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研究(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区域与城市经济》2013年第10期 何雄 张建… 参加讨论

    经济规模方面,行政级别为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归为大型资源型城镇,其他归为小型。区位条件方面,按周围50km范围内是否有区域交通干线或周围100km范围内是否有区域中心城市可以将资源型城镇的区位条件分为好和差两类。生命周期方面按资源开发程度和资源型产业的开发阶段将资源型城镇分为成熟期与衰退期两类。在我国426个资源型城镇中,80%以上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处于发展期的不足20%且转型需求尚不十分迫切。因此本文仅研究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两类资源型城镇。
    
    3.2不同类型资源型城镇的转型模式选择
    3.2.1规模小、区位条件差、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城镇交通不便、生活配套设施基础差,服务业没有发展的条件,宜采取向外搬迁的模式。国内外很多资源型城镇的转型采取这一模式。我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青海省和新疆交界处的芒崖镇曾经是一个盛产石棉的资源型城镇,在石棉资源枯竭之后整体搬迁到了敦煌。再如甘肃的玉门,也是“油衰城枯”之后整体搬迁的一个案例。这类城镇规模较小,使得整体外迁成为可能;区位条件较差,使整体外迁十分必要;而处于成熟期,则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能力来实施整体的逐步外迁。因此,此类资源型城镇应采取逐步外迁模式来防范和缓解未来资源枯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2.2规模小、区位条件差、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属于条件最为极端的一类,一般称之为独立工矿区。这类矿区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按“先生产、后生活”原则建立或扩建的,其生活基地和棚户区存在地处偏远、缺乏城镇依托等问题。在资源枯竭、企业生产经营调整的情况下,职工生活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基本居住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对于此类矿区,强行投入新的资源支持其转型可能事倍功半。因此,为避免资源再投入的浪费,采取整体搬迁模式是最好的选择。与上一种模式类似,这类城镇规模较小,使得整体外迁成为可能;区位条件较差,使整体外迁十分必要。不同之处在于,这类矿区已经处于衰退期,整体搬迁已经刻不容缓。在进行整体搬迁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结合本区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避免多次搬迁,重复建设。第二,应与当地政府的棚户区或者旧居住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供应计划相结合,统筹解决。国家对此类独立工矿区的整体搬迁专门制定了政策支持。2008年,《财政部关于独立工矿区和林区职工住房整体搬迁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33号)指出:独立工矿区和林区的问题应通过整体搬迁加以解决,对外迁职工进行一次性住房补贴、搬迁补贴及其他政策优惠。因此,此类资源型城镇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实现整体搬迁。国内适宜采取此种模式的有云南塔甸镇和青海桥头镇等。
    3.2.3规模小、区位条件好、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转型初始条件良好,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第一,规模小,靠发展好项目或政府有限的资金支持就可以实现快速转型。第二,区位条件好,有利于加强对外联系,通过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配套产业,参与区际分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处于成熟期,是资源型城镇转型的最佳时期,尚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吸引外部力量介入转型。综合以上三点,此类城镇可以采取向外依附模式,充分发挥规模小和区位条件好的优势,利用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配套产业。国内可以采取此类转型模式的典型有江西永平镇、湖北富池镇等。
    3.2.4规模小、区位条件好、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规模较小,且处于衰退期,一般生活配套设施较差,职工生活诸多不便,再进行生活设施的改造会造成浪费。解决办法是采取长距离通勤模式,实现生产与生活的分离。此类矿区采取长距离通勤模式主要基于如下考虑:第一,实现了生产与生活的分离,矿产开采完毕后矿区可以直接放弃,而工人则从始至终生活在城里,避免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第二,工人居住在城里,生活条件较好,且避免了在矿区的生活设施投入。第三,规模较小,也使得长距离通勤成为可能。这样可以规避矿区生活条件差的不利影响。国内宜采取此类转型模式的典型有江苏丹阳镇、湖北胡集镇等。
    3.2.5规模大、区位条件差、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城镇区位、交通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此类城镇宜采取交通先行模式,大力发展与周边区域中心大城市的交通联系,以此突破发展瓶颈。在大力发展交通的同时,此类城镇可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充分发掘本地其他优势资源。第二,由于正处于资源开发的成熟期,可以在资源开发的同时通过建立转型基金、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防范资源衰退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在加强交通建设,提升区位条件的同时,利用现有低价优质的资源优势吸引外部市场力量介入转型,为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3.2.6规模大、区位条件差、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是所有类型中转型难度最大的一类。第一,规模大,不可能通过搬迁解决问题,必须就地发展。第二,区位条件差,依靠市场机制吸引外部力量介入转型十分困难,必须依靠内部力量自力更生、就地发展。第三,由于处于衰退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支撑内源式的发展。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此类资源型城镇的转型必须政府给予足够多的支撑。宜采取政府主导的空降产业模式,由政府布点大型产业项目,以此带动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产业更新。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休斯顿,休斯顿原来是著名的石油城市,石油资源逐渐枯竭后,由美国政府布点航天工业,逐步发展转变为著名的航天城。
