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进一步完善意愿结售汇制度。意愿结售汇制度能增加企业自主使用外汇的积极性,从而遏制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少外汇占款,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有利于提高非金融企业参与外汇市场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规模,从而促进人民币汇率水平向市场均衡水平靠拢。而目前我国实行的只是境内机构经常项目下的意愿结售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革。
首先要实行完全的居民意愿结售汇制度。允许中国境内的居民直接在商业银行开设外汇储蓄账户、结算账户进行储蓄、结算和借贷。境内居民可以通过银行、外汇市场、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进行人民币与外币的现货交易、远期交易和期权交易。完全的居民意愿结售汇制度可以还汇于民,减轻央行的购买压力。在此基础上,要对意愿结售汇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由于人们存有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居民更愿意保留人民币,而非外汇,这就难以打破央行用基础货币购买外汇的局面。为此要对结售汇加以控制,可以通过提高结售汇交易费用抑制企业结售汇的冲动。
第二,确定科学合理的汇率波动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针对“三元悖论”,我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为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必须在一定幅度内使汇率政策灵活性与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相协调。由于我国的资本项目还处于有限流动中,人民币汇率应在稳定中增加弹性。逐步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可以抑制强烈升值预期下的投机操作,调节国际收支,实现经济的外部平衡。而对于汇率浮动区间,应综合考虑有效汇率、月度交易余额、季度国际收支余额、国际储备变化趋势、人民币利率水平等因素的大小确定。
第三,加快资本跨境流动管理。我国资本项目开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国际投机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冲击。针对国际热钱大量存在,国家应加强对市场的有效监管,打击热钱的投机套利活动,对近期从境内流出、流入的资金要加以跟踪分析。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当进一步开展针对银行外汇资金来源、资金运用以及表外业务等的专项检查,建立应急预警系统,重点监测跨境关联交易、离岸账户以及个人外汇交易的资金流动情况,规范服务贸易项目。
第四,积极稳妥开放资本项目,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外部环境和配套设施还不具备情况下,若资本项目开放过快,会对人民币汇率带来投机性攻击,形成国内经济的动荡。因此,人民币资本项目只能是渐进式的开放。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确定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总体方针,选择成熟的子项,评估风险、确定开放方案和步骤,同时加强风险监测,并随时决定该子项的收放。对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后,不能急于求成,要成熟一个、开放一个。要优先放宽长期资本流动的限制,后放宽短期资本流动的限制;先开放居民在国外的交易,后开放非居民在国内的交易;先开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资本交易,后开放无真实交易背景的资本交易。
第五,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如前所述,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外汇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单一。因此,要完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必须设法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在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方面,首先要培育更多实力强大的商业银行。这不仅要进一步允许国外大银行投资入股,而且要加快境内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并加快发展外汇业务;其次是允许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为此,要大力培育商业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再次是允许更多大型的非金融企业进入外汇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在交易品种方面,我国外汇市场的即期交易品种已经囊括主要发达国家的币种,但为节约转换成本、满足交易者的需求,应进一步增加韩元、新加坡元、俄罗斯卢布等即期交易品种。同时,由于即期交易不能满足交易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要求,我国外汇市场应择机引入人民币期货等交易品种。
第六,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外汇汇率。外汇储备越大,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就越大。同时,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也是抵制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重要措施。但外汇储备过大将会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在保持合理外汇储备规模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调节手段,加强外汇储备管理,从而“消化”多余的外汇储备。比如,可以抓住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基础资源价格调整的有利时机,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控制铁、铜、镍、锌、铅等基础矿产资源以及我国的稀缺资源,把握时机建立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战略储备体系,适时大量购进,不仅可以弥补国内战略资源的不足,而且也可消化多余的外汇储备。
除了这些措施外,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还必须采取其它一些配套措施,如完善人民币外汇交易系统功能、成立外汇交易清算所、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速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等等。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归宿——独立浮动汇率制度
长期来看,随着我国金融监管水平和能力的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避险工具的开发,人们汇率风险意识的增加,法规、制度的完善,独立浮动汇率制度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
首先,根据Eichengreen的“中间制度消失理论”,汇率制度严格来讲只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类型。我国目前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不是一种稳定的汇率制度。它只是介于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间的一种中间汇率制度,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一种过渡形式。最终,人民币汇率制度要么回归固定汇率制度,要么走向浮动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是封闭经济的产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变革的目标必然是逐步实现完全独立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其次,根据“三元悖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化条件下,我国政府同样面临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三难选择。我国现在选择的是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同时对资本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管制。但在对外开放逐步加深过程中,资本流动性必然逐步加强。并且,开放资本项目也是我国全面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一旦将来实现了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制度的必然选择就是完全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且人民币若要成为一种强势国际货币,汇率自由浮动也是不可缺少的。
再次,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还可以充分发挥汇率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杠杆作用,有效防止国际收支长期失衡。并且,利用浮动汇率制对国际收支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也能减少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成本。
最后,浮动汇率制度也是纸币本位制度的必然要求。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货币本位制度采用了纸币本位制。在纸币本位条件下,货币失去了其内在价值,货币量的多少成了信息的集合体,其中包括国家政局的变动、经济增长、国际收支状况、财政货币政策的变动、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货币发行当局的偏好等。而不同国家的这些信息是不断变化的,货币之间的比价也就随之变动,货币管理当局就很难确定一个合理的汇率水平。因此,浮动汇率制度是货币本位制度变化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
五、研究结论
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二次改革是要继续2005年7月实施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加剧了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必须坚持渐进性原则。短期的选择是要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长期的归宿是,随着资本项目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人民币汇率制度必然向完全浮动汇率制度过渡。
作者简介:王贵民,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王贵民.人民币汇率制度变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其风险[J].广西社会科学,2008,(1).
[2]陆前进.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基于人民币有效汇率目标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0,(4).
[3]欧阳日辉,李永权.宏观经济稳定性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8).
[4]吴颖雯.论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研究[J].金融经济,2010,(14).
[5]崔执树.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J].经济问题,2009,(1).
[6]孙晓杰,高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0,(16).
[7]汪陈,田子义,曹韩.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