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零售支付市场发展特征分析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零售支付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征。本文以零售支付市场现状为出发点,从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速度、发展红利、发展弹性,以及零售支付市场的业务边界、增值空间和零售支付市场的商业合作模式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当前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零售支付,发展红利,业务边界,商业模式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驱动下,具有互联网和金融双重基因的零售支付市场高速发展,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业务种类不断增多,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以电子支付为载体的零售支付市场在新兴产业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对传统产业和社会其他交易领域也在加速渗透,推动了线下交易向线上迁移的革新式进程。同时,零售支付也在深刻影响着用户支付习惯和消费方式,改善着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使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随心完成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零售支付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了新的发展特征。
一、零售支付市场快速发展
传统上支付结算是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主要是一项固定、标准和批发式的支付服务,满足社会经济交易的需求。但这种批发式的支付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的支付服务需要。同时,传统意义上的支付结算主要在银行物理网点进行,消费者需要凭借他人才能完成支付需求,其交易成本、等待成本都比较高,难以将其融入到消费者各类生活场景中,抑制了消费者进行支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对支付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随着现代新兴技术的发展,在批发式支付服务之外,零售支付市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景象。目前,获得人民银行支付服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已达223家,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以特有的支付服务满足着社会交易需求,改善着人们的支付习惯。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从市场出发,从消费者多元化的支付服务需求出发,在支付工具、支付产品、支付流程、支付渠道、支付场景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式发展,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电视支付、指纹支付、声波支付等与传统的“三票一卡”等支付工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现代零售支付市场。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丰富了支付内容,提升了支付价值,改善了支付效率,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内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红利持续释放
在零售支付市场的前期发展中,其发展红利主要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催生了众多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渠道,诱发了人们的支付需求。在当前新的发展阶段下,零售支付市场进入了发展红利的高度释放期,各种利好因素为零售支付的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大的动力,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红利。目前,零售支付市场已经形成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控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监管部门制定了多项政策、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规范和监督,并鼓励市场创新发展。行业自律组织也制定了多项自律规则对市场进行自律管理,并引导市场创新导向。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监管框架的完善及各项政策的出台使零售支付市场发展趋势更加明朗,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有序,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同时,在零售支付市场的热点和重点领域,长期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技术标准问题也得以解决,13.56MHz的标准得以确立,技术标准的落地也是零售支付市场发展的一大利好,有利于新的商业合作模式的开发与形成。
(二)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我国主要实施的是投资和出口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一直较低。近年来,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国家高度重视内需战略,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是国家推动内需战略的重要举措。经验表明,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与人们的消费者需求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必将为零售支付市场提供持续的发展红利。
(三)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战略是提升民众生活水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战略意味着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在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对电脑、智能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对互联网的运用及电子商务的需求也会大幅增长,在这些有利因素的推动下,零售支付的普及程度、渗透率和交易规模也会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推进而增长,形成新的发展红利。
(四)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持续扩张。近年来,电子商务已经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行业尤其是零售行业已经将电子商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线下交易加速向线上交易迁移。2012年,国内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为8.1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2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6%。据国家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将突破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9%。网络支付发展的初衷就是解决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问题而出现的,因此,网络支付与电子商务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会随着其规模的扩张而壮大。基于此种关系,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必然为零售支付市场提供坚实的动力。
