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从“发展阴影区”到“发展前沿地带”——论行政区划分隔对阴影区内小城市发展的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3期 孙建欣 林… 参加讨论

    摘 要:传统发展阴影区理论提出了在大城市周边一定地带内是发展阴影区,即在中心城市周边的一定范围内各类要素资源会受到中心城市的强烈吸引,小城市(镇)发展动力不足。通过对若干理论上处于发展阴影区但发展动力又较强的小城市(镇)进行的案例分析和归纳,提出了行政区划分隔对传统阴影区理论的影响和修正:当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小城市的发展阴影区地带反而可以转化为发展前沿地带。无论中心城市处于极化还是扩散阶段,当小城市(镇)与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分隔较强,而且所处区域发展潜力较好、地方具有发展积极性的情况下,小城市(镇)空间上紧邻中心城市也极可能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阴影区,行政区划,分隔,小城市(镇)
    1问题提出 
    “发展阴影区”现象指的是当大城市处于集聚发展为主导的时期,各类要素表现出强烈的向中心城市集聚的特征,而中心城市周边小城市(镇)的发展会受到抑制,从而形成所谓的“发展阴影区”;而当中心城市处于扩散阶段,只有以物态生产要素扩散为主导的时候,小城市(镇)才会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产品、资金、信息等要素扩散具有空间跨越性)。在我国,早期学术界主要探讨了城市空间要素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叠合机制,并阐明了城市阴影区形成和演化的机理(张京祥,2000)。随后一些学者(程同升,2005、陈果,2007)也对该理论进行了分析及实践应用。
    根据该理论,中心城市周边的小城市(镇)似乎主要应被动地等待中心城市扩散阶段的到来,但是在实践观察中,人们发现有一部分小城市(镇)的发展机制并非如此:这些小城市(镇)空间紧邻一些重要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当中心城市处于集聚期时他们并未陷入“发展阴影区”,而且还表现出了走向“发展前沿地带”的情形;当中心城市处于扩散期,其发展动力更为复合——并非单纯依靠中心城市的物态要素扩散。小城市(城镇)在这种区域发展关系中并不仅仅是被动性地接受辐射,而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地方发展的主动性。笔者将从一些案例观察入手,归纳这类城市关系形成的条件及机理,并加以分析解释。案例的选取兼顾了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既有上海这种被大多数学者认为已经进入全面扩散阶段的城市,也包括北京、成都这种刚刚走向扩散的城市,还包括乌鲁木齐这种一般认定为仍处于集聚期的城市。
    2案例观察 
    2.1 江苏省苏州市的昆山市及花桥镇
    江苏省昆山市位于上海边界地带,其发展是以全球化浪潮下长三角地区获得了大量而充足的外商投资机会为背景的。目前为止,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这里创办了约5000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美元。跨国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昆山市工业实力的提升——近年来昆山已经跃升到全国县域经济的首位。江苏省凭借昆山市花桥镇处于行政边界地带的区位优势,在此打造了省内三大商务中心之一的花桥国际商务区,作为江苏省省内龙头企业的总部基地、对接上海的“桥头堡”。
    2.2 河北省廊坊市的固安县
    固安县城位于北京南部,是河北省距北京市区最近的县城——到北京市区不到50km,到天津新港只有1h左右。固安地处京津冀城镇群,是河北省实施“两环”战略(环京津、环渤海湾)的重点市县之一。依托于良好的区位条件,固安积极吸引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入驻,打造了省级工业园——固安工业园,成为廊坊市10个县(市、区)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域单元之一。相继被评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省级十强开发区”和全国唯一的“2009年最佳通讯产业基地”。此外,随着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定在固安与北京的交界地带、北京地铁轨道线也规划南延至此,近年来固安县城的房地产、商业商务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已经成为廊坊市经济发展的高地之一。
    2.3 四川省眉山市的青龙镇
