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旅游统筹、产业整合驱动: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新模式——基于恩施市枫香坡侗族村寨的调查与思考(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珞珈管理评论》2011年第02期 邓辉 参加讨论

摘要:特色民族村寨既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对恩施市枫香坡侗族村寨的实地调研,揭示其所确立和践行的旅游统筹、产业整合驱动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成就枫香坡辉煌的主要因素,而且是特色民族村寨发展可资借鉴的新模式。
    关键词:发展模式 特色民族村寨


    1缘起: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问题
    

    特色民族村寨是指因特定地理环境和长期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反映和代表某一民族地区或某一民族文化个性的典型村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因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传承方式的差异,形成并留下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特色民族村寨。特色民族村寨以其独特的村落生态环境、聚落建筑风貌、居民社会组织及民族民俗风情等,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有别于一般民族村寨的标志所在。特色民族村寨,对一个民族来讲,既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民族地区可资利用与现代发展的稀缺资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扩大,许多特色民族村寨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开始发生蜕变,并遭受着许多人为的破坏,从而导致许多特色民族村寨的变异与消失。保护和利用好特色民族村寨,促进特色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而且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和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团结、维护平等、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民族政策。先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揭开了民族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接着是为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乡村旅游热”和“新农村建设”,直接推动着特色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旅游扶贫与小康农村的建设。这些重大举措的实施,虽然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民族地区乡村社区开放开发的深入以及民族乡村社区固有的一些发展制约因素的影响,许多特色民族村寨在利用这些机遇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又面临着严重的困惑和巨大的挑战。先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显现出来: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失落,导致传统民族文化遇到了严重的传承困难;民族价值观的改变,导致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渐崩溃;民族文化的乱利用,导致传统民族文化的粗俗化、商业化与扭曲化;旅游扶贫开发在很多村寨因扶贫心切、匆忙上马,也陷入了“热热闹闹开发、冷冷清清经营、负债累累收场的怪圈”,真正开发成功且长盛不衰的民族旅游村寨并不多。紧接着,在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许多民族村寨并没有认识到其村寨的特殊性,盲目跟风建设,人为地造成了民族村寨文化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加速了特色民族村寨的退化与消失。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形下,特色民族村寨究竟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式,才能走出困境,迈上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确需要认真地总结与探索。正是带着这一问题,笔者选取恩施市一个发展较好并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民族村寨——枫香坡进行了调研,期望从其发展实践中探寻特色民族村寨发展的新路子。
    2特色:枫香坡发展之根基
    

    特色既是特色民族村寨得以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特色民族村寨赖以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推进民族村寨发展的过程中,特色民族村寨应该说更有发展条件与优势。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西南10公里处,包括枫香坡、范家坝、金家院子三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约1.4平方公里,隶属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全寨目前有农产72户,人口325人,60%以上届侗族人口。枫香坡侗族村寨的特色与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侗族村寨与侗族风情
    众所周知,恩施州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和湖南西南部地区。然而在恩施市城郊,不仅分布着恩施州唯一的侗族聚居地--芭蕉侗族乡,而且完整地保留和传承着浓郁的侗族文化。这在湖北以及侗族发展史上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也正是枫香坡成为恩施州特色民族村寨的原因之一。据历史记载,这里的侗族主要是清代康乾时期从湖南新晃和贵州玉屏等地迁入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周围民族的影响,居住在这里的侗族一开始就与当地土家族、苗族和汉族杂居,相互往来,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他们在保留侗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侗族社区的民俗文化。如在生产方式上,这里的侗族虽然延续了侗族传统种植水稻的生产方式,但也从土家人、苗家人那里学会了种植玉米、土豆、茶叶以及畜牧等生产方式。在饮食方面,侗族传统饮食以大米为主,糯米饭是侗族人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另外,侗家饮食还一直保留着“无酸不成宴”、“无鱼不成席”、“无糯不成侗”、“无茶不成喜”的讲究。这些传统的饮食习俗,枫香坡侗族不仅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在和当地土家人、苗族人的交往中,土家人的苞谷酒、油茶汤以及腊蹄、腊肉、熏肉、合渣等也都成了枫香坡侗族人喜爱的食品。另外,在婚恋习俗方面,传统的侗族社区流行着大胆的“拐婚”、“偷婚”和富有诗意的“行歌坐月”、“玩山走寨”的习俗。但在枫香坡,这种传统的习俗已有了一些改变。除了“男女以礼相从,当两姓订盟之初,必先议婚、纳彩、问名、纳币、请期,然后迎亲”以外,这里的侗家人也有“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习俗,与土家族相同。不过,在建筑、服饰、祭祀、歌舞、节日等方面,枫香坡侗族虽然吸收了周边民族的一些元素,但依然整体上保留了侗族的传统习俗。如侗寨标志性建筑——侗寨鼓楼和风雨桥,侗族“萨岁”宗教信仰,侗族传统的侗戏、侗族大歌以及芦笙舞、板凳舞等,侗族传统的牛王节、尝新节等,都被完整地保留与传承了下来。可以说,枫香坡侗族村寨既是侗族传统民俗文化在鄂西活生生的展示窗口,又是侗族传统文化在民族交往中演绎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新的价值与意义。
    2.2 生态茶园与特色产业
    枫香坡地处低丘山坡,平均海拔500米,森林覆盖率达68%。气候温和,雨量千沛,阳光充足,空气湿度大,无霜期长,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自古以来,枫香坡就有种植茶树和盛产茶叶的历史,有“人平一亩茶”之说。早在清康熙年间,这里就培育出了享誉四方的“恩施玉露”茶。该茶是湖北第一历史名茶,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留存至今的一种蒸青绿茶,以色绿、香高、味醇、形美为其主要特点。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枫香坡曾一度改种水稻,但是从2000年开始,枫香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兴茶园,又将大面积水田和山坡地改造成了茶园,恢复了茶叶种植与生产。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硒的土壤条件,以及独特的传统绿茶制作工艺,使枫香坡一跃成为芭蕉乡重要的茶叶种植专业村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这里所开展的无性系良种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富硒特色绿茶,使“恩施玉露”这一古老茶叶品牌获得了更大的生机与品牌价值。茶叶种植与生产已开始成为枫香坡富民兴村的特色支柱产业。如今,漫步于枫香坡,到处是郁郁葱葱的茶园,茶园中散落着一栋栋别具风格的侗家建筑。生态茶园、林木果园和特色建筑共同构筑成了枫香坡独特的乡村田园景观。茶园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特色农业,而且更成为枫香坡侗寨旅游的一个独特看点与重要支撑,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2.3 优势区位与村寨环境
    一般而言,保存比较好的特色民族村寨大多位于交通闭塞和信息欠通的山区。枫香坡及其所在的邑蕉乡,可能因为是恩施州唯一的侗族聚居地的缘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获得了比其他特色民族村寨更为优越的发展区位与条件。从地理交通区位来看,枫香坡位于恩施州首府恩施中西南10公里的城郊地带,有较高等级的公路和高密度的班车直通该村,交通极为便利。从旅游区位来看,枫香坡属于城郊民族村寨,独特的侗族风情、成片的生态茶园和著名的“恩施玉露”茶叶品牌,使得枫香坡发展乡村旅游更具优势与前景。尤其是随着进人恩施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修通以及恩施机场的改扩建,恩施旅游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枫香坡作为一个城郊特色民族村寨也将更有条件率先建成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示范村。从村寨环境来看,枫香坡低丘环绕、平坝阡陌,林木葱郁、空气清新,茶园飘香、风情万种,既是一个城郊型的“世外桃源”,又是一个宜居宜游的生态家园,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良好环境。
    3模式:枫香坡发展之探索
    

