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六个问题
今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和“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已成为香港财经界的热门话题。许多经济学家和知名金融机构均对这一题目进行了分析、研究及预测。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等部门适时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措施,为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据媒体报导,中国证监会正在制订中国内地的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在香港的子公司就境外募集的人民币投资内地证券市场(即业界所说的“小QFII”)的相关规定,预计不久即可出台。香港交易所在年初公布的2010至2012年战略规划中,将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制订核心战略的大背景,并已进入实施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将对香港的金融业带来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为了使大家对这一重要事宜有个通俗、直观的了解,本文就与人民币国际化有关的如下六个问题提供一些个人的看法:
1. 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2. 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如何?
3.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发展路径是什么?
4. 为什么香港最适合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离岸中心?
5.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香港带来什么商机?
6. 香港应就人民币国际化做些什么?
问题一: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体现在中国经济存量保值、经济增量平衡,及增加国际话语权三个方面:
实现中国经济存量之保值
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中国的出口和进口都需要用外币计价。我们的出口持续超出进口,累积起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就是说我们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是用外币(特别是美元)持有,并无奈地大量投资于美元国债之中,国际资本市场的风吹草动将可能导致国家外汇储备数十亿美元的帐面亏损。降低外汇储备的规模有助于减少因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存量的影响。如果人民币在对外经济贸易中能更广泛地作为结算货币,我们的企业须承担的外汇风险就会更低,政府经营外汇储备的压力也会大为缓解。
促进中国经济增量之平衡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有一种论调或许大家还记得,说中国的廉价产品压低了美国的物价,中国大量外汇投资于美国的债券压低了美国的利率,结果导致美国流动性泛滥及房地产泡沫,并引发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在对这种论调感到愤懑之余,我们也都认识到,中国经济的确存在着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出口与内需的不平衡。中国庞大及持续的贸易顺差一方面将这种不平衡带到全球经济体中;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自身经济持续与健康发展,并对中国的汇率、利率政策带来重重压力。人民币国际化本身虽不能直接减少这样结构上的不平衡,但它在有效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缓解汇率压力与加大中国与其主要区域及资源伙伴国之间经济与贸易平衡协同发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话语权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中国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还远不能与之相称,这很大程度上与人民币缺乏国际地位有关。如果人民币能够得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及其主要资源伙伴国接受,成为结算货币和投资货币,对于睦邻友好、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都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人民币被中国贸易伙伴逐步接受为结算货币,将加大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更为中国政府的汇率政策增加主动性与灵活度。而人民币在向国际储备货币迈进的每一步都是中国在全球地缘政治话语权提升的具体体现。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既非可做可不做,更非贪大求洋。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不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国家战略与地缘政治考虑,均有必要迈出的战略步伐。
问题二: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可行吗?
人民币国际化的三部曲是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及储备货币。从去年进行试点到今年7月末,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达到916.42亿元。这说明在中国的资本项目仍未开放的情况下,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是完全可行的。人民币在贸易项下的流出与流入虽然已基本开放,但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量还不够大。如何激励贸易商选择以人民币结算,是现阶段的重点所在。
鉴于这样一个有限的中期目标,人民币国际化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就应该是可行的、有操作性的: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先通过一个可靠的、可行的离岸市场试行,在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之间设立既互通又可以监管的人民币流动渠道,从而有效降低境外人民币业务对内地金融市场的影响与冲击。
第二,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总规模必须可以控制,好比通过一个阀门系统调节水量。门不会贸然打开,一定是循序渐进,走稳一步,再迈出下一步。境外人民币的投资产品不会马上全面铺开,将有一个试点和先后推出的过程。先在小范围试行,然后再进行扩容。
第三,目前国内人民币总规模达到60多万亿,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人民币流出去的量仅占总规模很小的比例,即便未来几年迅速发展,对境内市场影响也会相当有限。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币国际化(包括人民币离岸市场)有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那些希望立竿见影赚快钱的想法也不切实际。但人民币国际化在一个有限、渐进与可控的模式发展应是不争之现实。
问题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发展路径是什么?
