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6月2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上海、江苏、浙江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
江阴跨过长江在靖江经营工业园区 摄影 严汉文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克 | 江苏报道
6月2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上海、江苏、浙江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
“飞地经济”,即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在江苏就有这样一块典型的经济“飞地”——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下称“园区”)。
2002年8月,分属不同行政地区的县级市江阴、靖江共同签署园区《联合开发备忘录》;次年2月,正式方案递交江苏省委、省政府,8月园区揭牌;3年以后,园区被国家发改委核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两个城市直接运营产业园区的“原创模式”一时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需求导向催生共建模式 靖江,位于长江北岸,由苏北的地级城市泰州代管;南岸的江阴则为苏南地级城市无锡所辖。尽管有人考证出两地明清时期“同隶常州府”,更有靖江“元代归属江阴”的说法,但直接触动双方“联姻”念头的还是江阴大桥1999年正式通车——两地之间10分钟的车程很让人产生“同城一家”的感觉。
然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研中得到的更为真切的合作理由却不是简单的“地理接近性”——联合能够共同获利,或者,共生才可避免危机,似乎更加符合双方的内心诉求。当地官方文件对此并不隐讳,比较正式的说法是:靖江为赶上苏南,开始启动沿江开发,但囿于经济实力,近半长江岸线资源闲置;江阴经济发达,拓展空间日渐狭小,可用岸线更是所剩无几。因此,大桥甫成,双方即开始频繁接触,2001年至2003年更就具体问题展开多轮谈判,直至达成相关协议并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
两个县级城市之间的“卿卿我我”上升为“省级战略”,江阴、靖江一方负责投资开发,一方管理社会事务,决策机构则是两市共同成立的“联动开发协调委员会”。“跨江融合”随即大张旗鼓——扬子江船业、新长江实业、中船澄西船厂、大明科技、电工合金等一批优秀骨干企业都在园区投资大体量优质项目,累计投资额超过100亿元。
时至今日,园区已成功打造出中国民营造船、国家重钢结构两大产业基地,以及“特色冶金—机电—汽车零部件—特色车辆”“特色冶金—钢结构—船舶修造”两条产业链,基本形成特色产业和央企项目集聚的态势,并创造出五个“国内之最”:最大的集装箱船、最高建筑的钢结构、最先进的高速铁路线缆、跨度最大的跨海大桥钢箱梁、最高强度的系泊链。另外,在联动开发带动下,大量苏南企业到靖江及周边地区投资发展,如德桥仓储、华菱锡钢、安泰动力等。
2016年11月,第九届长三角投资发展论坛、长三角产业升级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峰会暨长三角最强中国制造系列评选活动在苏州举行,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凭借产业集聚、区位优势、联动开发、科技创新、人才资源荣获“长三角最强中国制造产业集聚区”称号。
按照规划,到2020年,江阴—靖江工业园区要完成工商开票销售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15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亿元,每年到位外资1亿美元,在江阴、靖江两市主要经济指标中所占份额继续提升,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14年过去,园区已长成“翩翩少年”。但不可回避的是,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并未即时革新,难以支撑园区的进一步发展,一位长期关注园区发展的专家一言以蔽之——“孩子长大了却仍然穿着幼时的衣服。”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