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行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不畅、市场化程度不高、政策供给与政策需求对接性较差、人才供给和需求结构匹配性不高等问题,建议进一步理顺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设计、降低服务业行业准入门槛、加快服务业政策实施落地和培育服务业发展增长极等。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状,问题,对策
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支撑上海经济的主力。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主要行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以建设“四个中心”为核心的重点服务业支撑作用凸显
1.商贸业平稳较快增长,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上海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比2006年增长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了一番。商贸业增加值近五年年均增长16.8%,占第三产业比重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至27.3%,居各行业首位。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2011年,上海市电子商务交易额比2006年翻了一番,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国比重达10%,相当于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11.7%,网络使用率和网络购物率均居全国首位,并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B2B、B2C企业以及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企业。
2.金融业规模显著扩大,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近五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5.4个百分点,至20.4%。2011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比2006年增长5.2倍;直接融资总额增长4.7倍。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规模能级跃居全球前列,各种功能性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有序推出,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金融业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不断增强。
3.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十一五”期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势头。2011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242.6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0.1%。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5%。其中,以航运仲裁、海事法律为主体的商业服务业增速最快,达61.7%。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运价衍生品交易取得历史性突破。
(二)以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为主导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1.信息服务业不断调整优化,集聚发展态势明显。近五年,上海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占第三产业比重达7%,比2006年减少了0.5个百分点。但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在动态调整中逐步优化。同时,上海信息服务业日益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在空间布局上形成“1+1+7+×”的产业格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2.专业服务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发展潜力较大。上海专业服务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315.3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22.7亿元,年均增长17.0%;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5.7%提高到7.4%。其中,企业管理服务和咨询服务分别占据专业服务业的三成左右,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广告服务与会展服务增长速度最快。
3.科技研发服务业研发投入和产出逐年递增,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11年,上海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到597.62亿元左右,近五年年均增长18.2%。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研发强度)达3.11%,在国内继续保持第二,仅次于北京,比2006年提高0.66个百分点。2011年,上海申请发明专利数3.21万件,实用新型专利数量也达到了近3.2万件,表明上海的原创性发明创造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
(三)以满足民生需求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日益多样化
1.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增长,新文化业态发展迅速。2011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2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居全国城市第一。以网络视听为代表的新文化业态发展迅速,网络视听产业规模超过30亿元,百视通、东方财富网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网络视听及资讯、动画制作等领域呈现上升态势。
2.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线旅游市场快速发展。2011年,上海旅游业实现产业增加值1411.2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7%,占GDP比重为7.4%。2011年,上海共接待旅游入境人数817.57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35%。信息技术与传统旅游的相结合促进旅游产业新模式风起云涌,在线旅游市场快速增长。
3.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养老服务需求存在较大缺口。2011年,上海有各类卫生机构3358个,比2006年增长33.3%;卫生机构床位数达10.71万张,增长13.5%。医疗机构诊疗服务日益增多,服务质量不断改善。至2011年底,上海户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47.76万人,而全市机构养老床位数10.2万张,养老服务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二、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转变产业发展理念,把服务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
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上海适时提出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定位,使上海的经济增长从过去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推动,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产业发展理念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内部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上海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近几年,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服务业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在政策思路上,强调区域差别化布局,依据城市功能逐步建设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建设创意产业园区、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物流园区等服务业发展载体;在政策措施上,主要是从金融支持、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技术、市场准入、服务外包、对外开放等方面支持服务业的发展。
(三)注重发挥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的拉动作用
围绕城市功能定位,上海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并为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鼓励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其中现代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包括金融、商贸和物流等支柱行业,以及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近年来,上海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这些重点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产生了强劲的拉动效应。
(四)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带)建设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是上海优先发展服务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围绕“四个中心”发展目标,上海着力打造了诸多特色纷呈的战略性、功能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上海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闸北区正努力打造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浦东新区、虹桥商务区及浦江沿岸成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三大区域,同时,上海确定了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10个区域。
(五)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
