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集群化经营的制度经济学思考(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经营与管理》2013年第7期 程达军 参加讨论

    摘 要:单个民营企业受规模和海外经营经验与能力的限制,在海外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议价能力低、中间服务不足、抗风险能力低的发展瓶颈。集群化经营是民营企业突破海外独立发展瓶颈,实现增加经营效益和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经营风险目标的重要途径。海外工业园、战略联盟、民间组织主导的各种协会,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海外集群化经营的主要模式。经贸合作区数量和质量上的欠缺,企业之间联系纽带不强,沟通协调机制缺乏,规模偏小等是制约民营企业海外集群化经营的主要因素。要促进民营企业海外集群化经营,必须从政府宏观层面、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企业自身来进行制度改造和设计。
    关键词:民营企业,集群化,海外经营,制度经济学
    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诱因
    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民营企业占37.3%,2011年度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民营企业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1]民营企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投资的流量和存量规模来看,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受个体规模和海外经营经验的制约,民营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面临以下发展瓶颈。
    1.议价能力不足导致难以获得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有企业往往具有较大的规模,而且多有政府的背景和支持,因此在与东道国政府进行谈判中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容易获得比较优惠的投资政策或良好政策环境。而民营企业受规模和支持性政策的限制,在国外投资和经营方面则很难获得东道国的政策优惠。
    2.民营企业获得中间服务的支持不够
    非国有经济的背景,使民营企业在以对外投资融资等金融服务为代表的中间服务中,很难获得与国有企业同样的待遇,在资信审查、授信、审批程序等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困难。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调查,“83.1%的国企表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帮助,而这个比例对于民营企业则是70.1%。”[2]
    3.规模小导致国际化经营的抗风险能力低
    民营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在海外经营中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同时民营企业海外经营中,更倾向于采取跨越式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投资的力度较大,从而增加了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在遭遇风险时,民营企业在预防和化解投资风险方面更多地求助于外部力量,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源比较欠缺。
    民营企业海外集群化经营的理论依据
    1.民营企业海外集群化经营的收益分析
    民营企业海外经营,通过集群化的组织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独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形成比较好的集群优势。具体来说,可以形成以下优势:
    (1)集群化经营可以提高民营企业海外经营的议价能力。由于民营企业普遍规模比较小,单个民营企业在与东道国政府进行谈判时,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重视,如果能够形成集群来进行谈判,则比较容易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集群化经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单个企业,因此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企业海外经营的环境,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集合,企业海外经营过程中需要承担企业公民应尽的各种责任和义务,通过集群式发展可以在与相关利益者的谈判中获得比较多的谈判筹码,从而减少运营成本,提高效率。企业海外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中介服务,集群化海外经营可以吸引相关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并通过市场竞争形成性价比高的服务供给。如在海外投资保险领域,2011年埃及苏伊士经贸区的11家投资企业委托建园企业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信保投保,中国信保对合作区项目实施一揽子整体保险评估,使投保的手续大大简化,保险费用大大降低。[3]
    (2)集群化经营可以降低经营风险。随着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步伐加快,海外经营的各种风险呈现出递增的趋势。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汇兑风险、战争风险、货币风险、文化风险等。相比在国内经营,海外经营的风险种类繁多,风险的结构复杂,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成本高。单纯靠自身的力量,单个民营企业很难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集群化经营,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公共平台共享信息,集中资源建立相对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的两大功能之一即为安全性功能。民营企业集群都是由来自同一国家甚至同一地区的企业构成,企业之间有着众多联系,互相了解,违约的信誉成本高,集群化经营可以大大降低民营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3)集群化经营可以获得市场内部化的成本收益。根据跨国公司经营的内部化理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将公开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内部市场交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海外经营集群中除了包含竞争性企业外,也包含上游和下游企业,以及辅助性企业或组织。集群化经营企业之间因为有先天的地缘联系和相近的基础性文化根源,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比较深入,互信度比较高。通过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可以降低交易风险和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市场内部化的收益。[4]
