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福建“十二五”要建设“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旅游业发展需要实现五个转变:一要抓精品;二要抓企业;三要抓市场;四要抓项目;五要抓创新。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产品,旅游企业
一、抓精品: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竞争力
(一)发展旅游,福建有优越的自然、文化资源禀赋
福建有山、有海、有楼、有湖、有泉、有茶。山以武夷山为代表,有太姥山、冠豸山、清源山、鼓山、梅花山等;海以厦门滨海旅游为代表,有湄洲岛、东山岛、海坛岛、三都奥等;楼以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永定、南靖、华安土楼为代表;湖以大金湖为代表,有九鲤湖、九龙湖、三十六脚湖等;泉在连江、永泰、同安、德化、三明、邵武等多地分布;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有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等。
福建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惠女风情、畲族民俗风情、茶文化、船政文化和厦门音乐文化。
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赋予了福建旅游资源大省地位。然而,福建旅游业发展至今,旅游产品多但不精,除武夷山、鼓浪屿、泰宁大金湖、土楼、白水洋·鸳鸯溪、清源山六大5A旅游景区以及文化独特的湄洲岛、三坊七巷外,游客对福建众多景区(点)的感知与认知评价并不高。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精品,严重制约着福建旅游业的竞争力的提升,福建旅游业发展与旅游强省相比的差距差就差在精品缺乏上。所以,“除了武夷山和厦门,福建还有哪里好玩?”总是被来闽的游客问及。
《意见》对这一提问做出了有力的回答。《意见》明确:到2015年,福建旅游在境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游客满意度明显提高,初步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将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到2015年,福建将重点建设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东北、以厦门为中心的闽西南、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西北三大旅游经济协作区,并在每个协作区内着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将重点完善十大生态旅游精品、十大滨海旅游精品、十大文化旅游精品、十大红色旅游精品。
(二)打造旅游精品,关键在旅游资源整合
整合同类旅游资源,避免恶性竞争。由于旅游资源类似,产品差异性小,同类产品间的恶性竞争对福建旅游业的发展伤害极大。典型案例的如南靖、华安、永定三地的“土楼故里(源头)”之争。2008年“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南靖、华安、永定分别打出“福建土楼,故里南靖”、“华安土楼,土楼源头”、“福建土楼之都,客家故里永定”的宣传广告,为争夺游客发生过“断路之争”、“路牌之争”。三地各自为战的宣传和互相为敌的竞争,使不少初来福建的游客,在去土楼旅游时不知该看哪个土楼。“土楼故里(源头)”之争最后以两市三县组成旅游联盟,并签署《福建土楼联盟宣言》,统一打造“福建土楼品牌”告一段落。
《意见》吸取“土楼故里(源头)”之争的教训,把资源整合提升到创建旅游精品,提升福建旅游业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三)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增强品牌带动效应
福建优越的自然、文化资源禀赋造就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但由于体制、机制及利益等多种原因,各地在打造旅游产品时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特别是品牌旅游产品的带动效应没有发挥出来。以“双世遗”武夷山景区为例,在福建大武夷旅游联盟形成之前,武夷山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十分有限,武夷山周边的延平、邵武、顺昌、建阳、政和等县虽不乏优质旅游资源,但由于融资难、开拓市场难发展缓慢。2011年12月21日福建大武夷旅游联盟成立。大武夷旅游区的范围是以南平、三明为主体,以武夷山、泰宁两个世界遗产地为核心区,辐射包括南平的延平、邵武、顺昌、建阳、政和,三明的将乐、永安、建宁、沙县、三元等县(市、区);大武夷旅游区将统一编制《福建大武夷旅游区发展规划》,力争至2012年底,南平、三明两市基本实现旅游规划、产品、线路、服务一体化,大武夷旅游区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至2015年底,形成品种丰富、特色鲜明的大武夷旅游产品体系,使大武夷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提升,效益更加优化,成为海峡旅游的重要支撑。届时“1+1>2”的乘数效应将充分显现。
《意见》提出,要完善福建土楼联盟、大武夷旅游联盟合作机制,加快厦漳泉和福莆宁同城化进程。加强海西旅游区四省23市的合作,推动打造闽粤赣13市旅游合作区和闽粤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闽浙赣生态旅游合作区等。这一举措将为打造旅游精品开启新篇章。
(四)整合跨行业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
