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存在的管理体系问题、信贷流程问题和保障机制问题,揭示了制约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改革的存量因素、经济环境、风险因素、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提出了内涵式调整、管理型调整、稳健经营调整以及扩张性调整等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改革的策略,最后阐述了大力拓展低风险市场、审慎完善信贷结构清理、有效优化信贷服务措施、积极稳妥发展潜在客户等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改革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从20世纪50年代确定建立一直发展到现在,作为农村主要金融机构,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其间也经历了数次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逐渐显现出不能满足资金支农使命的搁浅境况,甚至一度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之一。现阶段,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陆续出台了不少涉及金融领域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农村信用社如何进一步准确把握信贷经营方向,如何有效防范和降低信贷风险,如何适时调整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可行的指导性意见,并正在逐步推进一些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的改革措施。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不少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含混不清。由于产权不够明晰,法人治理中权力义务责任的严重失衡,导致我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系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中缺乏对员工业务素质和综合技能的系统的培训,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员工与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对比,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管理理念相对保守,风险意识相对较差、信贷操作手段相对老化,在众多金融机构中凸显出管理体系的较多问题。
(二)信贷流程问题分析
由于受到一些内部、外部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的运作流程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某些环节缺位,或者虽然名义上存在这些环节,但实际运作过程中不够规范。还有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流程在执行过程中形同虚设,资金回收风险性比较大。很多农村信用社直接从当地的派出所抄来农户资料,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而且内容也比较单调简陋。对于一些需要在信贷流程中加以关注的信息,比如借贷人员的个人资信、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收入等重要的信贷资信内容没有进行真实、客观、详尽的记录,不能全面反映农户真实的情况。虽然有些农村信用社在实际操作中也对农户进行实地调查,但是往往是流于形式,并未按照严格的信贷流程业务规范守则来进行调查。另外,农村信用社本身的各项资源有限,有不少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流程甚至是“纯手工操作”,而面对的客户群却大都是小额信贷业务量非常大的农户,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信贷流程中的风险控制也难以有效实施。即使现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开展了信贷流程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也大多只是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简单的登记与汇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贷流程网上操作方式。这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流程业务监控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工作效率不高,授信评级不科学,资金运作风险较大。
(三)信贷保障机制问题分析
1.信贷风险的自有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信用社面对的客户群是广大农民,所以信贷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业生产所特有的风险特性。和非农业生产过程不一样的是,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往往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是影响市场的其他波动,立刻就会引起获得贷款的农户的损失。由于缺乏其他的收入来源和保障机制,发放给这些农户贷款的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随之产生,严重影响着农村信用社信贷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农村信用社呆账、坏账的重要成因。农业保险虽然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经营者获得一定的风险损失分摊,但是随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机构改制和业务整合,全国的农业保险业务大幅缩水,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农村信用社的客户群是广大农民,缺乏了保险这一经济补偿机制,信贷风险的自有保障机制也比较脆弱,亟待健全。
2.信贷业务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村信用社虽然属于金融机构,但目前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法律、法规,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合作金融机构的地位和权益,使得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常常处于困境之中。也正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性质、服务宗旨、服务范围等一系列问题没有用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规范,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贷的推广过程中不能轻松上阵,既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又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改革的制约因素
(一)存量因素的制约
由于历史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却不能享受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的优惠政策,造成存量贷款结构板结,存量贷款结构改革力度较小,这一实际决定了信贷结构改革还必须依靠适度的信贷扩张来实现。
(二)经济环境的制约
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以经济环境为依。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发展,同样必须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改革,必须依托于当地农村的经济基础。在现阶段,不少农村属于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这也决定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改革的起点不能过高。在这样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当地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调整工作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怎么样找到各种要素的最佳组合,怎么样获得低起点最好的改革效果。