    (4)集群化经营可以获得更多溢出效应。国际化经营对于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通过集群化经营获得比较多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风险管理学习机制、技术创新学习机制等方面。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交流使单个企业能够迅速学到适应海外市场、进行海外经营的技能。集群内的学习曲线可以使企业以更小的成本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的合作,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得以降低。企业集群式海外经营的过程中,集群内企业通过成功经营自己的品牌,基于地域上的一致性,在国际市场中容易形成基于地域的品牌集体认同,从而形成品牌的溢出效应。集群内企业通过品牌经营还可以形成企业品牌与集群母国地域品牌的互强化机制,从而为集群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品牌基础,降低企业经营的外部交易成本。
    民营企业海外集群化经营的成本和风险分析
    成本和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集群化经营的成本
    在集群建立过程中,单个企业所需承担的集群组织构建成本主要包括:合作企业的搜寻成本、合作企业之间的谈判成本、产业园区的建设成本分摊或租金等。
    集群建立之后,在集群的运行过程中也会对企业带来各种成本。首先,集群建立后,集群企业之间需要进行沟通协调和关系维护,这种日常的关系维护行为也需企业付出相关成本。其次,集群面对外来风险采取集体行动所需的成本,如救济行动或预防行动产生的成本,这种成本需要由集群相关企业承担。最后,对基于地理积聚的集群,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物流成本会大大降低,但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企业之间的物流成本也可能会降低,另外也可能造成集群内企业与其市场距离增加而形成的物流成本的增加。
    2.集群经营的风险
    集群经营的风险,一方面源于集群自身的系统风险。集群与企业一样都存在着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的过程,因此集群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和阶段就决定了集群内的企业是否能够获得集群所能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空间交易成本节约和创新学习与传播效应。集群自身的发展取决于所处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变化是集群系统风险的主要外部因素。另一方面,集群经营的风险还来自于企业与集群内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取决于双方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经营现状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等。此外,集群的风险还包括集群内企业对集群契约关系的破坏而产生的违约成本,当集群内的企业不遵守集群契约时,对集群和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和损失;所以,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和系统结构相对封闭而导致了机会成本。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的刚性,集群内企业容易失去同集群外企业合作的机会,当这种可能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优于集群内企业间合作的经济效益时,集群内企业间交易的机会成本就显现出来。
    民营企业海外集群化经营的模式选择
    集群化经营的主要目的,是让集群内企业间产生比较紧密的联系和沟通,通过这种联系和沟通来实现集群大于个体总和的协同效应。要使集群发挥预期的功能,必须形成一定的集群组织。集群组织的最初形成,可以是市场机制内在作用的结果,也可以是政府、商会、企业领袖等中间组织撮合的结果,当然更多情况下可以是两者的结合。随着集群的发展,非市场因素的作用将逐步减少,而市场机制在集群的组织完善方面将发挥主导地位。目前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集群组织模式:
    1.工业园形式
    工业园形式是指,通过我国政府或企业群体与东道国政府或组织签订协议,建立专属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内全部是来自中国的企业。这种工业园区可以依托双边投资协定或自由贸易区协定等官方协定,并在双方政府的推动下完成,也可以通过企业集体与东道国地方政府谈判来建立。工业园区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了本国企业在东道国的地域集中,从而比较容易获得优惠的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用工政策、基础设施等,地域集中也有助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流的畅通和低成本。工业园形式也容易形成比较强的市场和品牌效应,有助于企业开发海外市场。工业园形式也有其不足之处:第一,工业园区在地域上的集中容易成为东道国敌对势力的攻击目标,尤其是在战争和动乱时期更是如此。第二,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策略各异,部分企业的经营违规或不良行为可能殃及工业园区的其他企业。第三,工业园区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比较大,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会产生比较大的资金和资源压力。
    2.战略联盟形式
    企业战略联盟是现代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是指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与其他企业在利益共享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联盟。民营企业鉴于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再加上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复杂程度,战略联盟可以作为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基础性战略。在企业国际化这个总体战略下,企业战略联盟可以采取市场营销联盟形式。通过在东道国市场上采取协调一致的市场策略,避免双方的恶性竞争,维护基本的市场规则。在供应端,可以成立战略联盟,通过战略协调降低生产要素的采购成本。在研发环节,可以通过共同研发、专利共享、互换等来促进双方的技术进步,减少技术创新的成本。上述企业联盟形式主要存在于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属于水平型战略联盟。而对于产品或服务存在供需关系的企业,他们之间则可以采取垂直型战略联盟的形式,这种战略联盟更多的是一种供应链关系,很多欧美跨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愿意选择本国的优质供应商一起开拓国际市场。
    基于战略联盟的集群化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战略联盟是基于经济利益的关系体,战略联盟企业内的联系纽带比较强。利润最大化驱动下的战略联盟更容易激发企业之间合作的意愿,合作的层次更深入;其次,战略联盟的形式多样,可以满足集群内企业的多元合作需求。战略联盟的合作可以基于市场,也可以基于生产要素,合作形式可以采取短期契约方式,也可以采取股权股份等长期合作模式,集群内企业合作的灵活性比较高。
    战略联盟也有其固有的缺点:一是,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成本比较高。战略联盟的建立大多基于契约关系,因此合作伙伴的选择非常重要,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谈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战略联盟的运行风险比较高。战略联盟在运行过程中因为沟通问题、协调问题、联盟内企业地位的变化等因素而影响联盟的发展。

Tags:中国民营企业海外集群化经营的制度经济学思考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