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的关系最为密切,也受到市场最多的关注。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类似,我国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了渐进模式,总体上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路径循序推进。经过十多年的有序推进,目前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基本实现了“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存款利率实施上限管理”的格局。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 存贷款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利率反映存贷款的价格,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因此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1.对业务收入和结构的影响
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将会对银行的存贷利差产生直接影响。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贷存比指标的考核压力,商业银行对存款的争夺日益激烈。2012年6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以后,很多银行采取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做法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银行在贷款上的议价能力不断下降。
然而,存贷款利差收窄并不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从国际经验看,多数国家的存贷款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后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在于,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存贷款定价能力也不断提升,最终使得存贷款利差水平出现上升。1987年以后,美国存贷款利差水平逐渐回升,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结束5年后总体上回升到利率市场化之前的水平。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收入结构中对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普遍较高,大多数银行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超过70%,一些银行甚至达到90%。在这种情况下,存贷款利差的收窄必将对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较大冲击,银行盈利水平在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随着存贷款利差的上升,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盈利的冲击可能会有所减轻甚至出现逆转。
2.对银行承担风险的影响
从市场风险来看,利率市场化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并使得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其结果是导致银行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这种利率风险可能体现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基点风险、收益曲线变动风险、提前还款或取款风险等形式。
除利率风险外,利率市场化可能还会加大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我国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一旦放开,实际利率水平在短期内可能会上升。实际利率水平的上升将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那些愿意承受高利率的借款人通常风险也比较高,在获取贷款后更可能实施高风险行为。无论是哪种情况,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都会大大上升。
另外,利率市场化也可能会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变动会更加频繁,不同银行之间利率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客户对存款和贷款的调整会更频繁,资金在不同银行之间、银行体系内外的流动也会更频繁。存款和贷款稳定性的降低会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3.对银行利率定价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首先会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定价产生影响。利率市场化赋予了银行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如果仍然按照基准利率对存贷款进行定价,银行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存款客户,造成存款的流失;同时,银行也无法通过差别化利率来区分贷款客户的风险,从而损害优质客户的积极性并导致风险的积聚。
如果把存贷款利率看作是银行对外价格的话,那么,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就是银行内部的资金价格。除存贷款利率定价以外,利率市场化还会对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产生影响。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不同期限资金的成本相对固定,其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也相对更容易确定。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不同资金的成本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也会存在很大差异。此时,科学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变得复杂得多。如果无法对内部资金转移进行科学定价,将会导致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利益分配的扭曲,进而损害了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
总体上看,没有利率市场化,银行依赖传统的业务模式便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但银行也就失去了发展转型的基本动力。此外,利率市场化在优化资产结构、推动银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