    被称为“眉山北大门”和“成都后花园”的青龙镇位于成都和眉山之间,距离成都市区38km、双流机场15min车程,成昆铁路贯穿全境,疏通后的岷江水路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地处成渝城镇群、紧邻成都市区的青龙镇历来都是眉山市的强镇。2011年区域战略“天府新区”又将青龙镇划入眉山片区,从而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青龙镇利用自身优势,在眉山“融入成都”的战略背景下,以交通优势促进物流发展,以物流集聚工业,着力打造物流工业园区,积极参与构筑以成都为中心的物流工业经济带。目前,青龙镇已初步形成以粮油贸易、加工和储运为主的产业链条,粮油贸易已经辐射到四川省内和周边省区许多城市,是眉山市彭山县的重要增长极。
    2.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五家渠市
    五家渠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师市合一的管理体制设立的县级市,成立于2004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师部所在地。五家渠地处的乌鲁木齐都市圈是新疆第一大都市圈、人口和经济密度都是省内最高地区,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援疆工作会议以后我国东中部地区产业和投资的重要流入地,区域发展机会相对充足。虽然五家渠所处的地区城镇密集、竞争激烈,但五家渠市借助区域机会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在工业和房地产上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区域辐射力——其工业项目大多来自东部地区(如山东、河北等地),新楼盘的购买者中一小半来自如乌鲁木齐市,甚至还出现了少量北京等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者(表1、图1)。
 
    
 
    3行政区划对阴影区效应的理论解释 
    3.1 行政区划分隔对城市阴影区的影响分析
    发展阴影区的理论基础是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G.M.Murdal提出的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Coppack PM,1988)。该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心城市边缘小城市(镇)发展所受的多元作用力的复合分析。小城市(镇)发展中所受的作用力主要有3个:小城市(镇)自身产生的一定的凝聚力(Ft)、来自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吸引力(Fc)、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刺激(Fp)。则促使社会、经济要素流出或留在小城市(镇)的合力为Fm=Ft-Fc+Fp。当Fm为负时则该小城市(镇)处于城市发展阴影区。
    对于上文所提及的行政区划影响下的边界地带小城市(镇)空间发展现象的解释,与传统发展阴影区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了行政区划对一部分城市要素流动的分隔作用。当发展阴影区理论模型的中心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存在着强而有力的行政分隔,并阻碍一些要素跨越边界自由流动的时候,传统的城市发展阴影区地带往往成为了小城市发展的前沿地区,显示出了较强的发展动力。
 
    如图2所示,在发展阴影区模型下,ab所在的地带受到中心城市的吸引力(Fc)大于小城市(镇)自身发展的凝聚力(Ft),属发展阴影区地带。而在行政区划影响下,小城市受到大城市明显辐射的地区,由于行政区划的分隔造成一些要素(如工业地价、地方政策等)在行政区划边界地区出现断裂或差异——这种断裂实质反映出的是城市不同要素或功能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的能力不同,如城市提供的义务教育受分隔影响会较大,但资金、信息或交通基础设施受影响就不大,因此大城市的吸引力在超出行政区划范围之外会有所减弱。
    如图2所示,土地S1和S2空间上紧邻,但位于大城市边缘地带的S1对于中心城市来说是边缘地区,其具有的吸引力包括:①受行政区划分隔影响大的中心城市功能C11(超出行政区划界限后此类功能几乎无法提供);②受行政区划分隔影响力小的中心城市功能C12(超出行政区划界限后此类功能依然存在);③中心城市在S1地区提供的政策刺激P1。而小城市(镇)地区空间S2地区受到的城市功能辐射包括:①中心城市可以跨越行政区划边界存在的功能C12;②小城市(镇)提供的服务功能C2;③小城市(镇)政府提供的政策刺激P2。可以看到对于小城市来说,当P2足够大,从而使得C12+C2+P2>
    C11+C12+P1,即P2>C11+P1-C2的时候,空间相邻的小城市(镇)S2地带的吸引力要高于中心城市的S1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小城市(镇)政府通过政策刺激(P2)形成的“落差”中高势能的S2地带往往能够成为小城市融入区域竞争、获得较大发展机会的桥头堡地区(图2中ad所示范围)——受中心城市的正外部性辐射和小城市(镇)政策优惠刺激双重作用的“效益叠加地区”。
    3.2 该类空间关系形成的触发条件及其解释
