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推进湖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8/3/8 《政府调研》第27期 胡大华 罗… 参加讨论

旅游业,这一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正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其与传统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小视。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支持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北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奠定了旅游大省的重要地位。2009年,尽管受金融危机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旅游业仍逆势上扬,接待游客1.52亿人次,增长28.8%,实现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为1004.48亿元,增长35%,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89.81亿元,超过2009年全年总收入85.33亿元,同比增长51.6%;接待国内外游客1.69亿人次,超过2009年全年总人数0.1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4%。但与先进省区市相比,与湖北的区位优势相比,与湖北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相比,湖北省旅游业在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产品层次、管理水平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离旅游强省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湖北正处在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重要时期,本文试从湖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市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剖析目前存在的差距与问题,挖掘旅游业发展中的潜力,提出应对思路和对策建议,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推进湖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具备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湖北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湖北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级政府把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对促进湖北省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湖北省旅游业已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开发了一大批新的景点景区,具备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接待能力,旅游环境、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生产力体系,不仅使旅游业成为湖北省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而且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推动城市化进程和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旅游业整体上呈快速发展的势头
    

    2009年,湖北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4.48亿元,提前实现了《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到“十一五”末旅游总收入达到800亿元的发展目标,全国排名第13位。2005年至2009年的4年间,湖北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7%,高于18.4%的GDP(现价)增长速度和17.5%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入境旅游者接待人数、国内旅游者接待人数年平均增长12.8%和18.6%。今年以来全省旅游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前三季度,湖北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89.81亿元,超过2009年全年总收入85.3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51.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057亿元,超过2009年87.37亿元。全省旅游人数呈现和收入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趋势。1-9月,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69亿人次,超过2009年全年总人数0.1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4% 。其中国内游客1.67亿人次,同比增长43.4% ;入境游客121.02万人次,同比增长40.4 %。
    (二)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日益突出
    

    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渠道,扩大了内需。在旅游投资力度加大、国内旅游市场火爆、旅游名镇名村和星级农家乐创建的拉动下,2009年全省新增旅游就业5.6万人,带动间接就业21万人,全省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突破55万人,间接就业达250万人。2009年,湖北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7.8%,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已接近支柱产业水平,也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新路子初步形成
    

    旅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2009年,在政府引导性投入增加和社会资金大量涌入的双重作用下,全省在建旅游项目295个,总投资1199亿元,比2008年增加274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77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24个。随州炎帝故里景区、玉龙温泉、神农架换乘港、恩施大峡谷、隐水洞、嘉鱼山湖温泉等一大批新景区对外开放。投资45亿元的武汉华侨城、投资46亿元的江夏巴登城、投资60亿元的武当太极城等一大批项目,也已拉开建设的大幕。
    (四)旅游行业的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底,湖北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座;中国旅游强县1个;质量等级旅游区189家,其中5A级2家,4A级57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3家;星级饭店602家。这些指标在全国均处于中上水平。
    (五)旅游人才资源和旅游教育资源比较丰富
    

    2008年底,湖北共有旅游院校60所,全国排名第10位,其中旅游大专院校31所,旅游中专院校29所;旅游院校在校学生30139人,全国排名第9位。
    (六)游客人均消费水平较高
    

    2009年,湖北入境游客人均天花费为193.43美元,全国排名第9位,居中西部各省的第1位;国内旅游人均花费643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7元。湖北省国际旅游收入和接待境外旅游人数在全国总数中占的比重逐年提高,2009年分别达到1.28%和1.06%,比2008年分别提高0.2和0.16个百分点。
    二、推进湖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差距与问题
    
近几年,湖北旅游业发展很快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从总体上看,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形成产业优势,特别是同湖北省整个国民经济在全国的位次相比,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的省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湖北旅游业的发展离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还相差很远。湖北旅游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与排在湖北省前12位的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上海、辽宁、河南、四川、福建、湖南、天津的距离有越拉越大之势,与后面的安徽、山西、云南越来越近之虞的局面并未完全改变。湖北旅游业发展的差距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业总体发展仍显不够
    

