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四大约束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必须考虑到各类约束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中国的经济结构导致人民币缺乏足够直接有效的境外输出渠道和方式。一国货币的输出主要是通过贸易逆差和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贸易逆差是对外输出本币的主要途径,而这依赖于强大的内部需求。日本过去30多年一直持续进行的日元国际化之所以成效不显著,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是贸易顺差国,无法通过贸易赤字的形式对外输出货币,而只能通过金融资本渠道进行货币输出。而相比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是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否则无法向世界其他国家供应储备货币。美国要向世界其他国家供应美元,必然会存在国际收支赤字。这是一个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最重要的输出渠道。对于中国而言,尽管我们已经提出要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变,但多因素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还将是常态。这就决定了除了在贸易计价货币,国际金融交易中计值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率不可能很快占据较大份额,在客观上形成了对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制约。因此,短期内中国应该先与对中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采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应该形成以人民币为核心的“汇率稳定圈”,再向全球拓展更为适宜。
成为国际货币最重要的是将改变目前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对央行政策独立性形成挑战。随着人民币逐步国际化,在资本账户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变化的汇率传导机制作用增强,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要求央行进行一定的干预(只是冲销程度可能弱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冲销程度,体现于汇率的回归幅度,最终体现于收回的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汇率传导机制的作用。此外,国内、国际因素共同影响人民币的需求,使得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复杂性和难度大为增加。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要保持适度的外汇管制,控制人民币出境规模,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平衡。
货币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不仅在于让其成为贸易结算货币,还要创造条件让货币成为境外机构和居民进行投资交易的货币。债券市场是货币交易和储藏的主要载体,其国际化程度如何,对货币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影响。而只有本国债券市场实现了市场化,才能出现有深度和广度的外汇交易市场。有了这样一个外汇交易市场,投资者才能互相匹配其不同的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并最终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金融市场。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做大资金池,并形成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一方面,要人民币“走出去”服务贸易和投资,需要解决境外人民币资金来源和使用的问题,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保值、使用渠道,建立人民币资金跨境循环路径。另一方面,要以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为依托,尽快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建设规模,进一步丰富本币境外投资、融资、储备各项职能,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满足境外机构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形成境内、外人民币良性循环机制。 来源:经济参考报
Tags:张茉楠,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四大约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