    3.2.1 对所处区域的要求
    中心城市和小城市(镇)所在的区域具有大量而充足的发展机会,各类要素的流动具有区域指向性而非完全的首位城市指向的。当机会过少的时候往往会单一流向大城市,而机会相对充足是小城市(镇)获得发展机会的的重要条件,即小城市也可以依托所处区域而获得外部发展机会。
    对于小城市来说,其发展动力按来源可以将发展动力划分为3种情况:①来自于中心城市;②来自于中心城市和小城市所处的区域之外;③来自小城市内部。
    当小城市的核心发展动力属第①种类型,如依托于中心城的产业外迁等,就极易陷入中心城市的“发展阴影区”,这也是比较符合发展阴影区理论模型的情况。就如大城市阴影区所描述的,当小城市的主要发展动力来自于大城市物态生产要素的扩散的时候,小城市发展将存在较强被动性,其话语权不足并且与大城市行政地位不等都会造成对接的困难尤其是早期大城市仍未发展到扩散阶段的时候,小城市所获得的中心城市的“外溢”就十分有限,而且这种外溢大部分也呈现出较强的距离递减规律。比如,王勇、谭静(2011)分析了北京周边小城镇的发展,提出由于北京市场范围经历了“小于、吻合、大于”行政区划范围的过程,因此,北京周边小城镇早期发展成为经济“洼地”,而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小城镇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但当小城市的核心发展动力属第②和③两种类型,则地方政府的能动性是积极、有效的。第②种发展动力本质上是源于区域的发展动力。对于小城市来说,受到规模的限制,其内部发展动力必然不如大城市或超大城市强烈。当小城市的发展又不想完全依托于中心城市的辐射的时候,其空间区位条件所能吸引的区域发展机会往往是关键动力。而本文所提的该类小城市(镇)的空间关系是一类较特殊的情况:要处于中心城市的正外部效应的辐射范围内,同时还要处于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中——这也就能够确保小城市的边界地带能够享受大城市正外部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动力。
    3.2.2 对中心城市的要求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要超出自身行政区划范围,即其辐射范围能够到达周边紧邻小城市的一部分或全部空间地域单元。这个条件设定保证了在小城市(镇)的边界地带可以形成“叠加效应”。而这种叠加效应也正是小城市(镇)的边界地带与非边界地带空间最为重要的差异——小城市(镇)范围内不同空间位置获得大城市功能外溢的多少、与中心城市功能一体化发展程度的差别。当然,小城市(镇)面积很小时,全部都处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的可能性也存在,则此时表现出的是发展势能优于相邻其他小城市(镇)。
    3.2.3 对小城市(镇)的要求
    小城市政府是作为的、积极的;小城市具有与中心城市相同或近似的交通区位条件;最为重要的是,小城市政府的决策相对独立,不受中心城市政府的干预。这个条件设定保证了小城市政府有条件、也有积极性利用潜在的发展机会。
    通常来说,政府决策独立的程度一般与行政分隔深度正相关。行政分隔深度指中心城市控制和干预小城市(镇)政府决策所需跨越的行政层级,跨越的层级越高,分隔深度越深。行政分隔保障了小城市(镇)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政策,使边界地带的一部分要素成本被压低至低于中心城市的水平,形成发展势能的落差——例如工业、商住用地的地价差,税收上的优惠,以及在环保、劳工保障上的政策放宽等。
    在上文所提的城市关系中,小城市(镇)的主动行为具有竞争性,一般会分流一部分中心城市的发展机会。因此,如果中心城市和小城市是“市带县”的行政体制,则不存在行政分隔,中心城市很可能会制止小城市此类竞争行为,这也是成为“发展前沿地带”的案例多发生在省级交界处和地级市交界处,而在地级市之内较少出现的重要原因。
    4结语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中就提出了密度、距离和分割是影响世界经济地理的三大要素,而这种市场分割或是要素分割也正是国际贸易或区域经济等学科的理论前提。要素或市场的分隔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要素资源配置的低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为一部分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十一五以来,国家明确把城市群战略放到了促进国家健康城镇化的战略地位。可以说,我国发展正在逐步由区域经济走向城市群经济。而这种城市群发展战略最为本质的即是创造一种区域发展机会。大胆地推测,在我国各类城市群、都市圈地区——区域政策好、国际或国内投资机会多,当主导小城市(镇)发展的行政体系的分隔性较强的时候,围绕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地区将极可能出现一批如上文所提类型的潜力型小城市(镇)。而其发展动力与中心城市处于集聚或是外溢阶段的关联不强,更多地将表现为一种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内外结合地发展思路。这一现象对地方政府和规划师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启示意义——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当的居住和公共服务功能等手段将极有可能会激发出该类地区的潜在价值,从而将城市阴影区转化为发展前沿地区。