    一是整体上占GDP比重不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与旅游业发达的一些省市相比,差距更为明显。从总体上看,目前湖北省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旅游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8%,在全国位次靠后,为24位,与中部其他省比居末位,而旅游业发达省市大多已超过10%甚至20%。2009北京市旅游业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到了20.6%,上海旅游业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到了15.7%。经济欠发达的贵州已达到20.7%,居全国第一位。无论是在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方面,湖北省与国内其他旅游发达省市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在国内旅游方面,2009年湖北省接待人数与北京相差12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相差1175亿元,与河南分别相差8200万人次和985亿元,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相比差距更大;在国际旅游方面,差距更为明显,2009年湖北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仅相当于广东的4.9%、浙江的23.4%、江苏的24.0%、上海的25.0%和北京的32.4%、福建的42.8%;旅游外汇收入仅相当于广东的5.1%、上海的10.8%、北京的11.7%、江苏的12.7%、浙江的15.8%、福建的19.6%。
    二是总量仍然偏小。虽然湖北省国际旅游收入和接待境外旅游人数在全国总数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境外游客人均花费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待境外旅游人数在全国的位次也由2008年的第16位提高到2009年的第15位,但国际旅游收入2年来却一直停留在第18位的水平,2009年湖北省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仅占全国总量的1.06%和1.28%,这与湖北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第11位的位次不相适应,特别是与湖北省拥有较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较强的接待能力的旅游环境相比,旅游业的总量仍显偏小。
    三是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位次下滑,与紧随其后的安徽、山西、云南越来越近,大有被后者赶超的可能。湖北旅游总收入,2006开始,被湖南超越,由第12位降到第13位。安徽由2006年18位,上升到2009年第14位,紧随湖北其后。2006年湖北旅游总收入比安徽多177亿元,2009仅多95亿元。入境旅游人数,由2005年14位,下降到2009年15位。同期安徽由18位上升到11位。入境旅游收入,由2007年的16位,下降到2009年的18位。同期,安徽由18位上升到15位。2007年湖北入境旅游收入比安徽多0.68亿美元,2009则少0.56亿美元。
    (二)产业集中度较低,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集团
    

    目前,湖北省现代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尚未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集团,缺乏能起到行业龙头和牵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尤其是股权多元化、经营多极化的综合性大型旅游集团。存在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分布散、实力弱等问题,使湖北旅游业很难按支柱产业的要求发挥大资本、大运作的作用与效能,形不成规模效应,旅游产业没有有效的核心竞争力。叫得响的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等精品名牌不多,整体竞争力不强。目前全省没有一家旅游板块的上市公司。2008年,全省2184家旅游企业平均营业规模只有649万元,比全国平均877万元少近四分之一。
    一是星级饭店发展快,但平均规模小,接待能力有待提高。饭店是旅游业六要素中最主要的组成部份,直接反映一个地区接待能力的大小。2008年旅游星级饭店数在全国的位次是第七位,但从其规模和结构来看,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江苏、上海、北京等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明显。2008年全国五、四、三星级饭店的比重分别是:3.1%、12.9%和40.5%,而湖北省仅为1.5%、9.1%和36.9%;同期北京这一比重达到了6.2%、15.1%和32.5%。尤其是湖北省五星级饭店较少,2008年只有9家,在全国排在第15位。此外,湖北省旅游星级饭店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省星级饭店的平均出租率为57.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3%。湖北省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占用固定资产原值、百元固定资产创营业收入等经济效益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随着高铁的开通,湖北武汉等市逐渐从集散地向目的地转变,高星级饭店房源紧张,床位数量难以满足游客高品质的住宿需求。
    二是旅行社发展较快,但接待能力较差。旅行社是旅游产业中的龙头,他们组织客源,组织接待,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中介,旅行社经营的好坏,对于带动旅游产业中其他行业的经营尤其是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的经营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北省旅行社的接待能力较差,2008年平均每个国际社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了7704人次,外联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808人次,分别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和68.1%。只有2家国际社和1家国内社进入全国双百强旅行社,国际旅行社排名湖北省位次是52位和91位,比较靠后。没有一家旅行社进入2008年全国三大业务十强旅行社名单,几乎被北京、广东、上海包揽,致使湖北旅游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水平和竞争能力都不够强。
    (三)湖北省旅游业在结构上发展尚不够平衡
    

