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马寅初金融学说的借鉴与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任传东(西南财经大学)

 

 

摘 要:二战过程中,马寅初研究了西方的一些货币金融理论以及西方国家一战结束时整理货币的实践,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金融学说,本文对马寅初的金融学说进行归纳与整理,认为主要有内价与外价之关系说、整理纸币说、货币心理说等。最后,提出了马寅初金融学说对于当前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借鉴。

关键词:马寅初,金融学说,内价与外价之关系说,整理纸币说,货币心理说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留学美国,获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成归国以后,他积极投身于教育与研究,在中国的经济建设、财政税收制度、货币金融制度、统制经济、战后经济重建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的金融思想与金融学说集中于1936年出版的《中国之新金融政策》与1944年出版的《通货新论》中。将其金融学说进行整理归纳,有助于对当前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一、马寅初内价与外价之关系说

要研究战后中国货币救济与整理的对策,必须先搞清楚内价与外价之间的关系,是内价影响外价还是外价影响内价。若外价影响内价,则须从外汇平准基金入手以稳定外价;若内价影响外价,则需要对国内物价稳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内价与外价之因果关系

关于内价与外价的因果关系,马寅初认为有三种观点。

第一,内价影响外价。一国国内货币数量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物价升高,外汇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则外汇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为补偿外汇的购买力,必须降低本币的外汇价格,从而货币之外价变低。持这种观点的以货币数量说与购买力平价说为理论基础。

第二,外价影响内价。该观点认为外汇是感应最为灵敏之物,而物价则具有独立性(或称之为“堕性”)。一国货币购买力变化,外汇价格会迅速作出反应,从而影响进口商品的价格,并逐步影响国内物价。持这种观点的以货币心理说为理论基础。

第三,折衷以上两种观点,认为有时内价影响外价,有时外价影响内价,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考察,马寅初认为货币数量说、购买力平价说是因果颠倒,货币心理说虽有抽象空洞、不切实际之嫌,但其逻辑是正确的,即货币的价值为货币之性质,而非数量。他指出,货币的价值是由使用货币所得之利益、需要货币之强度、买卖者之心理等因素决定。货币价值一经决定,外汇价格立刻受到影响,货币的外价跌落,外汇立贵,外汇贵,则进口商品价格首先上涨,其余物价亦接踵上涨。因此马寅初认为应该重视的是货币的质的因素,而非仪量的因素,并称之为货币性能说。

(二)内价与外价之空隙关系

内价与外价的空隙是指内价受到外价变化的影响而随之变动,但是二者变化的程度不同,从而产生了空隙。马寅初考察了一战时参战国的经验,认为一国货币外价跌落时,内价将会随之跌落,但内价跌落的程度不如汇价大。如初始时法币对美元的汇价为1美元等于法币5元,国内物价指数为100,其后由于法币价值变动,对外汇价跌落四倍,1美元等于法币25元,而物价指数涨高三倍,变成400,则美元持有者将美元兑换成法币,跌落前购买法币价值同样的中国商品,会有法币5元的空隙。这种空隙将会始终存在,除非人们对于本国货币完全丧失信心,以外国货币代替本国货币,这种空隙才能被填满。

(三)内价与外价之相互影响

因内价与外价之间存在空隙,内价与外价常不相等。马寅初指出,内价与外价同时跌落时,一般情况下外价比内价更低一些;反之,内价与外价同时涨高时,外价比内价也会更高一些。战后我国整理货币之时,究竟应该以内价为准还是以外价为准,马寅初认为各有利弊。战时一般币值会跌落,即外价比内价更低,若整理货币之时,以内价为准,则需调整外价,使其上升至与内价相等的水平,在调整的过程中,进口将会有利,而出口则不利:若以外价为准,则需调整内价。例如增发货币,使其继续跌落至与外价相等的水平,在调整的过程中,出口商将会得到利益。相比较来说,依外价为准,调整内价时,国内物价增长缓慢,而以内价为准调整外价时,由于外汇最为灵敏,则外价会立即上升。

