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加快我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客观、准确地把握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是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前提。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2011年,我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7.86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1.39%,比2008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0.38个和0.02个百分点。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6.43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4.22%;非法人单位(文化产业活动单位)实现增加值3.57亿元,比上年增加0.68亿元,占1.81%;个体经营户实现增加值7.86亿元,比上年增加1.51亿元,占3.97%。在法人单位中,经营性单位实现增加值139.36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74.75%;公益性单位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占22.8%;其他单位(无财务数据单位)4.57亿元,占2.45%。
单位数不断增多。在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下同)的单位(以下称为文化服务业经营性单位)有7666个,执行事业、社团及其他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以下称为公益性单位)有1900个,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在法人单位中,公益性文化单位从业人员总数为5.29万人,比上年增加0.52万人。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2.1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98万人。其中,服务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6.89万人、4.53万人和0.77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28万人、0.47万人和0.06万人,分别占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6.6%、37.2%和6.2%。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二)产业结构特色明显
2011年,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发展态势。一是文化产业外围层占据绝对优势。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外围层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9.1%、43.6%和45.4%,呈逐年递增态势,优势明显。二是相关层文化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08年、2010年和2011年,相关层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2.86%、27.9%和24.9%,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区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广告会展文化服务业等新兴文化行业起步晚、基数小,增速不慢但绝对量较小。三是核心层所占比重相对稳定。2008年、2010年和2011年核心层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5.58%、28.5%和29.7%,在26%-29%狭小区间内上下波动,呈相对稳定状态。
行业发展各有千秋,广告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第一。2011年,文化服务业企业中增加值总量排名前6位依次为:广告业、旅行社、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其他计算机服务、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服务和室内娱乐活动。广告业发展最快,增加值总量最大,占文化服务业企业增加值总量39.7%;在行政事业和团体中,广播、电视服务、书、报、刊出版和文艺创作与表演行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前列;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业增速放慢。
(三)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展壮大
内蒙古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两年来,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文物、文学、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2011年底,全区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6个,文化站989个,从业人员4200人;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09个,从业人员5408人;图书馆114个,从业人员1907人;博物馆59个,从业人员1357人。
2011年全区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83万场次,国内观众1380万人次,总收入41183万元;全区艺术表演场馆20个,坐席数1.54万个,演(映)出场次5200场次,观众940千人次。
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098万册(件),阅览座席1.72万个,书刊文献外借册357万册(次);全区文物业机构147个,藏品49万件(套),其中,博物馆59个,举办展览144次,参观人次6150千人次;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99个。
2011年全区共有广播电台13座,电视台14座,公共广播节目121套。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4.95万小时,比上年增加1.36万小时,制作广播节目时间24.52万小时,比上年增加1.79万小时;全年对外广播节目1套,对外广播节目播出6628小时,比上年增加1234小时。全区共有电视节目119套,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63.32万小时,比上年增加0.13万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6.74万小时,比上年增加0.27万小时。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7.41%和96.19%,比上年提高0.81和0.81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317.23万户,比上年增加3.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数200.56万户,比上年增加6.3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8.4%,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23.56%。
2011年,全区出版各类图书3110种,比上年增长7.8%,总印数达7629万册;出版报纸79种,总印数达到27100万份;期刊出版149种,总印数1443万册;录音制品(录音带)39种,出版数量为10.65万张(盒)。
(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近几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用财力的迅速增长,全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已先后实施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影“2131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文化工程。全区先后建成通辽市民族博物馆、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鄂尔多斯市等七大文化工程,河套酒文化博物馆等盟市、旗县的一大批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使得全区文化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更加合理。城镇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建设也方兴未艾,各地已建成文化广场230多个。建设和正在建设624个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建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乡、村、社区四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和服务点4844个,服务受众面覆盖全区3/5以上人口。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全区一半盟市分别建设了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2011年我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77.26亿元,一个城乡联通、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
同国内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大省相比,我区文化产业基础还很薄弱,差距较为明显。就产业规模看,2011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1.31%,比全国平均比重低近1.5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如北京、浙江等,也低于中部地区如湖南、安徽等。在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仅高于新疆和甘肃,与发展较好的省(区、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文化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从全区层面看,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核心层占29.7%,外围层占45.4%,相关层占24.9%。目前,我区文化产业是外围层占比重大,主要是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行业发展较快。从发展定位来考虑,我们应当遵循做强核心层、做大相关层、发展外围层的原则,在继续推动诸如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以及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广告和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相关层发展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把我区文化产业的主体做大做强,使我区的文化产业结构三个层次共同发展,核心层、外围层构成的文化产业主体力量十分强大,文化产业的内涵得到较好演绎。从盟市看,呼、包、鄂三市由于物质技术装备比较发达,措施得力,市场发展很快。而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各种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实力择机合理开发乘势而上,以致错失良机。从文化企业项目看,不少盟市旗县的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各自为战,产品项目大多一窝蜂,同一产品同一项目重复生产重复建设,要么均是草原旅游,要么都搞节庆活动,小而全小而散,质量没有保证,没有着力发展地区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同板块大手笔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造成总体落后。
