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在对近十年来国内发表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量化研究的多篇论文的作者、关键词、篇名及研究方法等信息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对我国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量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社会文化影响统计分析国内旅游趋势展望
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即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指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如语言、服饰、民间艺术、宗教等)以及社会生活质量(如家庭结构、性别色、社会结构等)所产生的影响。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到目前其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已经相对成型。国内在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领域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之初基本处于定性描述阶段,近十年来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量化研究。本文在运用专业文献软件分析的基础上,力图展现我国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量化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论文专业分析软件NoteExpress和Bibexcel进行文献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计量软件对选定的样本论文的作者、关键词、篇名,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和关联分析。样本论文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旅游”为篇名,以“社会文化”为主题进行检索,然后对每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审核,确认其为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量化研究的文章,共计85篇。
研究主体及其案例地选择
研究主体。论文所指的研究主体是指从事旅游社会文化影响领域研究的作者。通过对样本论文作者所在区域及机构情况的统计结果看,我国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量化研究机构及其所在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北京、陕西、广西、安徽等省份。这些省份的高校资源都比较丰富,且旅游业也较为发达。居于前三位的北京(占14.12%)、陕西(占11.76%))和广西(占9.41%)都是旅游发达省份。这说明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量化研究与旅游经济发展程度有较高的相关性。从研究人员所在的单位性质看,高校是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核心阵地。从其学科背景看,地理学、管理学是主要学科。对样本论文作者信息进行统计可知,本领域的研究主要学者其学科背景以地理学为主,占到35.3%;其次是管理学,占总数的18.8%;此外社会学也占一定比重。
实证研究地域。西部地区是学者们常选择的案例地。旅游业的发展在给这些地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因此而受到很多旅游学者的关注。根据对样本论文的统计结果,国内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量化研究的地域集中在广西、陕西、安徽、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其中广西(占13.64%)位居榜首,陕西(占9.09%)次之。
主要测量指标及量化分析方法
主要的测量指标。当前大多数学者是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进行相对宏观的研究,也有少数学者就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某一特定方面进行详细研究。通过对85篇样本论文量化分析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研究者们使用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十七个方面:建筑、历史遗迹及文物;服饰;语言;工艺品;风俗、节庆;生活方式/习惯;好客秉性;文明礼仪及道德素养;信仰;人际关系;思想观念/意识;生存环境;本地形象和名声;居民自豪感;受教育水平;文化活动、交流;文化资源商品化、庸俗化甚至虚假化。综合来看,国内学者所用指标基本上都是在借鉴LankfordS(1994)、ApJ.和Crompton(1998)的基础上加以调整的。可以说,在旅游影响评估研究领域LankfordS、ApJ.和Crompton的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最大。
主要的分析方法。20世纪初以来,国内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正逐渐由定性研究为主向注重量化研究过渡。近十年来模糊综合评价、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法、方差分析、多层次灰色评价、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分析法在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量化研究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但截止到目前,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仍然是研究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最基本方法。
现阶段,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再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已经成为主流。李志飞(2006)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的土家族山区为例,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所获数据进行频次分析,从而得出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相关结论。刘迎华与朱竑(2006)以广东海陵岛闸坡镇和海陵镇两镇为例,运用频数分析、标准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交叉联列表分析等方法比较探讨了旅游业发展对于两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宋振春和陈方英(2008)以泰山为例,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探讨了旅游地居民的感知。戴林琳和盖世杰(2011)以京郊江水河村和长哨营村为案例,运用因子分析探讨了两地居民对同类节事的感知差异,并阐释了乡村节事应用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李燕琴(2011)以内蒙古边境村落室韦为例,应用单项量表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及李克特5级量表定量地测量了旅游地居民的幸福感及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
评价模型在旅游影响研究中应用日趋广泛。卢小丽与武春友(2008)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应用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之中,设计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居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进行测量,并以九寨沟为例给予了说明。吴忠军与周密(2009)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因子分析等,以广西三江程阳八寨和湖南通道皇都侗寨为例定量分析侗族旅游村寨歌舞的变化。谌莉、杨兆萍及董国涛(2009)引入多层次灰色评价法,构建了旅游对喀纳斯村图瓦社区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专家打分和当地居民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灰色分析评价。
结构方程模型也开始被引入到研究中。戴林琳和盖世杰(2011)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影响的居民感知研究》一文。文章以北京长哨营村为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定量测度了居民参与度、居民的节事影响感知(包括成本感知和收益感知)、居民支持度之间的关联程度。
从样本论文所得出的结论看,多数论文发现旅游地居民对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感知较负面影响感知深,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且学者们所选研究区域也大多处于旅游发展期有很大关系;其次,居民人口统计学的差异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总体差异不大,但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的参与程度和对旅游开发的支持度有很高的相关性。
研究述评及展望
研究述评。总体来看,国内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用,研究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化,为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众多借鉴。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现阶段国内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量化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量化对比分析。通过对样本论文实证研究地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地方中80%以上处于旅游发展的“参与期”和“发展期”。而对于处于其他几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地区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这样的结构既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全面地剖析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同时,这一领域的对比分析也相当有限,多数文章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分析,对于问题的深入探讨还很缺乏。二是相关指标体系和理论架构还有待完善。当前,可以说国内旅游地社会文化量化研究还没有一套较为公认权威的指标体系,虽然有些学者探索性地构建过一些指标体系,但效果并不十分显着。现阶段研究者们所有指标还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稍作改进。这种情况下,学者们的研究基本是独立的,缺乏可比性和系统性,这非常不利于该领域理论系统的架构。三是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还需深入。尽管近些年,频数分析、相关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法、方差分析、多层次灰色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参与式快速评价等量化分析方法在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得到应用,但数量很有限。并且在有限的定量研究中还存在宏观地描述问题多,深度分析问题少;理论分析多,数据分析少;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等问题。
趋势展望。未来一段时期,国内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量化研究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从实证区域看,较具文化特色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仍将是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主流,同时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从研究主体看,随着旅游业逐步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更多与旅游业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将会有更多其他领域的学者加入到旅游研究的队伍当中。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作为旅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将吸引更多的研究者。从研究的方法看,量化研究的趋势将持续下去;在注重工具理性的同时,研究的价值取向将回归,对问题内在规律的深度探索会更加受到青睐。
(作者: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