    发展是硬道理。无论保护也好,还是开发也好,只要有利于特色民族村寨整体发展的行动都是有价值、右意义的探索。从枫香坡的发展历程来看,枫香坡的发展虽得益于改革开放,但真正快速发展始于21世纪初,其发展模式经过了一个由传统发展模式——特色产业带动模式——旅游统筹、产业整合驱动模式的发展过程。
    3.1 传统发展模式阶段(2000年以前)
    解放以前,枫香坡侗族一直延续着侗族传统的生产方式——种植水稻。虽然种植水稻不存在气候问题,但是枫香坡这个地方山多田少,不少田地还是蓄不住水的“漏斗田”,因此,水稻种植难度较大,产量较低,水稻的种植尚不能满足当地人的基本生计。为了解决水稻不够吃的问题,枫香坡人开始向当地土家人学习,种植一些适合坡地生长或相对耐旱的玉米、土豆等作物。不过,坡地和旱地种植,土壤贫瘠、灌溉不易,一般都采用粗放式的种植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在“以粮为纲”大方针指导下,枫香坡许多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也有所扩大,但产业结构更加单一,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到21世纪初之前,枫香坡在主导产业方面,除了种植水稻并依靠科技力量提高水稻产量以外,开始大面积种植烟草和少量的茶叶。但烟草种植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受市场影响也较大,其经济效益也不够理想。所以,2000年以前,枫香坡人基本上是延续着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在解决温饱问题,虽然清贫但也显得悠然自得。
    3.2 特色产业带动模式阶段(2000-2006年)
    20世纪末,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枫香坡人在发展机遇面前,抓住和凸显村寨特色,迅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以茶兴村,以茶富民”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做好一个产业——茶叶产业,打好一张名片——“恩施玉露”品牌的发展目标”,并为此进一步提出了“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民营化”的四化经营理念和“统一名称、统一工艺、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的五统一生产标准。一改过去小农业生产方式为现代大农业生产模式。2000年,枫香坡开始大兴茶园,将所有水田和山坡地全部改成茶园,56户一共种了300亩茶园。当年实现茶叶收入3000-4000元/亩、茶叶总收入突破120万元的好收成。仅此一项,就实现枫香坡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在发展茶特色产业的同时,尝到了甜头的枫香坡人又凭借紧邻恩施城郊的区位优势,开始发展特色林果、有机蔬菜和畜牧等产业,同时,开始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业,从而形成了“一主多翼”的发展态势。

Tags:旅游统筹、产业整合驱动: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新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