三、零售支付市场发展的弹性不断增强
零售支付市场主要以互联网支付业务为主,互联网支付的发展路径主要是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为电商平台提供支付服务,如支付宝公司依托于淘宝网站。以此为基础,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也就高度依赖于电子商务购物网站,电商平台的发展也就成为零售支付市场的起动机和引擎器。零售支付市场的这种高度依存电商平台的方式弱化了其发展的弹性和主动性,在电商平台的交易规模增长速度下降时,零售支付市场也就失去了快速增长的空间。然而目前,这种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零售支付市场发展的弹性和主动性正在增强,主要体现在,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零售支付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电商平台提供支付服务以外,还在主动的开辟多种途径,为更广泛的行业和领域提供支付服务,如对航空、旅游等传统行业的深耕,水电煤气费等便民缴费服务,基金销售业务,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资金归集管理等服务,更广泛的业务种类使零售支付在更多的场景得到了应用,更好地捕捉消费者的需求。零售支付也因此不再是被动地适应电商平台的发展,而是开始利用支付的灵活性、便捷性,主动对那些没有实现电子交易的行业或领域进行重塑,促进更多的行业和传统的线下交易推向了线上。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业务来源,市场发展弹性大幅增强。
四、零售支付业务边界不断拓展,增值空间持续扩大
一直以来,支付的价值较为单一,主要是为社会经济交易活动提供媒介、载体和通道。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零售支付业务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通道,而是利用其特有的粘性特质不断向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层面、环节渗透,与社会其他领域深度融合,不断衍生新的价值。从目前情况下,以下几个方面将是零售支付与其他领域融合而进行增值的主要渠道。
(一)利用大数据提供增值服务。通过网络支付、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零售支付业务的发展,零售支付服务提供商可以沉淀海量的数据,通过云计算等现代新兴技术可以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由此可以得出各类消费者的购买能力、需求偏好、交易特征、价格敏感度等多维画面,促使用户行为价值化,还可以得出商家的产品供应能力、库存水平、信用状况等多重有用的价值信息。在掌握消费者和商家多种特征的情况下,零售支付服务提供商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组合,向金融机构、咨询机构及商家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和增值服务,从中获取收益。
(二)深度融合社交网络,向微支付领域渗透。目前,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模式。但从现在看,这些社交网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是满足人们之间简单的信息交流。随着社交网络发展的成熟,将为人们提供更多、更深层次的服务,微支付服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零售支付服务提供商将根据微博、微信等碎片化特征,将支付流程化整为零,深度融合到社交网络之中,增强与消费者的感知互动性,满足人与人之间自主、灵活的微支付需求,阿里巴巴投资新浪微博就是这一趋势的端倪。这种微支付将具有很强的去中心化特征,在消除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不再依附于金融中介就可以完成支付的供给与需求。
(三)依托长尾理论,挖掘长尾价值。通常而言,企业主要关注的是人们主流消费需求,如果用正态曲线来表示的话,就是正态曲线的头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主流消费需求容易获得,企业不需花费太大精力就可以攫取;另一方面是受技术因素的限制,企业即使认识到长尾价值,也难以获取,因为长尾价值主要是个性化、定制化、碎片化、零散化的价值,企业如果获取这部分价值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很可能入不敷出。但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使支付服务提供商可以较为轻易和低成本地覆盖长尾价值,离散化的终端如电脑、手机、电话、电视等,多元化的支付渠道如线上支付、线下支付等,以及互动性的消费感知和多样化的支付情景,都可以多维度地抓取消费者的支付需要,在满足主流消费需求的同时,还可以较为容易地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的消费需求,把细分的需求和零散的需求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实现长尾价值,这个价值甚至可能超过正态曲线的头部,是一个巨大的价值空间。
五、零售支付市场的商业合作模式日渐成熟
零售支付市场不同于其他市场,从横向看,支付主体众多,包括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通信运营商、专业清算组织(银联)、特许支付服务组织等,多元化的支付服务组织意味着利益诉求的多样化,难以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到平衡点,容易形成过度竞争、各自为战的格局。从纵向看,支付产业链条相对较长,包括支付服务提供商、技术平台提供商(如TSM平台)、终端设备制造商、芯片供应商等,处在产业链条上的各类主体都争抢成为产业链的核心,以期在产业链塑造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专业化的分工模式难以成型。从过去的发展情况看,无论是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看,商业合作模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然而在近期,支付市场在商业合作模式上则出现了较为清晰的路径,在横向上,不同支付主体之间的合作较以往相比不断增多且更加理性,在银行与支付机构之间,银行与通信运营商之间,通信运营商与支付机构之间,通信运营商与银联之间,形成了若干个小的支付圈。从纵向看,产业链条上的各类支付主体都在加速明晰自己的位置,利用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共同构造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链体系。可以预见,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和磨合,经过横向和纵向的交叉发展,各个小的支付圈会都逐渐融入到大的支付生态体系之中,形成要素高效配置、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商业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凡,刘天威.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在零售支付领域电子支付利益链价值探讨[J].财经界,2012,(8):40-41。
[2]王培.论商业银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批量转账风险解析[J].商情,2013,(22):25。
[3]王玉雄,刘淑娥.国外零售支付清算机构的发展趋势与启示[J].金融电子化,2009,(6):86-87。
[4]杨茵.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在零售支付领域的竞争与合作[J].南方金融,2011,(12):93-95。
[5]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美国零售支付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J].华南金融电脑,2007,(2):51-54。
(作者单位: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
Tags:当前零售支付市场发展特征分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