    在政府布点大型产业项目的同时,此类资源型城镇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分析、发掘本地的其他优势资源。因为规模较大,一般可能会积累起相当规模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其他资源。第二,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交通瓶颈,改善区位条件,逐步融入外部区域大分工。第三,大力争取政府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此类大规模的资源型城镇的衰退更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在同等情况下,此类城镇最受政府关注,也更易争取到政府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
    3.2.7规模大、区位条件好、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是所有类型中转型基础最优越,转型难度最小的一类。其转型条件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规模较大,一般已经积累起了相当规模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可以为转型提供雄厚基础。第二,区位条件好,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快捷频繁,有利于吸引外部力量介入转型,为转型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资源开发尚处于成熟期——资源型城镇转型的最佳时期,可以为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优质低价的原料和市场,有利于产业的多元化,降低对资源型产业的高度依赖。第四,依国内的情况来看,此类资源型城镇往往本身就是区域中心城市。与其他资源型城镇相比,产业相对多元化,服务业的发展也较为充分。第五,由于规模大,区位条件好,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较大,为避免此类城镇的衰退给区域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对此类城镇一般较为重视,有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
    总的说来,此类资源型城镇处于成熟期——转型的最佳时期,资源开采量大,开采成本低,有较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培育和发展上下游相关产业,因此,此类城镇应着力采取产业延伸模式(横向和纵向延伸的模式),培育发展与主导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以此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逐步降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避免将来资源枯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2.8规模大、区位条件好、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镇
    此类资源型城镇由于已处于衰退期,没有足量的优质资源提供给上下游相关产业,因此,培育和发展资源相关产业为时已晚。但由于此类城镇规模较大且开发历史较为悠久,一般有积累下相当规模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这类城镇应充分发掘这些优势资源,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寻求区域合作,参与区际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此实现产业更新。
    此类资源型城镇采取产业更新模式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经济规模大,开发历史悠久,所积累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可以为新产业的植入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二,区位条件好,交通便捷,生产要素流动快捷频繁,有利于吸引外部力量介入转型。第三,经济规模大的资源型城镇的衰退更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其发展也关乎区域经济的兴衰,所以,这类城镇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一般较容易得到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资源型城镇的产业更新的具体途径总结为两类:第一类是退二进三,即退出传统的资源性产业,进入以生态、信息、电子、服务等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如甘肃的白银、河南的焦作、平顶山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第二类是退二进一,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以辽宁阜新最为典型。
    以上主要分析了八种不同种类的资源型城镇的转型模式选择,详见表2。
    
    4  结语 
    在实践中,上述八种模式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可以量化的界限。因为资源型城镇的转型还受到其他因素如资源禀赋、政府政策、矿产类型、退出壁垒、产权制度、民族文化等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规模较大的城镇内部尚存在差异,各个矿区基础条件不同,发展方向差别较大。因此,上述八种模式只是一个大致分类,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的最终确定关键是需要采取因地制宜、充分分析经济规模、区位因素、资源禀赋、生命周期、政府政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最终找到适宜当地发展的独特的转型模式。同时,资源型城镇的转型是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王德鲁,周敏.城市衰退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J].煤炭经济研究,2005,(2):24-26.
    [2]张米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2:35-38.
    [3]赵静.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特征与产业转型研究——以安徽淮南市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4-7.
    [4]任建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创新与协调机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7-82.
    [5]陈制强.“富裕的贫困”悖论——资源富裕地区的欠发达问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56-158.
    [6]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N].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93-95.
    [7]袁增伟,毕军,张玲.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实证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191-192.
    [8]万旭辉.改革开放后我国新建矿区研究[J].资源开发, 2005(1):22-27.
    [9]王小东.资源型城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江大学学位论文,2008:43-46.

Tags: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研究(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