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芜湖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7期 汪斌 参加讨论

    近年来,全国先后出现过各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如以大城市带动大郊区发展的成都模式,以宅基地换房集中居住的天津模式,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广东从模式,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的苏南模式和以个体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等。这些都是各地在推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从当地人口、区位、产业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的城镇化路径。
    芜湖城镇化道路起步早、推进快,上世纪90年代初城乡面貌已有显著变化。2000年以来,按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错位竞争”的思路,把开发区建设发展同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产业集聚度显著提高。
    近年来,芜湖市坚持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结合起来,努力发挥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目前,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跃居安徽省第二位,所占比重均超过10%。地区生产总值由717亿元增加到1873亿元,年均增长15.9%;工业化率由48.6%上升到59.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由1.32万元、4712元增加到2.46万元、9760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5.7%;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49.8%上升到2012年的58.3%。根据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15年,市域城镇人口将达305万人,城镇化率达66.7%,城市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提升,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芜湖框架将基本形成。
    从市情出发,进一步推进芜湖新型城镇化进程,应从四个方面发力。
    第一,构建“多中心、组团式、拥江发展”空间格局,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上发力。按照组团式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区划调整效应,强化全域芜湖概念,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千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大城市目标,积极构筑“1、4、7”组团式市域空间架构。一是全面提升主城区。完善主城功能,加快城市新区建设、老城改造,重构城市空间,建设江南城区、龙湖新城、江北新城三大组团,形成以长江为主轴、两岸联动、拥江发展的城市新格局。二是加快建设副城和新市镇。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推动无城、湾沚、繁阳、籍山4座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成为与主城共同承担区域中心职能的区域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镇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高沟、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六郎7个新市镇,成为与副城共同承担县域中心职能的县域副中心。三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发展引导,扎实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村庄改造提升,实施1000个村庄整治工程,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庄环境,引导周边散落的居民点向村庄集中。
    第二,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上发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扩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关键所在;城镇化需要产业来支撑,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反过来又是推进城镇化所必须依赖的产业所在。因此,“新四化”必须在融合集成、相辅相成上发力。一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首位产业引领的高端制造业。加快推进芜湖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抢抓国家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工作机遇,精心培育智能专用设备、新型显示、硅基功能材料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服务全国的智慧城市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启动实施百万亩精准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提高农业组织化、机械化程度。二是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把工业发展的物质支撑功能和城镇发展的产业功能结合起来,实现产城一体、集聚融合。推进江北产业集中区、芜湖集中示范园区建设,增强综合承载力。加快开发区扩区升级步伐,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加快12个产业新城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园区配套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努力把更多的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转变成安居乐业的市民。三是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政策,健全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和交易市场,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近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保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第三,在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上发力。新型城镇化要依托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实现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因地制宜,有序引导人口集聚。遵循基本经济规律,综合考虑城镇未来发展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多重因素,制定适宜的城镇化目标和对策,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外来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使城镇化规模、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吸纳人口能力相适应。二是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促进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按照空间利用集约和要素配置集聚的方向,严把产业政策、节能、环保、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关口”,促进产业合理布局,集中有限要素资源,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服务业向主城区、副中心城区网络节点适度集中,农业向作物带和基地集中,形成主城现代服务业集聚核、东部高端产业优化带、拥江临港产业集聚带、中部产业培育带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的“一核三带一基地”的产业空间开发格局。三是走绿色城镇化道路,打造宜业宜居的生态芜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着力构建“长江作轴、龙湖为心、水网呈翼、山林筑屏”的市域生态系统,把芜湖打造成长江流域最为优美和谐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四是以多元化金融服务支撑城镇化发展。以南陵县、无为县首批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为契机,探索构建高效持续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分类推进县区、开发区发债工作,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融资水平。加强城乡金融体系建设,积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县域、农村等金融服务薄弱区域延伸,加快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根据城镇的发展需要设计研究出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构建多种形式并存的金融服务格局,有效保障城镇化建设融资需求。
    第四,在推动“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上发力。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公平共享,引导要素集聚是核心,创新驱动是手段,人地挂钩是基础,幸福芜湖是蓝图。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充分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鼓励其带着这些权利进城,也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自主流转或处置,给他们更多选择权,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二是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重点改善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水利、农村公路、环境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加大对过江通道、公路铁路、民航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推进力度,形成城镇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加快江北地区、城东新区、三山新区、长江大桥综合开发区新区电网、燃气、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规划建设,增强城乡综合承载、辐射力。三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户籍、教育、医疗、就业等政策配套改革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在土地、户籍、就业等方面的二元管理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共享,使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成为安居乐业的城镇居民。
    作者简介:汪斌,安徽省芜湖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Tags:芜湖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