    感谢中规院五家渠总体规划项目组提供的帮助。
    注释 
    ①程同升(2005)提出“当小城市与中心城市是“市代管县”的这种关系的时候,小城市往往无法有效地获得外部发展动力,中心城市往往通过截留指标、资金、争项目、财政提取和各种行政审批侵占县(市)的利益”。因此,本文认为这种行政区划的影响更多地出现在小城市所属政府与中心城市处于同一行政区划体系的情况下。而类似于苏州昆山市与上海,河北固安县和北京的这种城镇关系其背后真正的博弈主体是江苏省(或苏州市)与上海,河北省(或廊坊市)与北京。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果,李磊,蒋蓉.双流县发展阴影区现象及对策研究[J].四川建筑,2007(9):36-41.
    (CHEN Guo, LI Lei, JIANG Rong. The research of Shuangliu coun-ty’s development shadow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Sichuan Architec-ture,2007(9):36-41.)
    [2]程同升.基于区域统筹的南京大都市阴影区发展对策研究[C].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5:193-198.
    (CHENG Tongsheng.The research of Nanjing urban shadow are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perspective ofregional p1anning[C]. Urban p1an-n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5:193-198.)
    [3]COPPACK P M. The evolution and mode1ling of the urban field[M].Ontario:University of Gue1ph,1988.
    [4]王勇,谭静.北京周边小城镇形态演变特征与解读[J].城市规划,2011(10):32-37.
    (WANG Yong, TAN Jing. Ana1ysis on morpholog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around Bejing[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1(10):32-37.)
    [5]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胡广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M]. HU Guangyu, et al, translate. 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9.
    [6]余猛,吕斌,孙建欣.都市圈中不同级别城市的跨界整合[J].城市规划学刊,2009(3):95-98.
    (YU Meng, LBin, SUN Jianxin.A study on the trans-boundary inte-gration among cities ofdifferent classes[J]. Urban P1anning Forum,2009(3):95-98.) 
    [7]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ZHANG Jingxiang. Combination of urban group space[M].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0.)
    [8]张京祥,庄林德.大都市阴影区演化机理及对策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0(6):687-692.
    (ZHANG Jingxiang, ZHUANG Delin. Mechanism of metropolitan shadow area evolu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tura1 Sciences),2000(6):687-692.)
    作者简介 孙建欣,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与历史名城规划研究所,城市规划师,jianxin_sun0114@163.com 林永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与历史名城规划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高级城市规划师。

    

Tags:从“发展阴影区”到“发展前沿地带”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