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以湖北省十堰市农信社为例

 

陈 静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战略举措。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动力,能否有效地发挥金融的功能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为了探析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湖北省十堰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十堰市农信社)组织课题组,对十堰市农信社三年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全面总结。

一、十堰市农信社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

十堰市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腹地,既是传统制造业大市,又是山区农业大市,属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十堰市农信社把握好信贷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投放。三年来,累放各类贷款230亿元,新增贷款72亿元,其中新增“三农”贷款占全市金融机构“三农”贷款总额的比例始终保持在90%,有力支持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

(一)加强信贷政策与扩内需政策联动,支持需求结构优化

十堰市农信社坚持刺激内需与扩大外需相结合,重点支持项目投资、信贷消费和出口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2009—2011年十堰市项目投资总额达1120亿元。2009年初,十堰市农信社抢抓机遇,在做好项目筛选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内与全市10家县市政府签署191亿元的三年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全面推行贷款联合调查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审查审批制,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效率。三年来,累计向潘口电站、武当山太极湖、湖北三环6万辆专用车等100多个重点项目发放贷款56亿元,重点支持了旅游、交通、能源、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2、支持城乡居民消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品市场异常活跃。十堰市农信社敏锐地把握城乡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变化,以“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国家出台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为契机,适时开发了建(购)房、大型农机具购置、大额耐用消费品购置等消费贷款品种,三年来,累计发放各类居民消费贷款21亿元,激活了城乡消费市场,培育了消费信贷增长点。

3、支持扩大外贸出口。为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支持外向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十堰市农信社大力实施“顶天立地”工程,把年出口额达到100万美元的生产型及贸易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创新信贷产品,先后推出了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应收货款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的担保贷款,三年来,累发贷款6.8亿元,重点支持了武当山珍食品公司、房县聚达食品公司等20多家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生产型企业扩大出口。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堰市农信社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在对中小企业建立档案的基础上,立足于市场销路稳定、抵押财产足值的中小企业,推出了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业务。立足于十堰地区“大型单位多、配套企业多、缺乏有效担保企业多”的“三多”实际,开发出了以付款单位应付账款为质押担保的贷款业务。立足于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频、快的特点,推出了流动资金循环贷款业务,有效地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三年来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64亿元,为中小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同时积极寻求与市县担保公司“联姻”,打造快捷的融资担保服务通道,先后向先锋模具、益民铜材、金鼎纺织等126家中小企业融资6.7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

(二)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联动,支持产业结构优化

十堰市农信社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明确信贷支持、限入和禁入行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十堰市农信社积极配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一县一品、重点支持”的策略,三年来新增贷款48亿多元,重点支持以柑桔、茶叶、食用菌、蔬菜、中药材、魔芋、畜禽、烟叶为主的八大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提档升级。同时推出林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土地经营承包权等各种混合担保方式,破解了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三年来向圣水茶场、顺溪豆制品、湖北登丰公司等200多家省、市、县涉农龙头企业投放贷款32亿多元,培育起了40多个县域主导产业,带动了配套农产品基地60多个。

2、支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十堰市已形成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旅游、水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为主的“一主四大”产业格局。十堰市农信社围绕支柱产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三年来,累计签发银行承兑12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98亿元,为东风商用车公司经销商企业提供授信16.3亿元,促进了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机遇,累计发放贷款 8.7亿元,重点支持了太极湖新区开发、武当山景区、郧西五龙河等旅游项目开发,拉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累计发放水电产业贷款26亿元,重点支持了潘口、国电、新正等一大批优质水电项目建设,使水电产业正成为当地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累计发放贷款8亿元,重点支持了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花仙子魔芋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企业发展,推进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3、支持循环和低碳经济发展。十堰市农信社坚持“绿色信贷”的理念,加大对节能环保工程、污染治理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三年来,累计发放贷款6亿元,重点支持了中和水质净化有限公司、武当山污水处理厂、创艺皂素公司等20多家环保和节能减排企业或项目。与此同时,加强与环保部门合作,建立节能减排行业风险控制制度、名单管理制度,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信贷领域设立环境准入门槛,采取限制进入的信贷政策。三年来,累计退出高排放、高耗能企业贷款13亿元。

(三)加强信贷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联动,支持经济协调发展

十堰市农信社结合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做到既支持重点区域发展,又注重信贷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1、支持竹房城镇带建设。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为统筹山区城乡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百公里房竹城镇带是以305省道为轴线,西起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东至房县城关镇,包括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城及3县15个乡镇。近年来,十堰市农信社把竹房城镇带作为领导班子支农服务示范点,围绕区域资源优势,灵活运用信贷产品,累计发放贷款8亿元,重点支持了茶叶、烟叶、魔芋、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以及城镇带工业园区、公路改造升级、商贸流通等城镇化建设。

2、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十堰市农信社以服务县域经济为己任,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亮点”和“热点”,认真开展“信贷资金回流工程”,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三年来,辖内8家县级行社各项贷款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存贷比在2009年底基础上每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金融帮扶的优势,三年来,累计发放扶贫到户贴息贷款、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助学贷款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4.6亿元,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3、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近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市县对接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年来,十堰市农信社积极抢抓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在加快发展城区业务的同时,累计发放贷款76亿元,突破性地支持了十堰城区汽车、交通、物流、商贸、房地产、山地整理等多个行业或产业,为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金融信贷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由于受制于资金趋利性等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业务领域偏重经济的供给即生产方面,目标客户偏重于大项目、大企业和大客户,经营区域偏重于大中城市和发达县域。而对经济的需求即消费方面、中小企业、一般性客户和贫困县域信贷投放不足,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经营导向导致信贷资源配置不均衡,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供给不充足