(四)马寅初内价与外价关系说简评

抗战时期,由于军费支出剧增,财政赤字年年增加,只能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再加上战争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使法币的信用降低,法币的对外汇价与国内价值都有所跌落,战后中国整理货币时,如何对法币的内价与外价进行调整,从而使币值重回稳定的水平,是当时业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争论颇多的一个焦点问题。马寅初首先对货币的内价与外价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应该是由外价先变化,而后引起内价的变化。但是内价与外价的变化程度却是不同,外价最为灵敏,其变化的幅度常常大于内价,因此内价与外价之间常常存在这空隙。战后货币调整的任务也就是将这个空隙填补,使货币的内价与外价趋于一致。

战后中国货币如何整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寅初关于内价与外价的关系说,理清了纷繁复杂的货币内价与外价之关系,找到了货币内价与外价不一致的症结所在,分析了以内价或外价为准调整货币的利弊,为战后中国货币制度的整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马寅初整理纸币说

(一)对外国整理纸币的评价

马寅初考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法国和苏俄等国货币整理的经验,将各国整理币制的方法进行归类,认为可以作为战后我国币制整理参考的有三种。第一,膨胀法,使本币大幅贬值后,将旧钞票废弃,而另行发行新货币,按照一定的兑换比例将旧货币收回。此种方法以德俄为代表。第二种,提高法,亦称紧缩法,渐使货币回笼,收缩法币以提高其价值,使内价与外价不致差距过大。该法以英国为代表。第三种,盯住法,即重拾汇兑本位,使法币与某一国货币如美元按一定汇率固定。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马寅初对三种方法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各种方法之利弊,进而据1940年3月的国内情形,认为在慢性的通货膨胀下紧缩法最为合适。但到了1944年,国内情况较1940年有了很大变化,恶性的通货膨胀导致国内物价奇高,已达到战前物价水准的五百至一千倍。且战事之后的复员支出、收复地之交通、房舍建设费等恐将达战时支出的数倍,只能依赖于增发货币,其时的通货膨胀将更为严重。因此他建议整理法币,只能效仿当年德俄的膨胀法。即整理之时,另发一种新币,按照一定的兑换比率把旧币收回,而后再以新币与国际货币联系。

(二)纸币之整理与物价指数的关系

货币的价值,为一般物价的倒数。货币价值高,则一般物价低,货币价值低,则一般物价高。一般物价可以用物价指数来表示,因此,货币整理要依赖物价指数,根据物价指数的升降来确定纸币价值的变化。马寅初认为物价指数一般有四种,即物品指数、生活费指数、生产力所得指数、商业活动指数。他系统地考察了这四种物价指数,从各种指数编制技术、指数对一般物价的反映程度等方面分析,认为中国货币整理时应该选择物品指数中的趸售指数作为标准。他指出,趸售指数感应灵敏,而且可以克服零售指数区域性的缺点,能够最为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的变化。

(三)整理货币时应有之预防

战后中国纸币的整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事关国家内部和外部各方的利益,是一场多方势力之间的博弈。马寅初认为在纸币的整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内对外易引起经济的不安定。法币整理可按内价调整,亦可按外价调整,不论以哪种方式整理,都会触及到相关者的利益,易引起经济的不安定。而且货币整理过程中,会对货币的对外汇价所有影响,从而影响对手国的国际贸易水平,所以调整两国汇兑率,最好能够通过协商征得对方的同意,以免引起国际间贸易的不安定,进而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第二,应该考虑债权与债务双方的利益。从公债的角度来看,货币整理时,如若按照内价进行调整,则作为最大债务人的政府的公债利息负担更重,公债持有人则与政府利害相反。因此在整理货币之时,最好采取折衷方法,务使双方各受相当损失,不可偏重于一面。第三,难以得到英镑贬值之利。若英镑贬值,则中国物价调整幅度可望减小,阻力也将减少。但事实上英镑已恢复与黄金挂钩,英镑贬值之利难以获得。第四,黑市与套汇有助于币值之稳定。正因为有黑市的存在,使得各国间汇价如离开平价,将发生套汇,直至差额减少,又回到平价的水平。黑市和套汇可以说是国际间汇兑的自动稳定器,使各国间汇价自动回复到平价的水平。第五,自然之汇价不能作为经济力量的指标。两国间货币汇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军事、国际形势等因素都可影响汇率变动。

