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军:中国银行业被误解了吗
最近,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在财新网撰文《中国银行业应该澄清的几大误解》(下称"杨文")。由于其曾经担任中国最大银行行长的身份、公众对银行高利润的口诛笔伐,加上互联网金融与大银行之间暗战不断,该文引起广泛关注。替银行辩护,不是件容易的工作。所以为了避免挨骂,杨特别声明,"笔者不是简单地为银行作什么辩解,更不是因为有什么人动了银行的"奶酪"。我始终认为对经济金融问题的剖析要更加理性化,对银行问题的讨论要更加专业化"。
真理越辩越明。杨文在澄清一些误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逻辑上的推理缺陷,可能引发新的误解。鉴于这种讨论对中国金融改革至关重要,笔者特与杨凯生先生商榷如下。
一、中国银行业究竟存在不存在垄断?
杨文认为中国银行业垄断的说法不成立。他提出两个论据:1.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中非国有资本的占比超过了20%,民间资本在全国性的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占比约为41%,在145家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占比约为54%,在农村金融机构(337家农商行,147家农村合作银行,1927家农信社)中民营资本占比超过了90%。因此,中国银行业仍由国有垄断是不符合事实的。2.从银行业集中度指标CR5(即一国前五大银行的总资产占银行业的比例)来看,澳大利亚、荷兰超过了90%,德国、加拿大超过了80%,西班牙、法国、英国、意大利超过了70%,美国、日本也在50%到60%之间。相比之下,中国的CR5 从1998年的63%急剧下降至2013年的44%。
笔者认为,上述两个论据都不足以否定国有银行的垄断。首先,民营资本的持股比例不代表民营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以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只有民生、平安、恒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其他银行都属于国有资本占据控制性地位。其他一些民企有控制力的银行,规模更小。须知,16 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中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例高达 90%以上。其次,银行的集中度也不等同于银行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尽管五大行的资产集中度在下降,但是五大行的特殊地位和规模,决定了它们在获取优质客户、政府关系、营业网点布局方面的优势地位。第三,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型国有银行和国有资本主导的股份制银行,占据了中国最有利的资源(发达地区、优质客户),而大量民营小银行被限于一隅,难以挑战大银行的地位。
从结果上看,中国银行业在多元演进的同时,国有银行依然牢牢占据支配性地位,而民营银行依然是从属性地位的小角色。大银行的支配地位还来自于4个因素:一是客户迁移的交易成本,不是万不得已客户不愿轻易改变开户银行;二是大银行网点众多带来的网络优势;三是大银行对监管部门的"超级游说能力";四是大银行"一致行动"的能力和默契。在前段时间大银行与余额宝的争夺战中,大银行"不约而同"地悍然宣布限制银行账户向余额宝转账的金额。大银行敢这么做,所依托的正是其作为一个群体的支配性地位。
结论:就控制力、支配力而言,国有资本控制之下的银行依然在中国银行业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
二、中国的银行业究竟是不是"暴利"行业?
关于银行业是否暴利的问题,杨文提出几个核心观点:1.大型银行目前的股权结构中,国家控股比例超过了70%。也就是说,这些银行每创造1元钱利润,至少有0.7元是国家的直接收益。2.2013年,中国五大行的平均净利息收益率水平是2.5%,而美国的富国银行是3.39%,花旗是2.88%,美国银行是2.46%。
笔者认为,上述论据同样未能否认银行是否暴利的问题。要判断中国的银行业是否暴利,还要看两个关键方面:第一,净利息收益占银行营业收入的比重。从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看,2013年,中国上市银行平均为23.1%,而巴克莱是59.22%,苏格兰皇家银行是44.42%,德意志银行是53.54%,JP摩根是55.16%,BNP是46.95%,富国银行是48.91%,汇丰集团是45.02%,美国银行是52.48%。这表明,中国的银行业还是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率管制所带来稳定利差就显得特别重要。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也意味着银行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弱化,即银行的利润不是通过为实体经济创造价值,而是对存款人和借款人利益的"侵蚀"。第二,要看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银行越重要,银行高利润对实体经济的伤害越大。中国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银行业资产占GDP的250%,而美国只有80%。2013年16家上市银行盈利占全部上市公司的盈利比重高达54%,连民生银行行长都承认:"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三、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来自何方?