(三)风险因素的制约
由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所以当地农村信用社周边经济区域的经济层次不分明,风险因素比较大。另外,由于市场经济中鱼龙混杂的情况时有出现,信用意识在广大农民客户群中普及度不高,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经营的预期风险较大。
(四)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制约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其信贷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经营模式的需要,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将严重牵制着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改革的步伐。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改革的策略
(一)走内涵式调整的路子
这是由存量因素决定的。农村信用社要把信贷结构改革的重点真正放在盘活存量上。当前要借助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机遇抓好存量盘活,努力把不良贷款降下来。同时,要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坚决退出低效的信贷市场,对列入名单的淘汰限制客户,要坚决退出,不能存在地方客户保护主义,不得发放新贷款,不得办理汇票承兑和信用证等表外业务。
(二)走管理型调整的路子
这是由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决定的。信贷结构改革首先应是信贷管理模式的调整。农村信用社应从信贷管理机制、信贷决策机制、信贷运作机制等方面大胆改革,使信贷管理模式适应信贷结构改革的需要。
(三)走稳健经营的调整路子
这是由风险因素决定的。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风险,在信贷经营中,农村信用社要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和贷款增长幅度,始终把贷款的安全性放在首位,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四)走扩张性调整的路子
这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全方位开展争夺、培植具有地域经济特色和成长潜力的骨干客户,通过良性的外延扩张,拉动信贷整体结构的改善。
四、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改革的途径
(一)大力拓展低风险市场
农村信用社调整信贷结构的着力点应放在优质客户和低风险贷款市场的拓展上,在拓展过程中牢固树立“面向农村、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效益”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和经营灵活的优势,抢占优质客户及低风险贷款市场。一是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农村信用社要真正视广大客户是其“衣食父母”的观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理念,一改过去“等客上门”为“营销下乡”,摒弃过去“官办”作风,真正为客户需求着想。二是加强优质客户市场开发。各级农村信用社都要成立以理事长(主任)为组长的信贷市场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对优质客户的筛选、认定以及制订优质客户市场的营销措施和考核办法等,确保拓展优质客户市场这一战略稳步推进。三是加大信贷市场开发力度。对优质客户,农村信用社要在严格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公开统一授信,切实享受利率优惠、贷款程序简便的政策;要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大胆投放;要加强金融产品开发,提高服务层次,满足客户需求;要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努力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四是引进鲜活的激励机制,建立市场开发奖,调动农村信用社广大干部职工开发客户市场的积极性。
(二)审慎完善信贷结构清理
首先,对环境污染严重、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其存量贷款只收不放。其次,对国家禁止投放的项目和“五小”企业,要进行全面清理,坚决予以压缩;对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制造及房地产等五大行业的贷款投放进行严格限制;其它非禁止、限制类的“散小差”客户,也要区别情况,逐步压缩。各社要列出限制、淘汰类企业名单,建立台账,专项考核。另外,对于高风险地区要采取审慎的信贷投入政策。对那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尤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大量故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地区,在严格控制新增授信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清收压缩存量贷款。对于承贷主体不合规的贷款坚决清压。如对财政、法院等国家财政拨款单位,由于贷款主体资格不合规,其存量贷款实行“一刀切”只收不贷。对那些虽经营正常,但发展前景暗淡的客户,必须主动,提前退出;对表面“红火”但潜在风险很大的企业要主动退出;对受经济政策影响较大,改制后前途不明朗或受加入WTO冲击较大的企业原则不再投放新的贷款,已有的存量贷款要主动退出。
(三)优化信贷服务
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触角”,同时,还要了解客户对信用社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进而扩大合作范围,密切银客关系。还要注意加强客户感情沟通,要主动深入,调查走访,联络感情,充分利用接触面广、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客户出谋划策,提供帮助。同时,经常与客户召开座谈会、恳谈会,征求客户对信用社服务的意见,主动与客户建立平等、诚信、互利的朋友关系。
(四)积极稳妥发展潜在客户
首先,对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产品有市场的低效客户,应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帮助企业走出经营困境。其次,对原材料有来源、产品有市场,因管理不善的低效客户,应积极主动地支持他们通过民营化或股份制等形式,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实行“放水养鱼”,积极稳妥地发放抵质押贷款,促进企业焕发生机。另外,对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看好、信用程度高的“朝阳”企业,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帮助企业走规模效益之路。
作者简介:杨盛琴(1967-),女,贵州福泉人,中共黔南州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
[参考文献]
[1]黄茂海.新时期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趋势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19):154-155.
[2]胡晓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滞后的表现及对策[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1):27.
[3]蒋定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体制机制和效率问题[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12):5-6.
[4]易纲.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政策扎实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新进展[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4):19-22.
[5]周建松.维持体系稳定强化县域功能改善省级管理——关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思考[J].浙江金融,2007,(12):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