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中原经济区视域下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金融经济》2012年第8期下 高传华 参加讨论

摘要: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集聚金融资源,促进区域金融成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为郑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文章从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出发,分析其在地理区位、经济实力、政策支持、金融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同时指出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郑州构建中原经济区金融中心的现实路径选择为经济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混合发展模式,现阶段需要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并积极推动区域资本市场加速发展。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原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构建路径

2007年底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把郑州建设成为服务中原、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1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把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郑州构建金融中心的区域范围应进一步明确界定。郑州既不能仅仅定位为河南金融中心,也不宜定位为中部金融中心,现阶段应作为中原经济区区域性金融中心进行构建。
    一、中原经济区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重要动力。区域性金融中心一般认为是金融机构集中、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的融资枢纽,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区域性金融集聚辐射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应成为中原经济区区域金融集聚辐射中心,通过其“外溢效应”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金融业的发展,提升中原经济区金融业整体竞争优势。第二,区域性资产管理中心。随着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其资产规模必将迅速扩张,自然衍生相关的资产管理需求,而这一功能必然由资产管理机构发挥,这也是金融市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提高资金融通效率的重要环节。第三,区域性资本运营中心。郑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使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盘活存量资本的作用。促进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社会储蓄向资本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资本。同时通过以郑州为中心的资本运作,优化中原经济区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第四,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通过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从而提供更为专业的金融后台服务。金融后台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清算中心、票据中心、银行卡运营中心、对外呼叫中心、电话销售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人员培训中心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金融后台专业服务,使郑州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功能。
    二、郑州构建中原经济区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
    
地理区位优势为构建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了首要条件。郑州处在承东启西、联南贯北的战略部位,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在河南高速公路、铁路大动脉和通讯信息网络中占据中枢地位,是东西南北大通道的交汇点,为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集聚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郑州是全国交通枢纽和商流、物流、人流中心之一,是承接东部、辐射中西部的重要平台,通过统筹规划,科学运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能够形成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经济实力优势
    
整体经济实力是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现实基础。2011年河南GDP为2.7万亿元,列全国第5位,城镇化率为40.57%。而郑州2011年完成生产总值4912.7亿元,增长13.2%,2011年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8%。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河南经济总量有望继续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同时,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正在加快,河南具备较强的承接能力和基础,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实体经济的转移必然伴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需求的转移,势必形成金融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金融市场规模扩大提供重要的支撑条件。
    (三)政策支持优势
    
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金融支撑政策。2007年11月,河南省政府下发了《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郑州建成服务中原、辐射中西部,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2011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2011年底郑州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郑州以建设“四中心一名城”为目标,其中“四中心”包括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2012年2月河南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把金融产业作为河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金融业将成为增强河南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产业。
    (四)金融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34年来,郑州金融的总量积淀已具相当规模,最突出的是郑州商品交易所为全国四家期货交易所之一。据前瞻资讯数据中心监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河南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为25%,高出同期GDP增速12个百分点。
    2011年,全省金融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金融产业已经成为全省成长性最好、对实体经济服务性最强的产业。2011年河南金融机构存款总量为2.66万亿,列全国第10位,贷款总量为1.75万亿,列全国第11位。郑州2011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8964.9亿元,比年初增长13.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112.8亿元,比年初增长8.9%。2011年郑州全市保费收入为159.0亿元,比上年增长5.1%。
    三、郑州构建中原经济区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
    (一)面临中部区域地缘城市的压力
    
根据2011年9月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发布的第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显示,以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生态环境等指标衡量全国29个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郑州为第20名,武汉为第11名,长沙为第19名,而合肥、南昌分别为第24名和第25名。当前,郑州经济各项指标与中部区域其他中心城市排名相比处于中等位次。基于金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跨区流动的特殊性,郑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面临武汉、长沙其他中部区域城市的竞争压力。
    (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发展和安全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行政服务环境、经济信用环境、金融运行质量和金融运行安全环境等内容。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功能充分发挥和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而根据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报告:第3期(2011年版),全国29个金融中心2010年金融生态环境排名郑州为第23名(与2009年持平),远远落后于中部武汉的第10名,也落后于长沙的第21名。郑州乃至河南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区域内金融集聚力降低,致使资金外流,尤其是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信用环境欠佳容易使银行提高信贷门槛,同时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影响贷款持续平稳投放,对金融业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多元化融资体系的构建。
    (三)金融机构辐射力不强
    