    一是旅游发展空间和市场失衡。旅游发展的空间失衡表现在武汉独大。入境旅游人数占全省的比重,武汉市为50.1%,宜昌市为13.1%,恩施州为15.3%,三市(州)合约占80%,达到78.5%;入境旅游收入占全省的比重,武汉市为64.5%,宜昌市为7.2%,恩施州为9.6%,三市(州)合占81.3%;国内旅游收入占全省的比重,武汉市为50.1%,宜昌市为7.8%,十堰市为6.4%,三市合占64.3%;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的比重,武汉市为42.2%,宜昌市为7.9%,十堰市为7.5%,三市合占57.6%。旅游发展的空间失衡既影响了湖北旅游的整体发展,又降低了湖北旅游的抗风险能力。旅游发展的市场失衡主要表现在国内畸重。这说明湖北省旅游对外宣传的整体效果不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在较低水平。旅游辐射网络化程度较低,整体形象不突出,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度较差,区域旅游的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区域联合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准,合作绩效尚不理想。而江苏、广东、山东等旅游业较发达的省市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镇江、扬州等市的旅游业能够保持协同发展。
    二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中国际旅游"短腿"现象仍较严重。2009年,湖北国际游客只占旅游总人数的0.88%,国际旅游收入只占旅游总收入的3.47%,远远低于6.21%和21.02%的全国平均水平。国际旅游是无形的出口产业,创汇能力强,但这一直是湖北旅游发展的一条“短腿”。
    三是游客停留时间过于短暂。2008年湖北入境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仅为1.87天,只有北京的40.7%,全国平均水平的70.8%。游客停留时间直接影响旅游收入的大小,2009年,湖北入境游客人均花费382美元,比湖南514美元少132美元。直接原因主要是外国游客在鄂逗留时间短。入境过夜旅游者在湖北省平均停留1.98天,而湖南为2.75天,湖北省比湖南少0.77天。
    四是旅游消费单价过于昂贵,旅游消费结构很不合理。2009年,湖北入境游客人均花费每天为193.43美元,居中部省份第1位,比广东、陕西等旅游较发达省份的人均花费还要贵10~20美元。2009年,湖北国内旅游人均花费64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也要高出107元。2009年,湖北入境旅游者消费构成中,交通费占44.4%,购物占18.3%,住宿占10.7%,餐饮占8.5%,其他占7.0%,邮电通讯占2%,娱乐占5.0%,而最为重要的景区游览仅占4.1%。这样,来湖北旅游,旅游观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旅游劳顿。住宿、餐饮、交通、游览为旅游基本性需求消费,购物、娱乐、邮电通讯、其他为旅游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旅游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是反映旅游目的地发展度的重要指标,2009年,湖北省这个旅游指标仅为32.3%。尤其是旅游者的购物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偏低,与国内旅游发达省市30%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与香港、新加坡超过50%的水平存在更大的差距,这说明湖北省旅游商品的特色、品牌、种类、经营等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可挖。
    (四)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一是航空口岸尤其是国际航空口岸建设滞后,制约了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航空是国际国内旅游者到湖北的重要交通工具。目前,湖北省国际航线很少,除与香港的联系较为频繁外,与欧洲、美洲的主要国际游客市场都没有直航航班,必须由北京、上海、广州机场中转到汉。
    二是湖北省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许多地区交通建设落后于旅游景点建设,尤其是干线至景区、景区内部、景点之间交通还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主干道施工路段、主要景区、主要商圈周边交通不畅,如樱花节期间,环湖路及武汉大学周边车满为患,停车困难;旅游团队赴东湖、武汉大学赏樱时被堵在路上达1-2个小时的情况时有发生,旅游客车在景区周边停车难,也易造成交通拥堵。许多地方境内交通现状与游客便利出行的交通需求不相适应,各景区之间以及县(市)内景区与周边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等级较低,基础设施滞后,出行极为不便,不利于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和营销。比较落后的交通条件依然是湖北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是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缺乏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获取旅游服务的信息渠道不多;接待散客的旅游集散中心网点少、功能弱;重点景区的道路指示标牌少,旅游厕所数量少、档次低、卫生差。因接待服务设施的落后,旅游咨询、景观地产、主题公园等新兴业态较少,度假产品、休闲产品开发滞后,造成留不住游客,经济效益低下。
    (五)旅游人力资源教育、人才队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旅游人力资源的使用与储备反差较大。尽管湖北省旅游院校比安徽多4所,但人力资源的使用与储备反差较大。2008年安徽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与从业人数的比为0.64,中等职业人数与从业人数比为0.43,而湖北分别为0.09和0.24。从中可以看出,湖北存在着潜在的该类人员缺乏。而安徽省在这两项数据上都超过湖北,在未来发展中将存在着人才上的优势。
    二是导游数量和质量跟不上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地接导游人员比较缺乏。据武汉市反映,目前,全市在册导游人员5297名,在一线从事导游工作的仅2264人,而其中专门从事地接的导游员不足500人。保康县有导游证的仅6人,且流动性大,没有外语导游,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三是人才队伍薄弱。据对十堰市调查,在旅游从业人员中,80%为中专及以下学历,90%以上为初级以下或没有技术职称,取得中级导游的只有52人,无高级导游和特级导游。人才总量不足,拔尖人才不多,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不高,层次梯队不明显,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特别是旅游规划、旅游景区建设、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尤为缺乏。
    (六)旅游产品档次亟待提高
    

