善担保代偿评估体系,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增加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鲁创办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开展风险投资业务。
3.6 建立以半岛城市群为核心、周边城市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要进一步发挥该地区科技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围绕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和家电制造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中央驻鲁科研单位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半岛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优势,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活力区”和“辐射源”[6]。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鲁南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钢铁、能源及煤化工基地;鲁西北是重要的新能源、农用机械、纺织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这些地区要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以提高产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实施相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7]。
作者简介:李红(1958~),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勇,朱传柏.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12.
[3]吴晰.山东科技“十一五”成就[N].科技日报,2010.11
[4]魏艳,杨迅周.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3):53~57.
[5]山东省政府.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6.
[6]姜大明省长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sdstc.gov.cn/default/mingxi.
[7]谢馥荟.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