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绍了陕南绿色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制度,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陕南绿色产业集群的制度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其存在企业培育与发展机制缺乏针对性、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广泛性和积极性差、行业协会的职能形式化的问题,并探索了促进陕南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优化策略,包括明确政府定位和角色、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强与有实力的科研机构的协作、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园区的建设等。
关键词:绿色产业,产业集群,交易成本,制度优化
陕西南部地区(简称“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市。陕南地处秦巴山区,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优越,具备发展绿色产业的禀赋优势,加之其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逐渐形成了以茶叶、中草药、花卉种植、生态旅游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并形成了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引领下,陕南推行了“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的地方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工程,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但市场观念落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产业化程度低等现实条件制约了其做大做强。为克服这些现实条件所造成的困难,陕南地方政府在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推行产业标准、提高科技水平、打造品牌、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出台了诸多的政策、标准和规范。
1陕南绿色产业集群现行制度对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分析
陕南绿色产业通过产业集群这一界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产业组织形式,实现了集群内企业对陕南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共享,也实现了对历史文化资源,如地理标志产品的共享,从而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陕南绿色产业通过构建和共享共同的营销平台和销售渠道、打造集群企业共享的区域品牌,实现其降低广告和宣传成本的目的,从而降低其外部交易成本。
1.1 产业基地的建设能降低集群内企业的资产专用性
以陕南茶叶产业为例,茶园基地的建设在茶叶品种的优选、无性系苗木繁育与供应、茶园管理机械的配套建设方面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具体而言,陕南在上千年的茶叶种植历史中,形成了诸多的茶叶品种,且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出现了区域特色明显的“专用品种”。而发展到今天,很多品种的产品品质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产量无法达到规模化要求,且由于品种过多、过杂导致加工机械和加工工艺无法实现标准化,也就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从而提高了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成本。
茶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通过选择目前主推的龙井长叶、平阳特旱、乌牛旱、舒茶旱、翠峰等无性系良种,从产品品质、产量、加工工艺等方面实现上下游企业的统一,降低了集群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建立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保证了优质苗木的供应,减少了集群内企业由于缺乏良种所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的情况。而在茶园机械建设方面,茶园基地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建设节水灌溉设备,改变了以往在灌溉设备建设方面单纯依靠企业或农户自己投资所造成的投资和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通过设备共享克服了资产专用性。
1.2 企业培育与发展机制方面的制度能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频率
陕南绿色产业以农业为主,农户种植和养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且数量众多,这就造成了陕南绿色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与农户交易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谈判、协商等活动,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成本。陕南地方政府通过构建企业培育和发展机制,鼓励企业打破地区、单位和所有制限制,采取各种形式整合企业资源,建立绿色产业企业集团,以企业集团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这种制度的建设使得集群内的重点企业、初制加工工厂可以通过集体谈判、协商,与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收购价格、收购量等达成一致性意见,改变过去交易主体过多的现象;同时,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形成标准化初制加工工厂,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保证了产品加工品质,避免了由于生产规模不足导致的交易次数过多,加工品质不达标导致的频繁谈判和沟通现象,降低了交易成本。
1.3 行业协会的建设能减少集群内交易的不确定性
以农户种植和养殖为基础的陕南绿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导致了集群内企业交易的不确定性。农户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农业生产时间的滞后性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农户在进行特色产品种植和养殖的过程中,由于对市场信息和企业信息无法全面有效地进行了解和分析,使得其无法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变化调整其产品品种;其次,由于农业生产本身存在一定的周期,导致农户根据以往的信息和经验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容易无法适应市场和企业的变化,最终造成集群内交易的不确定性。
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克服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单靠农户的个人力量根本无法实现对市场和企业信息的充分了解和有效分析,这就需要建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的建立可以通过协会间及协会与企业的合作,对外部市场信息和集群内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并利用协会内的专家资源、专业的信息分析工具和方法,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有效把握和沟通,引导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不确定性。
1.4 产业技术升级方面的制度有利于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本
陕南绿色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拓展产品结构、进行产品深加工,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以茶叶产业为例,陕南茶叶产业以绿茶为主,虽然品质优良,但产品品种单一。而以绿茶为基础,可以加工乌龙茶等产品品种,同时可以开发速溶茶、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多糖和茶皂素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这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
陕南地方政府在绿色产业升级和创新方面所确定的政府主导的投资政策一方面缓解了单一企业投资的资金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创新成果在集群内企业的有效扩散,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在集群内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陕南绿色产业集群的产业升级。
1.5 品牌建设方面的制度有助于减少投机行为、提升知名度
陕南绿色产业历史悠久,且分布范围广泛,造成了其在品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以次充优、以劣充好的投机行为普遍存在,对陕南绿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地理标志的认定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契机。
首先,地理标志的认定有助于规范陕南绿色产业品牌的培育与使用。地理标志产品在种植和养殖方面的规定有利于确定客观的统一标准。这种标准一方面有利于从产品成品的特性保证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农户和加工企业的种植及加工行为,从而从生产加工的源头进一步保证特色产品的品质;同时,地理标志规定其使用必须向相关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从而对规范品牌治理,保证市场秩序起到了稳定作用。