    湖北区位优势明显,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传统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产品。由于缺乏战略层面的合作平台和联合运营机制,除大型景点外,省内很多旅游资源被小规模投资人所占有。这些小规模投资者受经营理念和资金量的限制,资源依赖程度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现有189家国家A级旅游区中,3A以上的旅游景区只有130家,还有30%多是低等级的旅游产品,这与湖北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实际非常不符。
    此外,湖北省旅游业还存在着精品名牌效应拉动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对外宣传缺乏力度、“湖北”名片影响力有限,旅游设施配套不完善,旅游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政府层面制订的旅游发展规划从形式到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三、造就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机遇
    

    (一)宏观政策支撑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都将旅游业推上了发展的前台。一是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发展列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中国旅游业一个新的里程碑。二是今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为旅游业带来了率先发展的先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超常发展的转机,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铁网的形成为旅游业带来了跨越发展的良机。进一步加快湖北省旅游业发展,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更好地发挥好旅游业在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先导作用,在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中的引擎作用,在扩内需、促消费中的拉动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促进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带动作用的必然选择。
    (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业的自然发展规律带来的机遇。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就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阶段。目前,湖北省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将对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旅游消费市场将全面拓展,人们对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等方面的旅游需求将大幅增长,文化体验和健康追求将成为主要旅游目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消费将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重点,旅游业将逐步进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
    四、推进湖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旅游产业是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的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元收入,相关行业就增加4633元收入;旅游业每增加1个从业人员,相关产业就增加5个人员的就业机会。据测算,目前湖北省旅游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产出,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全社会总产出3.03万元,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做大做强旅游业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国各地竞相发展旅游业的势头令人瞩目,旅游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全省上下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实现由旅游经济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迫在眉睫。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真正提高对发展旅游的认识,加强对旅游开发的领导
    

    虽然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但在全省还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地区领导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足,忽视了发展迫切性,没有估计到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个别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热情虽然很高,但领导方式与具体措施仍未摆脱计划经济思路;旅游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都有待于理顺。全省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有“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发展旅游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不断加大旅游工作力度,下大力气擦亮旅游这一 “湖北名片”。建议将发展旅游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可考虑将相关旅游指标纳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范畴,进一步深化对培育旅游支柱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此外,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其支柱地位和龙头作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在市场机制运作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强有力措施进行扶持和培育。为此,建议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殊作用,并予重点支持。有关部门尽快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并帮助在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开发步骤、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以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宝贵资源。建议设立高层次的工作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并协商解决旅游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建议理顺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旅游部门主导职能的同时,进一步调动有关方面、地区的积极性,形成旅游开发的合力。
    (二)以全新的理念,构建湖北“大旅游”产业模块
    

