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与对策建议(上)
摘 要:蔬菜产业是民生产业。作为种植业中的支柱产业,研究哈尔滨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对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和丰富城市“菜篮子”意义重大。本文对哈尔滨市蔬菜产业的生产规模、品种、产业链、生产水平的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鲜菜自给率、蔬菜基地数量、科学种菜水平、蔬菜加工转化率和科技人员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蔬菜基地保障和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哈尔滨,蔬菜产业,供需矛盾,体系建设,科技创新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创意产业集群的衍生路径及其发展模式研究”(编号:10YJC63013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菜篮子”的丰盛程度和人均蔬菜消费量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蔬菜产业是种植业中重要的产业,具有市场需求量大、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效益高的特点。发展蔬菜产业,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1]。
哈尔滨市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的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都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为150d,结冰期为190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530mm左右。哈尔滨地域广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空气清爽,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经济的理想地域。城市人口992万人。蔬菜种植面积2.27万hm2,单产39.59 t /hm2,总产量89.79万t,可满足359万人吃菜需求。哈尔滨市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冬春蔬菜淡季自给率仅可维持在55%左右,大量依靠南菜北运。近年来,哈尔滨市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品种日益丰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蔬菜合作社功能日趋完善,蔬菜已成为哈尔滨市种植业中的支柱产业。在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哈尔滨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对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和丰富城市“菜篮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稳步增长,效益明显提高
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07万hm2,比2010年增加1.35万hm2,其中:露地蔬菜面积0.69万hm2,设施蔬菜面积0.6=万hm2。新建标准化蔬菜基地46个,其中33.33hm2以上温室蔬菜基地15个,66.67hm2以上大棚蔬菜基地11个,200hm2以上露地蔬菜基地20个。新建菜窖、恒温冷库1400个,面积8万m2。全市有6个设施蔬菜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园、7个设施蔬菜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园[2]。全市2011年蔬菜总产量478万t,比2010年增加78万t;总产值55亿元,比2010年增加5亿元。全市设施蔬菜产量130万t,产值29亿元。窖储蔬菜面积达40万m2,储藏秋菜32万t。冬春淡季蔬菜自给率达到58%。露地和设施蔬菜收入达到11.25万元/hm2、22.50万元/hm2。
1.2 品种不断丰富,区域特色日趋形成
蔬菜上市品种从最初的茄果类、白菜类、根菜类等10多类40多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茄果类、白菜类、根菜类、叶菜类、食用菌和新奇特菜等100多个品种。哈尔滨市正在加快建立区域特色露地种植基地,重点打造道里、南岗、平房、松北区绿色有机菜基地;道外区打造胡萝卜、元葱基地;香坊区、宾县打造紫花油豆角、小黄瓜基地;呼兰打造大葱、韭菜、马铃薯基地;阿城、五常、巴彦打造紫皮大蒜、秋白菜基地;尚志打造优质食用菌、浆果基地;双城打造“两瓜”基地,规模都发展到万亩以上。产品在全国市场上形成很强的影响力,产业和区域特色明显增强。道外民主乡、阿城阿什河办事处、尚志的珍珠山等20多个乡镇“一乡一特色”及至“一县一业”的发展趋势日渐形成。
1.3 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基地建设成规模发展
自2007年以来,累计投资35亿元,其中仅2011年就投资20亿元,基地建设首先从规模上实现突破。建成近郊、远郊、农区布局合理、区域互补的春、夏、秋菜基地100余个。2011年新建标准化蔬菜基地46个,其中33.33 hm2以上温室蔬菜基地15个,66.67hm2以上大棚蔬菜基地11个,66.67hm2连片的大棚设施蔬菜标准园20个,200hm2以上露地蔬菜基地20个,新建菜窖、恒温冷库1400个,面积8万m2。全市有6个设施蔬菜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园、7个设施蔬菜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园。道里的太平镇、五常的拉林镇、阿城的双丰镇等过去的大田生产乡镇,已成为蔬菜主要产区,基地建设重心向远郊、农区转移速度加快。
1.4 产业化功能增强、产业链逐渐延长
市财政累计投资3亿多元,培育市场、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有效带动了整个蔬菜产业链条的延伸。建设蔬菜批发市场10个,扶持蔬菜加工企业30家,发展蔬菜合作社111个。在食用菌、白菜、马铃薯等蔬菜优势产区,形成了以农户为基础、基地为依托、合作社为纽带、企业为龙头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根据当地消费需求,加工企业主动与优势产区加强协作,建设了“菜篮子”产品保障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利用当地优势和资源,建设服务区域的“菜篮子”规模化基地,与各地市场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合作的产销关系。农贸市场与生产基地、流通企业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形成蔬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农超对接”。