(三)文化消费意识有待加强
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意识不强,文化消费水平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为1072元,农牧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526元,均低于同期全国大部分省市。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不足,直接导致我区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行业发展滞后。
(四)提升文化企业综合实力迫在眉睫
一些地区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而且即便是确定了培育重点也是呈现开发周期长更新慢的状况。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低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2011年,在我区文化产业全部三个层次中,资产超亿元和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寥寥无几。小企业几乎占到全区文化产业单位数量的一半以上。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领域,如销售文化用品和办公用品的商户、小广告公司、小印刷厂等,从事文化创意、文化演出、文化经纪、网络科技等的企业很少。这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培育一批在主要文化领域能够站住脚、叫得响、综合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拉动我区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文化体制改革仍需深化
在文化管理体制上,国家包办事业单位的体制和社会福利型的运行模式依然存在;在文化经营机制上,国有文化单位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界限模糊、职责不清,尚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产权关系不明晰、市场主体意识不强,公益性文化单位完全依赖政府投入、自身创收能力极低的现象;就文化市场体系而言,全区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还缺乏活力,区域分割、行政分割的市场壁垒依然存在,市场管理还不够规范。
(六)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全区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多数比较落后,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投资,但因历史欠账太多,有些陈旧落后的文化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和改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露天棋场到处可见,还有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这些情况在有的地区特别突出。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全区要把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视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放在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全局中,总体规划,统筹安排。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引入先进激励机制;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以股份制改造为基本方式,重塑文化市场主体,使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政府推动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二)营造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拉动文化消费增长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设、培育和壮大文化市场。首先拓展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文化消费新观念,提高群众文化消费意识。其次努力发掘内蒙古文化资源和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开发、研制、生产各类具有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和工艺美术产品,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抓住假日经济、闲暇文化、那达慕大会等节庆活动,开发面向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提升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的档次和范围。第三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中介组织体系,发展文化产业咨询、经纪人、演出公司等文化市场中介组织,使之成为沟通文化市场在文化生产、服务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媒介。第四充实完善文化要素市场,构建分布全区各盟市、交易方便、成本低廉、品种丰富的文化产品交易流通平台,尤其要扶持培育农村牧区文化市场,通过改革创新发掘新的文化题材,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消费。第五推行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模式,协调全区文化资源,打造大众文化娱乐消费场所,进一步拉动全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大力扶植民营文化企业,增强民营文化企业竞争力
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事业,兴办文化产业,形成与内蒙古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相适应,具有时代特征、内蒙古民族地方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要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引导民营企业逐步扩大文化投资领域。除重要新闻媒体外,其余文化产业如影视业、演艺业、博览会展业、发行业、文化旅游业、印刷业等,民营企业可以股份制、合伙制、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凡我国承诺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都可对民间开放。要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一是努力培育文化企业“航母”。打造诸如影视集团、报业集团、演艺集团这类大型的有影响力的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努力将其建成自治区乃至全国一流的“航空母舰”,充分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他们投资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二是发展一批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引导他们充分提高文化内涵,加快市场开拓,提升竞争优势,发展民族区域特色的文化经济;三是积极推动与国有文化企业的合作,围绕自治区确定的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博会展等重点产业,把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和自有资本同国有文化企业的丰富资源结合起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共同做大做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对民营文化企业实行与国有文化企业相同的待遇,制定和完善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税费减免、财政扶持、投融资以及从业人员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具体政策和实施细则。消除文化市场内部壁垒,建立公益性文化项目、大型产业项目政府采购和招标制,鼓励民营文化产业参与文化市场竞争。
(四)重点打造知名品牌,延展文化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内蒙古现有的优势,整理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大的文化品牌产品。应考虑将影视剧产业确立为自治区文化品牌创建的突破口,充分利用草原文化、昭君文化、蒙元文化、鄂伦春等三少民族文化、中蒙苏边贸、乌兰牧骑、那达慕等各类文化资源的知名度,系列开发我区独有的优质题材,深挖文化内涵,有计划地推出一批精品名作,培育一批能产生广泛影响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并通过品牌效应,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扩大关联度,形成向旅游、演出、传媒、会展、节庆、音像等行业全面扩展之势。同时积极借助品牌优势,由企业自主整合品牌资源,逐步培植具有内蒙古地区民族特色、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推进、调整和促进全区文化产业结构整体升级。
(五)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力度,促进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政府继续加大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鼓励和加强企业投资。在认真实施自治区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同时,加大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继续开展内培外引工作,形成特色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特色以及就业、税源和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Tags: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