目前,由于郑州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相对滞后,现有金融机构辐射力较弱。郑州尤其缺乏实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型金融机构,如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现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其业务主要为传统的资产负债类业务,中间业务范围窄,手续费、佣金净收入等在银行总收入中占比不高。证券类金融机构,其业务则主要集中在委托理财、经纪和自营业务,而此类业务易受证券市场波动影响,且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竞争现象。郑州保险业的人均指标低于国内同级别城市的保险业发展水平。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存在资产质量偏低,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偏弱等现象。
    (四)金融开放度偏低
    
2011年河南省进出口总值为326.4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83.1%,进出口总值在全国排名第14位,在中部6省排序中,排在湖北之后居第2位。但河南金融开放度偏低,开放规模偏小。2012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在博鳌发布《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对外开放度河南排名25位落后中部各省。目前,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及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合资合作工作进展缓慢,只有银行和保险行业有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证券、信托、基金、融资、租赁等行业尚无外资机构。外资银行仅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入驻郑州成立分行。目前,进入郑州金融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业务范围窄、资产规模小。
    四、郑州构建中原经济区金融中心的基本路径
    (一)构建路径选择为混合发展模式
    
构建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路径为经济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混合发展模式。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路径主要有经济主导模式、政府推动模式和混合发展模式。其中经济主导模式,也称自然渐进模式,是一种内生成长模式。政府推动模式是一种外生成长模式,可以积极主动地带动经济及金融发展。混合发展模式则是经济主导模式和政府推动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其构建路径为:“经济拉动+政府推动”——“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制度健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金融成长——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在顶层设计方面,根据郑州当前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建议郑州采取混合发展模式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并以建设郑州龙湖金融中心为切入点,同时注重市场自身机制有效发挥与政府科学运作、有效运作之间的相互协调。当然,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整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进过程,主要包括初期阶段、极化阶段、极化后期和扩散阶段。
    (二)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以诚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出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继续推动信用知识普及,加强诚信宣传,充分发挥信用在促进交易和消费、构建社会信任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改善区域信用环境。密切政府、银行、企业的关系,在信息平台建设上充分利用政府优势,解决信息化问题。使信用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使信息共享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改善政府服务,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形成安全稳定、规范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塑造良好的区域金融形象。
    (三)不断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
    
大力扶持金融机构发展,提高金融机构集聚度,进一步健全金融体系。吸引省级金融机构总部、金融后援中心、基金、投资公司、科研培训机构入驻郑州,打造中原金融产业园区。争取国家金融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支持在郑州设立和组建河南本土省级法人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法人保险机构,同时支持进出口银行以及其他4家尚未入驻河南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郑州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更多外资银行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条件成熟的地方商业银行挂牌上市;支持社区银行建设试点以及进一步完善涉农金融服务体系。
    (四)推动区域资本市场加速发展
    
截至2011年底,河南全省已有98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额达1034.03亿元。2011年末,河南全省境内市场流通股总市值为2520.82亿元。郑州全市也有3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能够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有力保障。但一个城市要成为金融中心必然要有完善、成熟的金融市场。构建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需推动区域资本市场加速发展,不断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构建有利于各类企业筹集资金、能够满足多种投资需求和自身富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体系;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尤其是注重境内外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工作;加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力度;重视资本市场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引进和监管工作;同时积极推进统一监管下的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步伐。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立项编号:2012B72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侯红昌.加快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53-56.
    [2]杨培垌.基于中原经济区视角下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1(6):7-10.
    [3]李雅莉.加快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3):42-45.
    [4]刘磊.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3):40-45.
    (作者单位: 郑州华信学院)

Tags:中原经济区视域下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