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制造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将服务需求外包给服务业企业。另一方面,针对服务外包正成为全球资本转移的新趋势,提出大力发展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提升上海服务外包能级;大力培育若干个知名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充分发挥服务外包示范区综合示范功能。
三、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不畅,阻碍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一是行业准入门槛过高。虽然金融、保险、电信、交通等领域已逐步对外开放,但准入门槛过高,对注册资本金的要求较高。另有一些行业如人力资源服务业、会计服务业等对员工资质的标准要求较高,限制了社会资本的进入。二是行业管理体制存在缺陷。部分行业存在多头管理、部分行业出现行政分割、一些中介服务行业等缺乏长远规划等现象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税收体制不合理。由于服务业基本实行的是营业税税制,税收负担总体较重。虽然“营改增”政策在上海已试点至今,但试点成效还有待逐步显现。此外,个税较高制约了国际人才流向上海。
(二)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不充分,制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上海现代服务业生产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讲,国有企业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部分服务行业的服务产品价格仍由政府管理制定,市场价格体系尚未建立;对外开放程度偏低,竞争不充分,尤其是电信、金融、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行业垄断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其发展滞后、服务质量差、经济效率低下,发展潜力得不到释放。
(三)政府政策供给与企业政策需求对接性较差,政策着力点有待纠偏
一是现有服务业政策措施的着力点多落在供给侧上,而针对需求侧的政策则较为缺乏。二是现有政策在改善供给上也存在着力点偏差。金融、财政、税收、市场准入方面的支持政策和措施较多,而对于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要素即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则相对较少或力度不够。三是现有的政策措施的力度和覆盖面、政策落实的情况、取得的效应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政府政策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四)服务业内部发展结构失衡,制约城市功能和服务能级的提升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结构的失衡。一直以来,上海非常强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而对消费性服务业,尤其是对服务范围和辐射半径较大的中高端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重视力度不够。二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较为薄弱。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广告、会展及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相对不足,影响服务产业链的延伸和规模的扩展,对城市功能和服务能级提升的支撑作用尚不突出。三是缺少规模化专业化的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本土核心企业更是稀少,重点企业对整个行业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尚不明显。
(五)人才供给和需求结构匹配性不高,产业领先发展基础不稳
一是具有国际领先研发能力的高端人才明显不足,制约了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等行业的加速发展。二是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人才明显不足,影响了金融保险业、法律服务业、会计服务业、教育产业等行业的加速发展。三是人才使用和交流机制不尽合理,阻碍了专业化人才的专业化使用效率。
四、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要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是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二是要始终善于把握服务经济发展大趋势,抢占中高端消费性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制高点。三是要始终坚持与“四个中心”建设、改善民生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重大战略联动发展。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理顺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现代服务业内部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服务业各行业的管理体制,理顺各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探索实施行业监管和行业发展职能分开,避免多头管理、分割管理和重监管轻发展。二是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大力发展与服务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对企业服务的力度。三是推动服务业税制改革。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营改增”政策试点区域和行业的逐步全覆盖,实现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税收抵扣的无缝衔接;降低服务业企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企业税负,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环境。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设计
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争取对现代服务业所需的紧缺人才适当放宽条件,探索适应不同行业特点的人才政策,对全球流动的国际化人才,争取国家支持,试点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个人所得税政策。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整个现代服务业部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现代服务业内的各种侵权行为,创新保护机制。三是强化服务外包政策。继续通过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措施引导制造业企业主动将服务环节外包给服务业。四是优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渠道、人才引进、准入门槛、贸易限制等方面措施拆除围困中小企业发展的“藩篱”,不断培育和改进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
(三)进一步降低服务业行业准入门槛
一是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大对金融、保险、电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准入条件,引导外资和民资进入,并为其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区分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公益性和经营性,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培育服务经济增长新亮点。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鼓励服务业走出去,同时有重点有计划地打造一部分本土服务品牌,积极承接与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国际服务外包,积极发展现代服务贸易。三是完善工商注册登记制度。继续梳理并规范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企业登记经营名称和范围,不断丰富和完善工商登记注册目录,以此催生新的服务业态,推动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
(四)进一步加快服务业政策实施落地
一是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加强金融、航运、贸易融合发展,抢占金融、航运、贸易领域的高端服务环节,带动现代服务业相关行业联动发展。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要加强区域分类指导,探索实施本市认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分类发展机制,针对各个集聚区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三是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结合世博园区、郊区新城、虹桥商务区、迪士尼等大型项目,整体筹划全市服务业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要素集聚和功能提升,促进有关区域按照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五)加快培育服务业发展增长极
一是引进和培育现代服务业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应抓住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营改增”政策试点的契机,通过完善配套政策、建设服务平台、引进服务业大项目等措施,吸引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和行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型集团,促进整个现代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行业。应通过系统化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专业服务业等高端行业发展,完善服务产业链,提升现代服务业服务能级。三是培育和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探索非义务教育产业化以及非基本医疗服务产业化的政策路径,进一步扩大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领域的开放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国内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投资投入,凭借丰富和优越的教育、文化和医疗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其服务范围和辐射半径,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服务。
Tags: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