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商业银行缘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信贷权限上收、资金外流严重等因素,信贷服务功能锐减,不少地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已退出县域市场。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发挥不充分,对改善农业生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作用乏力。邮储银行信贷业务的初步启动,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一度成为农信社“一支独大”的局面。因农信社实力不强和有限的信贷资源供给,难以满足数量众多的农民和中小企业庞大的信贷需求,一定程度制约了经济结构调整。

(三)金融机构信贷经营模式不完善

在客户选择上,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上一直推行统一风险偏好,用同样的尺度、标准、条件来选择客户,这必然导致信贷资源过度投向发达地区和重点客户,贫困地区和一般性客户信贷投放不足;在方式结构上,金融机构为规避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在信贷的投放时更加看重抵押物,而向拥有高信誉度、优质抵押品的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和部分重工业集中投放,而缺乏合格抵押品和透明度差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依然较难;在信贷审批上,商业银行普遍建立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到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行和省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多数基层行特别是县支行仅有小额存单质押、个人消费信贷和门面抵押贷款审批权,且金额不大,严重制约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

(四)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不相适应

近年来,金融机构一直比较偏重从总行到一线网点纵向上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譬如,金融机构层层考核存贷款新增量,并与高管人员的政绩和员工绩效工资挂钩考核,这种激励约束机制必然导致各级金融机构对信贷资源的区域调整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相互之间的割裂对立,使各级金融机构无法通过信贷结构的区域调整来有效支持经济结构的区域调整。同时造成金融机构存在“抓大放小”的思想认识,热衷于大项目、大企业和大客户,对额小、面广、量大、收益低的个人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不高。

(五)信用和担保体系不完善

当前,许多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缺位,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数据不真实,普遍存在“上报政府产值高、上报税务销售少、上报银行效益好”的现象,不仅影响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而且制约到中小企业贷款难。同时担保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担保行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再担保缺失、风险控制能力较弱、担保放大倍数偏低、担保费用偏高、融资能力不强等,无法满足成长型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

三、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

(一)积极调整信贷经营导向

金融机构要充分看到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重大变化,积极顺应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变化走势,积极调整信贷经营导向,做到信贷经营战略从偏重满足供给方面的信贷需求转向满足供给和消费两方面的信贷需求,客户战略由偏重于大项目、大企业、大客户向大中小企业、高中端客户和一般性客户并重转变,区域战略由偏重发达地区向城乡区域均衡发展转变。

(二)不断完善信贷业务经营模式

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完善信贷业务经营模式,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更高需求。一是在客户选择上,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政策、风险偏好和客户筛选的策略,在尽可能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和一般性客户的信贷投入,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增长。二是方式结构上,要积极顺应产业转型要求,创新贷款担保理念,进一步淡化“典当”意识,更加注重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只要第一还款来源充足且有发展前景,即可在提供有效担保的基础上给予积极支持。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和存货、林权、专利权抵押业务,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基金,扩大补偿范围,推动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整合,进一步增强担保实力,扩大担保范围,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在信贷审批上,对受宏观经济变化影响大、经营地域分布广、基层分支机构难以把握控制风险的大项目、大企业、大客户,实行总行、一级分行集中审批。对经营局限于一地、贷款金额小的中小企业以及消费信贷,实行分层经营管理,上级行可通过加大检查频率、不良率控制等手段促进经办行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信贷业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三)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

要统筹配置信贷资源,优化信贷资金投向,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把保增长建立在调结构的坚实基础上,以增量调整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加大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重心要放在支持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上。二是加大支持扩大内需的力度,重心要放在支持扩大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上。三是加大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力度。重心要放在支持县域和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上。四是加大支持企业规模均衡发展力度,重心要放在支持小企业加快发展上。五是加大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力度,重心要放在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投放上。

(四)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机构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增长态势、信贷需求特点,制定合理业绩评价标准,促使各区域金融机构顺应宏观政策导向来发展业务,避免出现抢贷款占规模的现象。要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制定不同的激励约束政策,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制订有别于大项目和大企业信贷营销的绩效考核办法,切实保障客户经理的物质利益,解决“不愿贷”的问题。对严格按照信贷操作程序发放贷款,信贷人员已尽职尽责的,若因不可抗因素造成贷款风险的,要免予责任追究,充分调动客户经理营销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的积极性,解决“不敢贷”的问题。

(五)持续增进金融活力

一是深化农信社改革。要通过采取资产注入、资产置换、引进战略投资者、溢价发行等多种手段并用的方式,调动多方面资源和积极性化解历史包袱,尽快达到农商行的组建条件,进一步增强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运用银监会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地点放宽至地市、发起人放宽至资产管理公司、单户贷款控制比例放宽至10%的有利政策,引导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激活作用、示范作用和桥梁作用。三是推进金融资源均衡配置。金融机构的发展规划、网点布局和信贷投入要加大向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倾斜,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实现乡镇以上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全覆盖。同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向下延伸机构和服务,不断扩大对县域经济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面。

(六)建立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

一是全面落实涉农贷款奖励制度。根据人总行、银监会《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对于考核达标的金融机构,要坚决兑现。二是完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要加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的贷款给予风险补偿,并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资金流向。对于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税收优惠,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动性。三是创新差别化的结构调整政策。建议制订实施结构化信贷规模控制政策措施,规定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中投向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县域、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的比例和规模,对于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的金融机构,给予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优先给予再贴现等,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的能动性。

(七)加强信用和担保体系建设

要加快推进征信体系建设,推动专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发展,取消不合理的歧视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诚信守法,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扶持、引导、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培育和促进各类担保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网 2011年9月18日

责任编辑:奇奇


    

Tags: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