(四)马寅初整理货币说简评

战后经济建设必由货币整理始,货币整理如何进行,首先想到的是考察一战结束后西方各国货币整理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需要,选择一条最为有利的路径。马寅初通过对一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整理情况的分析,结合当时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现状,认为中国的货币整理最终应该借鉴德俄的膨胀法,将法币废除,另行发行一种新的货币。而后马寅初指出货币整理时货币价值的确定应该由趸售指数来反映。最后马寅初总结并分析了法币整理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的挑战。

马寅初对战后中国货币整理的路径选择、技术基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的考察,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货币整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马寅初货币心理说

(一)货币边际效用论

马寅初批评了货币不适合边际效用论、不适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所谓“钱是多多益善”的言论,他认为货币仍然适用于边际效用论,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他指出,虽然钱越多越好,但是钱与其他物品一样,越多其边际效用越低。并断言,富家之钱与乞丐之钱的效用决然不同。

(二)不要安贫,而要均富

马寅初认为战后经济建设、货币制度的整理首要考虑的就是安定人心。因为与西方经济思想所讲“强”字不同,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思想重于一个“安”字。如孔子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思想所重者为“均”和“安”,“均”、为求“安”的手段,“安”为行“均”的目的。在此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中国历来注重分配上的“平均化”而不注重生产,这样的后果就是贫者多而富者少,故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国人有大贫与小贫而无所谓富。马寅初认为这种重分配而轻生产的“安贫”思想已经不适合当时之世界,应讲“均富”之法。所谓均富,即重视生产,摆脱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学习西方之工业化大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再讲分配的公平,以达到均富,从而实现“自安”、“相安”与“治安”之大道。

(三)马寅初货币心理说简评

马寅初货币心理说的两个观点看似不相干,实际上是有联系的,那就是强调心理因素在货币价值形成、货币制度调整乃至整个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他批评了货币数量说过于机械,未能真实地反映心理因素的影响。他的均富思想更为货币制度整理要注重提高生产的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马寅初金融学说的借鉴与启示

马寅初的金融学说旨在帮助中国战后货币制度的整理,但是仔细研读,仍能发现其对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借鉴意义。

马寅初关于货币内价与外价的关系说,指出一国货币购买力变化,最先感知到的是其对外汇价,由外汇价格变化引起物价的逐步变化,并会产生货币内价与外价的空隙。这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是有借鉴价值的,2005年我国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转为盯住货币篮子,但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我国逐步放开汇率管制,人民币汇率完全由市场形成,如何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人民币内价的稳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引起我国国内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是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如进口商品作为原材料(比如大豆)价格高,以此加工出来的消费品的价格就高,这表明“外价影响内价”。而进口商品价格高的原因与人民币汇率相关,与国际市场的垄断、竞争相关。马寅初从历史的视角剖析这一问题,仍有现实意义。

马寅初的整理纸币说提到纸币的整理要注意关注多方的利益,以免对经济造成波动,当今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也会对中国的经济稳定造成影响,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央行的货币政策更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如何应对各方挑战也是央行应该关注和解决的。

马寅初的货币心理说中提到了由“安贫”转向“均富”,这实际上是一个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思想讲求公平,这种“安贫”的思想早已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多关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走向“自安”、“相安”与“治安”之大道。

 

来源:《西南金融》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奇奇


    

Tags:马寅初金融学说的借鉴与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