在产业融合浪潮的带动下,旅游业跨业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农业观光游、医疗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产业功能逐步显现,如旅游景区兼具影视文化基地,养老、医疗方式借助旅游框架产业得到升级等。旅游业的跨业融合为旅游产品的创新带来了机遇。福建旅游业在跨行业资源整合方面已经有所收获,如武夷山景区的《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是旅游与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结合的佳作,公演一年就创造演出380场、观众4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5000万元的佳绩。
《意见》提出推进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培育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文化创意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文化演艺产品。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等乡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工业融合,大力发展游艇、房车、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促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开发登山、漂流、赛车、沙滩运动等体育旅游产品。在《意见》的推动下,一大批文化产业景区、农家乐、体育旅游产品将茁壮成长。
二、抓企业:壮大市场主体,打造旅游航母
政府、旅游企业、游客是拉动福建旅游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发展和壮大旅游企业是关键。
《意见》把“壮大市场主体”作为今后三年七项重点任务之一,指出:要吸引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落户福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省内旅游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品牌输出、连锁经营、股票上市等渠道做大做强,到2015年培育形成5家以上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旅游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有加速发展之势。以旅行社业为例表现在:过去以国家为界限的分散的市场,正逐步变为以少数几个大企业集团为主体的国际化大市场,并通过价值链进行纵向整合;以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为主体的大型旅行社为主导的企业兼并、收购与战略联盟,使得发达国家旅行社的所有权发生了极大变化,形成了一批能够对整个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旅行社业巨头;国际企业集团通过并购旅行社集团进入旅行社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引发旅行社经营方式的一场革命。①旅行社业发生的悄然变化在饭店宾馆、景区、旅游交通中也同样发生,而且在旅游企业的跨国兼并中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出游人数和出游率高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跨国兼并趋势,一批大型的旅游集团涌现出来。如德国TUI(途易)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服务企业之一,2008年位列世界500强企业260位,集团旗下拥有旅游和航运两大块业务,2008年营业收入为249.1亿欧元,其中TUI旅游板块营业收入为186.3亿欧元,在全球拥有7万名员工。与跨国旅游集团相比中国的旅游集团则显得弱小。港中旅是以旅游为主业,实业投资(钢铁)、房地产、物流贸易为支柱产业的多元化经营企业,其中,旅游业涵盖旅行社、酒店、旅游度假休闲景区、主题公园、网上旅游交易平台、旅游演艺、高尔夫球会、海陆客运等多项业务领域。是中国目前旅游产业链条和旅游要素最全的大型旅游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旅游企业。港中旅集团2011年接待游客数量仅为4500万人次,旅游销售收入为588亿元,到2015年,港中旅的旅游收入及接待的旅游人次将达到1200亿元和1.5亿人次。
反观福建旅游企业的现状,与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相比,壮大旅游企业的任务显得更加急迫和艰巨。据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关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福建省旅游业组织规模偏小,福建省现有各类旅游景区(点)897家,其中A级景区96家,占全部的10.7%,5A级景区6家②,仅占全部的0.66%,将近90%的都是规模小、综合素质一般的小景点。调研报告还指出:福建大型旅游企业少,福建省最大的旅游集团厦门建发,仅在2010年进入全国旅游企业前20强,全省793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的只有6家。漳州市全市60家旅行社,2011年税收不到100万,接待量上万的只有12家,上10万的只有5家,而旅游景区中只有南靖土楼接待量在百万以上。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