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问题从希腊一个国家逐步演化为若干个国家的问题,而且存在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债务危机延缓了世界经济的复苏,暴露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某些制度性缺陷,也警醒了存在债务问题的其他经济体。
危机爆发的原因:文献综述
自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做了深入的探讨。目前对危机原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政府长期巨额赤字。
第二个原因是欧元区存在的结构和制度性的缺陷。
第三个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了主权债务危机。
但目前对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还只是从现象上展开的,尚未通过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模型对危机的形成展开深入探讨,本文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将这些危机的表像通过理论的模型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
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母机”,是用来分析在开放条件下,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对经济影响的模型。由于欧元区内部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欧元区核心成员国如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四国经济总量占整个欧元区的76.86%,而其他国家所占比重较小,其中希腊占2.65%,葡萄牙、爱尔兰占1.82%。因此,前者即为所谓的大国,其经济政策的实施能够影响到世界经济指标的变化;而后者即为小国,其政策的实施不会影响到世界经济指标的变化。同时,在欧元区内部,欧元作为统一货币在各国间流动,具有同等的购买力,这实际上意味着这些小国与欧元区各国之间的货币体系是一种区域内的固定汇率体制。
对于这些小国,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时,商品市场需求增加,推动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产出由原来的A点移到B点,由于小国导致利率上升的挤占效应不会发生,同时,本国家庭将手头的外国资产转换为本国货币,给本币造成升值压力,迫使本国中央银行购入外汇、抛售本币以维持原有的利率水平,从而推动LM曲线也向右移动,最终导致IS-LM—BP交于E点(见图1)。大国由于其经济扩张政策会产生挤占效应,推动世界利率水平的整体上升,给本币造成升值压力,迫使本国中央银行购入外汇、抛售本币以维持原有的利率水平,从而推动LM曲线也向右移动,但利率上升的结果最终导致IS-LM—BP交于E'点,而不是E点(见图2)。因此,对于欧元区内的小国,由于存在统一货币和欧元的缓冲,在欧元整体稳定的情况下,小国的财政政策可以近似的视为固定汇率体制下的财政政策,欧元区小国的财政政策的效果要好于欧元区内的大国。
但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为了防止经济的衰退,整个欧元区国家都将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欧洲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整体上升,欧元区的一致行动会导致汇率的变动,这样小国的国内经济完全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下,因此其汇率体系转变成浮动汇率的框架。
在浮动汇率机制下,小国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在新的IS-LM曲线交点B点处利率上升,这使得外币流入和本币升值,而本币的升值会导致本国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减少,这样IS曲线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见图3)。但大国由于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世界总需求的上升,财政政策的挤占效应会提高世界整体的利率水平,这样导致IS曲线不会完全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虽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效果会有所减弱,但仍能带来本国经济的增长,IS-LM-BP三线最终交于C点(见图4)。故在浮动汇率下,欧元区中的大国如德国、法国等国的财政政策仍然是有效的,但此时小国的财政政策确实趋向于无效的。并且,由于欧元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将更多地向这些小国转嫁,从而导致小国财政政策的无效。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由于财政政策的短期大幅削减会拖累未来GDP的增长,小国政府与其选择增加储蓄,减少债务,不如选择增加财政赤字,但其效果可想而知,不仅没有使经济复苏,反而增加了希腊这些小国自身的债务负担,加速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到来。
欧盟面临的政策困境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由于欧元区内大小国之间在财政政策效果上存在理论上的差别,因此对于是否实施统一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大国与小国之间存在现实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小国在财政政策的实施上存在矛盾。如前所述,对于小国由于其货币政策手段的消失,因此不得不一直依赖财政政策,但由于大国也同时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小国的财政政策在浮动汇率体制下是无效的,因此,小国希望大国尽可能的不实施或者少实施财政政策。但对于大国即使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仍然是有效的,因此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肯定会在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同时,配合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必然导致大国与小国之间利益的矛盾。
欧元区各成员国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欧元区各国实行同一货币制度,但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造成了这个欧元区特有的政策二元性矛盾,导致成员国在统一的货币政策面前缺失了重要的经济调整杠杆,从而失去了能够熨平危机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就希腊债务危机而言,希腊政府在摆脱债务危机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国内社会的承受能力,减少社会动荡风险。如若刺激经济,政府只能扩大支出、增发国债,而此时欧洲中央银行则面临放松银根、支持各国经济增长与继续执行紧缩货币政策、保持欧元稳定的两难选择。在面临是否救希腊时也同样陷入两难,在欧元区有债务危机威胁的不仅是希腊一家,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都存在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欧盟如果选择救助,必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另外,如果救助则会造成逆向选择,变相鼓励希腊这类欧元区外围弱国长期放任财政赤字,绑架区内严格执行财政纪律的和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这也是为何德国迟迟不愿出手的主要原因。尽管最优货币区内生性理论认为统一货币的产生会有助于缩小货币区内各国间的差异,从而降低不对称冲击的程度。但现实情况是欧元区各国间的差异没有被缩小,而之前对政策协调方面的忧虑也变成现实。
欧元区的集体决策机制与迅速、有效应对冲击之间的矛盾。欧盟的成立建立在一系列的超国家机构基础上,比如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等,这些超国家机构的机构设置、席位分配、表决机制等都是在各成员国的不断争论中确定并不断调整的。欧洲中央银行作为一个超国家机构,其职能是保持欧元的稳定,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在重大、突发的外来冲击下,欧盟缺乏迅速、有效的应对机制。由于集体决策机制,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策略。此次起源于希腊的债务危机,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初,欧盟内部就是否救助希腊和采取什么方式救助争论不休,未能在危机爆发初期稳定市场信心,最终在希腊政府无力收拾残局的时仍不得不伸出援救之手。从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欧盟以及欧元区在面对这些冲击时,缺乏快速有效的解决机制,在冲击的初期往往是各成员国意见向左、争论不休,当冲击范围扩大后各国又必须群策群力,依靠联盟的力量帮助陷于困境的国家渡过难关。但是,这一过程中难免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给各国都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结论
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实质上是欧元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导致的必然结果。欧洲小国在放弃了自身货币发行权后,只能使用更加灵活和主动的财政政策应对危机,但其效果受到大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制约。而大国在拥有欧洲货币实际话语权的同时,发挥更大的责任和义务,以切实维护小国乃至欧元区的整体利益。因此,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方法除了对爆发危机的国家债务进行重组之外,要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爆发,则是建立更加统一和高效的货币体系,对现有的诸多制度安排进行改革。
首先,必须加强财政纪律的约束力,本次债务危机恰恰爆发在那些未严格按照两约的规定执行的国家。其次,应当在超国家层面建立应急机制,可以采取适当让渡各国财政自主权的方式或者建立共同基金的方式,以应对各类突发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初稳定市场信心,避免危机的扩大和蔓延。另外,从长远来看,除了欧元区的制度改革外,各成员国还应努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改变欧元区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存在的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
(作者系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