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贡献弹性检验
模糊曲线分析法是由世界著名的实验室诺斯——阿拉姆斯实验室适应系统应用中心金融分析小组的需要最新开发的非常有价值的统计方法。它主要用来压缩输入数据的维度,发现影响产出变量的重要因素。步骤是通过求贡献弹性,根据样本点拟合样本曲线,最后选出影响变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模糊曲线方法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只根据输入的采样数据就可以估计出要求的决策,非常适合非线性、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分析。根据模糊曲线原理设计的模型和软件程序,输入各个地区有关样本的数据,可以得出各影响要素对农村金融包容的贡献弹性,如表4:
可见,农民纯收入对金融包容的贡献弹性最大,前文的多元计量分析也证明Income具有最大的回归系数。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如贵州、甘肃的农村年均纯收入仅为2700元/人,大大低于东部省份(北京、上海、浙江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万元左右);城乡收入差异越大,则农村金融包容指数越低,Diff的贡献弹性高达-0.302.如广东、安徽、湖南、重庆、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的城乡差异相对指数在3左右,而云南、陕西、甘肃、贵州该指标约为4,较高的城乡收入差异直接引发相对较低的金融包容水平。Income与Diff存在高度的负相关关系,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则城乡收入差距会减少0.397个单位,低收入、高城乡差异的叠加效应导致农村金融包容程度大大降低,如甘肃、贵州。我国农村金融包容的地理位置效应比较明显,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其包容指数趋于增加53.9个百分点。地理上的聚集效应会诱发金融供给机构更多的定位和服务于发达农村地区,对于盈利不明显、风险相对较高的欠发达农村地区往往容易沦为“金融沙漠”。农村金融网点的密集度指标则证明了这一点:从县以及县以下万人机构覆盖度来看,东部农村地区该指标处于绝对优势,西部次之,而中部最低(网点较少,同时农村人口较多所致)。Tec对我国农村金融包容的贡献弹性比较大,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包容指数将趋于扩大。与国外的研究不同,构成技术的四个要素(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电脑普及率与互联网普及率)均对农村金融包容产生正贡献,即技术和基础设施越完善,金融包容程度越高。这说明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已经被排斥的农户和企业摆脱信息阴影(Informationshadow),而且便利了已拥有发达金融基础设施的经济主体采用高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我国广东省信息直通车工程的实施,可以直接、及时、准确地把涉农信息传递给农村用户,建立了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机制。信息化盲点的消除,帮助农民充分享受到了现代科技和信息成果,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业产出收入。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农村加工业发展,帮助农村防灾减害,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Tec指标得分最低的是西藏(8.92分),最高的是北京(98.01)分,中西部省份除了山西(37.75)、湖北(33.29)、陕西(35.03)的农村地区技术水平较高之外,其他的省份均存在技术短板。Age对农村金融排斥的贡献弹性为-0.258,这一方面是由于老人和儿童本身就是易被排斥人群,而另一方面,Age与其他要素也存在交互作用,如老人儿童掌握金融技术的难度比较大,老人和儿童的比例过高意味着农村收入的减少等。该要素虽然会影响金融包容水平,但是人口年龄比例的控制调节的空间很小,只能靠加大对老人、儿童的金融教育这一渠道来减少自我排斥。Knowl与Restri均对农村金融包容具有一定的贡献,但是贡献弹性不高。Estate对包容指数的影响不大,这是由于与城市居民自购住房不同,农户可以在宅基地上自建房屋,因此农户是否拥有房产对因变量贡献度有限,预测该变量对城市金融包容的贡献度将会显著增大。需求、供给、社会这三方面诱致要素存在多重因果和互动关系,如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帮助农户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对先进金融产品的需求,而金融产品需求的增加,将会进一步促进农区金融和经济的稳健增长,而农区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善引致包容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金融教养低下,不仅会直接减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加大自我排斥,也会引发学习障碍,降低收入水平,降低农村金融包容,恶化社区环境;良好的地理区位意味着包容程度较高,金融的集聚效应将有效促进该区域发展,而该区域先进的金融文化和技术的普及以及金融产品的丰富多样进一步诱发经济主体的需求,主流金融机构满足农户、企业金融需求的过程,也同时是金融包容的过程。由此可见,影响农村金融包容的各诱致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需求、供给和社会要素间构成复合因果关系,如Tec、Age、Business、Growth对Income的贡献弹性分别为0.375、-0.281、0.233及0.187.故而农村金融包容是一个复杂多维的系统工程,各区域需要从全方位入手,综合协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我国农村金融的宽度与深度。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农村地区的包容性增长涵盖了各区域经济、金融、社会的协调。从农村金融包容的各影响要素与互动关系来看,一方面需要推进农户、农村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融入主流金融,如完善金融教育,可参照英美经验,细化为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前者切忌流于空泛而要针对具体问题开展培训,如怎样开设银行账户,如何申请贷款等(免费培训或分发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画册),后者则主要针对金融教养的“代际遗传”问题,开设金融知识普及课程,增强儿童的金融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增加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除了以财政补贴方式,进行农村金融支持之外,可以机动灵活地增大主流金融的地理接触性(Physical access),消除地理盲点,如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设流动性银行、在偏远农区增设免除手续费的自动取款机等,也可仿照英国各大银行提供专业的伊斯兰金融服务经验,在传统银行专设农业服务绿色通道,满足农户对传统金融服务的需求。