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历经多年的发展,为转型和改革积累了足够的动能。中国资本市场历经数年的调整,也为求变和转折积淀了充分的可能。无论经济从根子上转型,还是股市从最悲观中转势,都具有内核性变革的特质,都是一场艰难中反复求索的抉择,以求脱胎换骨的新生。
经济转型就是经济领域的无声革命,承受艰难、承担风险、付出代价不可避免。经济发展在带给社会财富增量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加速分化,造成不同利益群体价值差异和疏离,经济模式深度变革少不了利益重新分配阻力。这必会触及既得者的利益,凝聚改革共识比较不易。另一方面,经济转型面临许多未知风险的考验。既有产业升级创新成败不确定性的风险,也有曲折中摸索前进遭受挫折的风险,更有转型成本巨大经济减速过快的风险。因此,宏观经济抛弃房地产为代表的低端发展路线转型的趋向,必然会折射到资本市场运行的趋势上来。因此,笔者想用大反差、大变局、大机会来概括当下的中国资本市场。
那么,所谓大反差在什么地方?所谓大变局又体现在哪里?所谓大机会都是什么?
先说大反差:经济下行,股市上行。前者已成社会共识,更成为政策基础,而后者虽还只是初露端倪,但沪指今年周K线七连阳的气势,扩散的赚钱效应赋予了资本市场强大的磁场。两者运行方向上截然相反的走势,确实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反差。
从中长期经济运行方向来看,宏观经济可能还在持续下行。笔者判断原因有四:其一,实体经济增长无力。由于房地产行业增长周期结束,房价即使缓慢回归合理价格,也将带动其相关产业陷入持续调整,实体经济增长速度被放慢,经济高速增长时代逐渐远去。
其二,虚拟经济酝酿危机。由于房地产金融及衍生产品泛滥,当经济下行将刺破房地产泡沫时,房地产行业性的危机必然会传导到金融领域,迫使金融行业提取必要坏账准备,致使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降低,经济中速增长拉开大幕,化解危机实现再平衡相对凸显。
其三,解决矛盾需要时间。这次房价下跌推动经济下行,而经济下行又会压制房价,这种相互刺激同向作用将反复纠结,直到最终房价落到合理价值,经济找到真实支撑为止。经济下行终结需要时间,不会现在结束,也不会在明年结束,有可能持续三至五年,甚至经历整个“十二五”,到2015年才会经济触底。因此,对转型期经济下行态势和可能的情形,应有中长期的心理准备,本次政协会议强调“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就很客观务实。
其四,及时启动投资经济。“稳增长”包括稳定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GDP总量高达47万亿基础上保质保量实现7.5%的增速,需要宏观调控有张有弛、有保有压。要不伤及金融体系活力,要不损害经济基础稳定,笔者以为及时启动投资经济意义重大,尤其是搞活股票市场,增强资本市场支持经济的实力,以股市显着性上涨提振民众信心,是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避免经济跌入低速增长泥坑的有效举措。
笔者判断,资本市场提前经济数年见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1996年股市见底,而经济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1999年见底。于是,在经济下行的整体的背景下,股市却能顽强地不断上行,彻底摆脱跟随经济沉沦的命运。这就是今年以来我们看到比较奇怪的反差现象,股市“特立独行”向上的气质会成为上半年最大的主题。
再说大变局:投机淡出,投资复归。回顾2009年、2010年、2011年这三年的沪深市场,基本上是各种题材支撑下的投机性炒作,2009年那次爆发式的翻倍上涨,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题材所支撑的。2010年和2011年则由创业板推出带动中小市值股票高估值暴涨,这些过程中,少有人更多考虑和关注业绩,少有人更多挖掘和探究行业背景,更少有人思考企业的长远未来,股市就是沉醉在制造题材拉升股价的游戏之中,获利上市公司高管只顾在市场中疯狂套现套利。这种投机盈利的方式,如今正在发生极具震撼性的大变局。
资本市场的理念和节奏正在发生比较微妙、并且是本质性的变局,大变革同时孕育着大机会。20年以来,投资回报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尊重投资回报的新文化理念,正在资本市场落地生根;更意味着追求价值投资的蓝筹化运动,也将在资本市场开花结果。这种变局既是触及股市“灵魂内核”的变革,也是扭转投资观念“价值内涵”的变革,更是倡导投资新文化理念层次的“结构性”变革。
证监会新主席郭树清多次讲到蓝筹股,强调其投资价值比较突出,其实股票就有许多价值发现者,有很多颇有资金实力的投资者,遵循价值标准来判断这个市场的机会。只要这个市场有了机会,即使郭主席什么也不讲,市场也会按照其价值逻辑和市场规律去发现。蓝筹股因为能够代表国计民生,因为能代表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其价值总会被社保资金、可能入市的养老金、以及保险资金这些价值发现者所察觉,应该有机会成为今年市场价值投资的集中焦点。这就是笔者强调大变局带来大机会的核心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