其次,地理标志的使用有助于加强宣传,提升陕南绿色产业集群的对外影响力。产业集群的对外宣传需要统一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的使用,实现了陕南绿色产业种类繁多的品牌的统一,同时使得政府在对外组织相关推介会、宣传会方面能够集中资源,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陕南绿色产业集群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实际运行角度分析,上述制度在促进信息交流、强化企业协作、降低交易费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2.1 企业培育与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政府主导下陕南绿色产业集群的企业培育与发展制度强调以龙头企业培育与发展为导向,涵盖良种培育、产品深加工、产品销售等产业环节。从制度实施看,普遍存在龙头企业压制小企业、农户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第一,龙头企业在初制产品收购过程中刻意压低价格。陕南绿色产业以农户作业为基础,其产品初加工以手工为主。在绿色产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农户不但需要承担前期的种植和养殖,而且需要完成产品的初制加工环节。龙头企业则主要负责销售环节,即从农户收购初制加工的产品,经过简单的筛选和包装后,直接向市场销售。龙头企业的产品售价和其收购价格之间往往存在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价格差。这无形中损害了农户和农户合作组织的生产积极性,也造成了部分农户和农户合作组织不与龙头企业合作,单独从事产品销售,甚至违规使用地理标志的问题。
第二,龙头企业独享地理标志品牌的使用权,形成集群内垄断的格局。陕南绿色产业集群目前实施政府统一主管地理标志使用权的政策,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信息优势获得地理标志品牌的使用权,并促使这种使用权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这就造成了龙头企业在集群内处于垄断地位的格局,在初制产品收购、产品销售环节拥有相当大的特权,限制了集群内中小初制加工工厂和农户的发展壮大,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2.2 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广泛性和积极性差
技术创新投入以政府为主,企业参与局限性大。陕南绿色产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无法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进行持续投入。虽然以政府为主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克服上述困难,但由于缺乏企业的广泛参与,其创新结果更多地停留在实验层面,无法真正实现产业化,也无法实现政府对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深加工和产业链深化的构想。而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虽然在参与技术创新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更多地是受创新结果(参与省级或国家级科研成果申报、获得上级政府资金支持)的驱动,即使获得各级奖项和资金支持,也无法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
2.3 行业协会的职能形式化
相关行业协会的成员构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其职能履行流于形式。陕南绿色产业形成了乡(镇)、县(区)和市的三级纵向结构的行业协会,但其在促进集群内外企业信息沟通、推行行业标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方面更多地是作为政府政策的宣传者,其职责履行往往局限于相关历史数据的收集和简单整理,无法做到对行业信息的深度挖掘和交流。
3陕南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制度的优化探索
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主导陕南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具有现实必然性,其制度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制度同时对陕南绿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作用。要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在现有的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3.1 明确政府定位和角色
政府主导陕南绿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虽然可以利用财政的力量解决由于企业实力不足造成的资金投入问题,但也容易造成政企不分、政府过多干涉企业经营、企业参与集群发展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转变企业职能、明确政府的定位和角色是现阶段陕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从陕南绿色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政府的定位和角色应该为集群发展的扶持者。这种定位和角色要求政府应该明确产业结构,树立分工协作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的观念,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集群内企业的分工,在绿色产业的上下游形成“育种企业——农户——初制加工企业——经销企业”的产业链,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使产业链各级有诸多的企业参与,构建网络化的产业链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构建需要政府改变传统的扶持龙头企业的观念和做法,树立“小企业产生大企业”的观念,鼓励大量的小企业参与竞争,发挥市场的作用形成大企业,促进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有效分工协作,并使大企业在市场拓展、品牌建设和维护、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政府应该致力于平台构建,如宣传历史文化、制定地理标志使用规则、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树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文化、组建能发挥实效功能的行业协会、构建集群内的网络关系等实现集群内的技术溢出、信息交流,藉此深化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
3.2 引入战略投资者
陕南绿色产业集群为典型的内生型集群,其发展关系到陕南“三农”问题的解决。简单的招商引资容易导致本地绿色产业发展的空心化,即本地企业只负责原材料生产或简单的初级加工,深加工则异地进行,最终危害本地产业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重视对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即以政府信誉和相关的税收优惠吸引外部有实力的资本或相关产业发达地区的企业在本地区进行投资。这种投资要求出资者不参与或干涉集群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以其出资额享受企业经营活动的利润分成。
3.3 加强与有实力的科研机构的协作
陕南绿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在技术创新方面进行突破。单纯依靠政府和集群内企业往往会使这种创新活动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产业化。通过引入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可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企业生产实际,对产业化所需的技术保障、人才条件、生产环境等实现全方位改进和提升,确保产业化落到实处。
3.4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园区的建设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交通不便。目前制约陕南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流问题,一方面物流成本的增加,限制了集群企业产品的对外销售,导致企业产品销售以本地和附近区域为主;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无法在集群内形成符合集群发展要求的企业网络。该问题的解决一则可以依托现有的国家和陕西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如高速公路网线和铁路建设规划,完善产业地理布局;二则可以构建专业化物流园区,通过物流园区建设实现集约化物流,降低物流成本。
[基金项目](11JK0072)《反梯度推移、产业集群与陕南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梁中效.陕南茶文化与绿茶产业开发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1-9.
[2]张五常.经济解释(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8-140.
[3]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201.
[4]罗军,史占中.企业集群的交易成本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33-34.
[5]何雄浪.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产业集群演进机理探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6,(3):129-144.
[作者简介]王东生(1978-),男,山东烟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物流管理、区域经济;郑宽明(1962-),男,陕西潼关人,教授,双学士,研究方向: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