与此同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弥合数字鸿沟,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全覆盖,消除信息盲点,且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生活特点,提供差异性、持续性信息服务和财务咨询,满足农户对高科技金融服务的要求。通过需求与供给诱导,提升金融包容水平的同时,可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并引发新一轮的循环,促进金融包容的稳步推进,经济、金融、社会要素的全面协调及农村地区的包容性发展。
第二,城乡金融协调是金融包容的重要方面。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各区域均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即使是某些发达省份或地区,其农村金融包容水平也相对低下。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纯收入过低成为关键阻滞要素。城乡金融排斥二元性的破解关键在于农村金融的加速度成长,而非对城市金融的抑制。城、乡利益并非互斥,而是互补。因此,需要同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尤其是农民收入的加速度增长,缩小城乡差距。此外,鉴于农户收入与城乡差距存在高度的负相关关系,且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城乡差距出现库兹涅茨的“倒U形”曲线,即越是发达地区,其城乡差距相对越小。因此,各省区要保证经济稳健增长,通过实物渠道与资金渠道,有效利用城市对乡村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农村地区的金融成长。不仅满足农户日常财务管理、中期及长期财务安全的需要,刺激金融需求,同时提供农村个体及小企业经营的启动资金及营运资金,以促进城乡协调,推进包容增长。
第三,缩小区域间差异,促进区际协调与包容发展。不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区域间金融成长量的差距可以产生金融发展势能,刺激竞争,并推动金融的发展。因此,发展过程中的金融差距不仅是成本,更是金融成长的动力。然而如果这种差距过大,意味着区域金融成长失控,差距过小,则意味着区域金融成长停滞,非平衡协调发展是金融包容的重要理念。不同区域要针对区情和自身存在的短板,加速金融包容,同时与周边区域展开合作。如北京、上海需要加强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支持,云南、陕西、甘肃、贵州迫切需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大部分省区均需要提升农村技术水平等。此外,区域金融合作的结果应是形成差异化、有序化、一体化的功能合理的金融布局和共生局面,而非简单趋同、不稳定、不平等的共生秩序和共生环境。
第四,提倡政府、企业及非营利组织多方合作,平衡盈利目标与社会责任。在促进金融包容问题上,英美有所不同,英国政府主要提供便利和中介协调(Facilitator and mediator),政府、银行、邮局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合作。美国则主要通过立法形式(Legislation)规范金融包容。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均为基于市场经济的自愿合作。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银行很难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这也是为何英美大量金融机构以普及高技术金融服务为名撤出农村地区的本质原因。因此,可以引导银行关注其长期利益,如参照英国做法,将银行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纳入信贷评级体系,该项评分高低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规划,如兼并、规模扩张等;除了对“金融沙漠化”农村区域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外,其余区域可按照市场化规律进行,如参照广州农村信息直通车的经验,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投资机制,即“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共建共享”的服务模式;政府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可适当降低注册资本等门槛条件,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农村地区的支付和结算业务。可考虑参照英国邮局代理银行金融业务的经验,允许广布农村的邮局分支机构或大型超市从事基本的小额取款和结算业务,以弥补邮政储蓄机构的不足,便利农户日常现金管理。
五、结语与展望
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只是金融包容的一个层面,本文对农村金融包容指数的构建描绘了我国农村金融包容空间差异的全貌,各种影响要素的复杂相关与复合因果提醒相关决策者,不仅需要关注供给层面,引致包容的需求及社会层面要素同样至关重要。由于农村金融数据的缺乏(2006年银监会才开始提供县以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银行机构数目指标),无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及历史纵向比较,而衡量金融包容的一些重要指标如信用卡拥有量、非现金支付等数据均不可得,加大了量化研究的困难,实证的可信度、准确性亦会受到影响。随着我国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农村金融包容的研究将日趋完善,可鼓励跨学科合作,开发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多维度农村金融包容的空间差异绘制在地图上,且定期更新数据,反映包容的动态变化,为政府及企业提供客观参照。此外,可考虑金融包容的国际比较,结合不同国家或区域的文化、制度及社会结构等,进行模型构建与量化分析,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以及城乡的和谐共赢及包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