    一是以武汉为支撑,布局“大旅游”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做到两圈并进,要把武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中心城市,同时,建设一批优秀的旅游城市、旅游强县和旅游名镇,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跨省市的区域性“大旅游”产业模块。大力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提升湖北省旅游发展的整体质量。
    二是创新旅游协作机制,推动区域旅游协作。湖北旅游业要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实现旅游空间和效益最大化,不仅需要加强省内相邻区域之间的合作,构建全省旅游产业模块,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其他省份实现更为广泛的区域合作,逐步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共同构建无障碍旅游区。以跨省合作促进开放性目的地建设,深入开展与重庆的旅游合作,联合培育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旅游合作典范;加强与安徽、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的合作,做大做强中部旅游板块;加强与长江流域省份的合作,建立长江旅游协作发展的新机制。以交流合作促进旅游市场开发,加强与国内旅游发达地区和海外主要客源国的旅游交流与合作,达成更为广泛的合作协议,推动海内外旅游客源的增长,推动湖北省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是加强综合规划与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发展旅游业,必须以规划为指导。当前,湖北要以实施“一城两圈”战略为重点,推进全省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尤其对一些重点景区的建设要具有高起点、前瞻性、可持续性。
    (三)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夯实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支撑载体
    

    创新旅游投资机制,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旅游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把国内外的战略投资吸引到旅游开发上来,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湖北旅游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旅游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规范民营资本对旅游景区的资源利用、开发与管理,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壁垒和地区封锁,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旅游业;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推动各类旅游要素的发展,做大旅游产业规模。狠抓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建立旅游项目建设评价考核体系。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名牌,启动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工作,尽快打造一批旅游范式,培育湖北省和各地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吸引力的旅游品牌。
    (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品品牌
    

    目前,湖北旅游产业最大的问题之一还是“门票经济’突出,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比较薄弱的环节是旅游购物和娱乐。由于旅游纪念品散、小、弱,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一直比较低。为此,要转变观念,积极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特别要与新型工业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鲜明鄂文化特色产品,做大做强湖北省旅游纪念品市场,充分挖掘旅游产业的动力作用。求新、求奇、求知是旅游者的主要动机,新的旅游供给能刺激新的旅游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解决急功近利、特色不特、重复雷同的问题;要重视个性化、高新化、娱乐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满足游客的个性追求和时尚需求;要加大力度开发保健旅游、乡村旅游、校园旅游等新兴旅游形式,发挥旅游市场潜力;要扩大游客的娱乐选择空间,发展度假旅游,合理有度地刺激游客的游、购、娱消费,完善旅游消费结构。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才具有历久弥新的吸引力。要重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重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充分发掘旅游景区和旅游地的文化内涵。
    (五)创新旅游促销手段,实施人才战略
    
要大力开拓海外旅游市场,加强入境客源市场的调研,准确定位客源目标和推介重点。每年举办一次“湖北旅游宣传周”,动用各种媒体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宣传湖北境内的旅游景区。建议拍摄与三峡、神农架旅游景区有关的电影和电视剧。推进诚信旅游建设。诚信是旅游业生存之本。我们的很多旅游项目,“回头客”是其主要客源。更要下大力气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要以品牌拓展市场。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一定要注重树立品牌,当品牌被旅游者认可后,旅游产品的推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要实施人才战略,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提供人才保证。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旅游经理人才和企业家,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注重吸收海内外先进成熟的旅游科研成果,加强对旅游经济系统研究和理论创新。扩大旅游教育规模,抓好旅游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旅游人才市场建设,培育好湖北省旅游产业大军。
    (作者单位:湖北省统计局)

 

Tags:推进湖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