1.5 标准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注重从源头抓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了涵盖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同时组建了哈尔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察大队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立起市、区、批发市场、超市三层检测,市、区县(市)、乡(镇)三级监管,执法、检测、监督三位一体的“三三”检测监管模式,蔬菜产品检测达到全覆盖。菜农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耐贮的北京新三号、冬储9kg秋白菜,尤金、俄罗斯7号、克新系列马铃薯等适合鲜销、窖储、加工的各类品种,精耕细作,分期播种,育苗移栽,不施化肥,禁施农药,利用杀虫灯、性诱导剂等综合防治技术防病治虫。现已陆续上市的马铃薯无虫眼,白菜无病斑,经过各区县(市)农委抽检,产品合格率达到90%以上。
2 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设施蔬菜面积偏少,淡季鲜菜自给率偏低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郊蔬菜基地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规划调整和扩张速度,导致近郊蔬菜面积减少。据统计,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合并前,郊区有菜田0.13万hm2,到2010年,已征用郊区有标记菜田0.83万hm2,占原郊区菜田面积74%,包括蔬菜大棚、温室0.13万hm2。从2007年到2010年,哈尔滨市人口增加4.65万人,城镇人口增加导致蔬菜需求数量增加,而蔬菜总产减少55.51万t。两者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3]。
2.2 蔬菜基地数量不足,供需矛盾仍显突出
目前全市上规模的露地蔬菜生产基地6.67万hm2,设施蔬菜面积1.73万hm2,遍及全市八区四县(市)51个乡镇,最大的规模不到0.13万hm2,最小的规模才6.67hm2左右,设施面积最大在66.67hm2左右,最小不到6.67hm2。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郊区已建蔬菜基地征占严重,在80年代、90年代两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1.07万hm2蔬菜基地,仅剩0.27万hm2。蔬菜基地分布在哈尔滨市近郊周边20km以内的基地只占20%。现在设施蔬菜面积仅占蔬菜种植面积14%,低于全国平均24%的水平。因此,哈尔滨市蔬菜基地严重不足。2011年哈尔滨市新建了33.33hm2以上连片成规模的24个设施蔬菜园区,但是由于建设成本和生产成本等因素限制,只有10%左右的新建温室投入冬季生产,而且生产品种主要以叶菜为主,很难保证全市冬季蔬菜供应。
2.3 科学种菜水平不高,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随着哈尔滨市蔬菜基地由近郊向中远郊扩展,老基地升级换代进程缓慢,新基地菜农技术培训未能及时跟紧,特别是新建温室技术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不适应,对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消化、吸收和应用能力差,大部分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低,新品种、新材料和先进集成技术应用面较小,对病虫害的发生缺乏监控及防治,蔬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没有新突破。另外,虽然全市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但是也有少数基地农户违规使用违禁农药的现象,导致部分商品蔬菜仍存在品质不高,商品性较差,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较低,蔬菜优质率波动幅度较大的问题,蔬菜生产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2.4 冷藏保鲜体系不足,加工转化率不高
哈尔滨市农户对生产性投入较少,对蔬菜的加工、保鲜方面几乎无投入。冬季蔬菜储藏设施十分有限,且建设标准不高,多数菜窖为土砖结构,缺少大型的恒温库,保鲜储藏能力不足,蔬菜储藏品种少、规模小,白菜、胡萝卜等一些适宜冬储的品种没有形成储存规模。哈尔滨市大部分露地蔬菜秋季收获,产量高、产品收购价格下跌,大量的马铃薯、胡萝卜、大白菜、萝卜等品质好的蔬菜,被低价销往省外地区。而进入冬春淡季,又需要从外地高价购进蔬菜。由于市内加工龙头企业少,生产规模小,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加工企业缺乏拳头产品。城区周边的蔬菜加工企业,如阿城区的酸菜加工和大蒜加工、道里区的蔬菜醋生产和辣白菜加工、呼兰区的马铃薯加工等企业规模都不够大。导致哈尔滨市净菜加工蔬菜比重不到蔬菜上市量的10%,加工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蔬菜生产的发展。
2.5 科技人员青黄不接
多年来,技术推广部门无专业人员上岗,老的一批学蔬菜专业的大学生现已当官从政或已退休,新一代专业人员未能补充上,导致蔬菜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断档严重。农业技术人员尤其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农技人员严重缺乏,菜农生产技术素质不高,新技术、新栽培模式的推广受到一定限制。同时,在设施引进上,往往只重视设施的现代化、高档次、高标准,忽视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的配套,经营管理也相对落后,导致中高档设施难以实现盈利性经营。
3 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哈尔滨市蔬菜产业的近期发展目标是[4]:到2015年力争把哈尔滨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储藏基地、加工基地、北菜南运基地和出口基地,蔬菜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和民生工程。一是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33万hm2,占全省的1/4以上,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万hm2,占全省的1/3以上。生产基地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打造自己的品牌。二是秋菜窖储面积达到60万m2,窖储能力比2010年增加一倍。冬春淡季地产蔬菜自给率达到65%,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蔬菜供应失衡的矛盾得到缓解。三是扶持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20个。年蔬菜加工量达到20万t,净菜上市率达80%以上。四是企业、合作社蔬菜年配送和外销量达到30万t,占全省外销量的40%以上。五是扶持出口创汇企业、合作社10个,扶持万亩蔬菜出口基地10个,年蔬菜出口量达到10万t。
为实现上述目标,针对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在基地保障方面,以规模促发展,推进蔬菜保障基地建设
要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采取基地开发广度与深度结合、资源开发与配套建设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结合、产品开发与加工增值结合的办法,突出区域特色,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专业化。
Tags: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与对策建议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