杨文认为,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是合理的、健康的,其论据是:
1.银行业资产总量的迅速增长拉动了利润相应增加。到2013年末,中国银行资产规模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19万亿元,相当于增长了3.7倍。2.从2006年到2013年,银行贷款不良率从7.09%降到1.0%,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信贷成本率(减值计提与贷款总额的比值)从2006年的0.7%下降到2013年的0.54%。3.银行技术手段的改进推动了利润增长。中国几大银行目前电子银行的业务替代率已经将近80%。工商银行从2000年起已连续15年每年对IT系统建设的平均投资都超过了50亿元。4.严格的经营成本控制保证了银行的利润增长。中国的银行业2006年成本收入比平均是45.14%,2013年是30.79%,下降了14.35个百分点。而同期,国际银行业的成本收入比从56.5%上升到66.5%。
诚然,我们不能抹杀中国的银行业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包括上市带来的公司治理与管理效率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但须注意:1.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与利率管制的结合,才是银行利润稳步增长的主要秘密;2.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银行利润打开了空间。在20世纪90年代,银行贷款主要投向国企,而国企存在普遍亏损,导致银行坏帐率极高而陷入"技术性破产"。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才有了银行如今盆满钵丰的局面。3.国际银行业成本收入比在2006年-2013年期间显著上升,主要是因为国际银行业受到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相对而言,中国的银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小。中国银行业成本收入比的下降,除了成本控制之外,更主要来自于规模(这是分母)的迅速扩大。特别是2009-2010年的"四万亿"期间,银行信贷出现爆炸性增长。因此,成本收入比下降的背后,是不良率攀升的风险。目前地方债、房地产、实体经济普遍陷入资金链困境,银行资产质量存在很大风险。中国整体负债水平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2007年的140%飙升至2013年的213%。未来"去杠杆化"不可避免,银行成本收入比反弹在所难免。
四、银行服务于小微企业了吗?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杨文称:1.工、农、中、建、交五家银行给小微企业的贷款约占全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的31.6%;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给小微企业的贷款约占20%。2.大型银行新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利率平均为6.39%,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6.86%,城商行约为7.7%。可以看出小银行贷款利率比中型银行要高84个BP,比大银行要高131个BP。另外,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约为10%,小贷公司约为20%左右。显然,他的意思是:大银行不仅服务了小微企业,而且比小银行的贷款更便宜。
其实,评判银行是否服务于小微企业,不应看"大银行的小微贷款占全部小微贷款的比例"(这没太大意义),而应看"小微贷款占大银行贷款的比例"、"贷款占小微企业资金来源的比例"。小银行的贷款利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其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以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为例, 2012年泰隆银行10万贷款客户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高达99.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高达86.5%(工商银行为20%)。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已经形成了利率双轨制:银行的低利率、影子银行的高利率。对小微企业而言,它们主要的问题不是银行贷款贵,而是很难得到银行贷款,从而被迫去影子银行融资。影子银行从2008年之前的微不足道,迅速发展到如今占GDP的50%。以信托业为例,其资产规模从2009年的2万亿元激增至2013年的10.9万亿元。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在5%-8%左右,而温州指数却高达18%左右,差距在一倍以上。影子银行的兴起,是银行体系低效的直接表现。大量小微企业被迫走向影子银行融资,这是实体经济当前的一大困难,也是很大的金融风险所在。
结论:1.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的银行业已经逐渐多元化,但国有资本依然对银行业存在绝对的控制力,作为一个群体的国有银行依然存在明显的垄断力量;2.尽管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与银行治理结构改善和技术进步有一定关系,但从整体上看,中国银行业的畸形高利润主要还是来自于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利率管制;3.在垄断和利率管制的双重作用下,中国银行业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导致影子银行兴起和利率双轨制,加剧了实体经济困难。
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调研时指出:"现在看来,融资难、融资成本增加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沉重局面,作为"中国金融业核心支柱"的银行没有必要"得了便宜还卖乖",而应知耻而后勇,深入反思,并以积极的心态拥抱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银行业对民资开放和金融创新。
Tags:刘胜军,中国银行业被误解了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