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路径是:一,在中期内(5-10年)逐步成为广为接受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二,在中长期(10年后)逐步开放资本项下管制后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投资货币;三,在长期内(20年后)逐步成为储备货币。而我们今天讨论的人民币国际化还基本着眼于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这一中期目标上。实现这一目标,人民币离岸市场须经历三个主要阶段:一,形成阶段;二,发展阶段;及三,成熟阶段。〔见附图〕
为了能将这三个阶段的特点说得更清晰,请允许我用一个比喻。如果我们视人民币流量为“水”,视人民币产品为“鱼”,以下逻辑就很清晰:“鱼”没有“水”不会生,“水”不流“鱼”不会活,“水”中无足够“养分”“鱼”长不大。“养分”在这里指一个产品须付投资人的收益,譬如债券的利息,或股票的分红或收益。而近期内“水”中的养分只能来自境内市场,因为境外目前还没有人民币投资市场。因此,“水”不仅在境外能流,也须有流回境内的机制,以获取在境内产生的收益,以养在境外的“水中之鱼”。如果用这一比喻来形容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各个不同阶段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今天已基本开放了人民币在贸易项下的管制,也就是说,只要是贸易结算,人民币可大规模流出去支付进口,也可大幅流入接受出口支付。目前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已与人民银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但是,由于境外没有足够大、足够多的“鱼”,向中国出口的贸易伙伴没有积极性获取大量人民币。没有大量的人民币从贸易项下流出,境外也就无大量的人民币可从贸易项下流入。这样,贸易项下完全开放的两大流出与流入主渠就处于干涸或细水状态。如何让这两条主渠流起来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在资本项下未开放前的中期目标。
1.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阶段
2004年2月,香港银行开始试办个人人民币业务,包括存款、汇款、兑换及信用卡业务。个人每人每天不超过等值2万元人民币的兑换。集腋成裘,到今年7月底香港人民币存量达到1,037亿元。这一阶段的“水”基本是死水,境外流动受限诸多,“水”中的“鱼”也很小,基本是存款产品,“水”中的养分也很有限,收益基本靠升值预期加上微薄的利息。
今年7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主导下签署的《清算协议》是香港境外人民币市场的一大突破。“水”首先在境外活了,有条件接受更大、更多的“鱼”。同时,政策制订者也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境外人民币市场这一池中的养分只能来源于境内,因而迅速启动了人民币的回流机制,使境外的水能够接通境内的收益,进而可使境外能发展规模更大的、更多的产品。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将境外人民币存量投资于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盼望已久即将出台的小QFII都会迅速带动较存款产品更高收益的保险产品和基金产品的发展。而有了更高收益来源的银行也能以更大规模和更优惠价格吸引更多的人民币储蓄产品,进而提高人民币兑换出境与贸易伙伴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
总体来看,目前香港市场已有一千多亿人民币的存量,主要由个人持有,初始驱动力是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投资产品则是存款、国债、保险和基金等为数不多的定息产品。随着香港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渠道逐渐打通,收益开始成为持有人民币的主要驱动力。至此,可以说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尽管这个市场发展很快,但由于基数太小,即便几年内翻两番,与2009年中国2.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比,它对撬动贸易项下进出口大水渠的流动作用还是有限。因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下一阶段的挑战就是如何更主动地加大人民币流出与流入量,更快带动贸易项下两大主干渠的水流。
2.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成长阶段
与上一阶段不同,人民币离岸市场成长阶段的主要功能与目标是发展足够多、足够规模、享有更高收益,并且交投更活跃的产品来激活、启动及加大贸易项下两大主渠的水流,吸引更大范围的贸易结算伙伴开始使用人民币,使人民币离岸市场早日进入成熟阶段。
发展更大规模的人民币产品是为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人民币投资,进而吸引具规模的贸易伙伴以更大的规模使用人民币。发展更具交易活力的人民币产品是增加境外人民币流动性杠杆。境外市场人民币存量本来就有限,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要有活跃的二级交易市场才能有足够的拉动力增加人民币的流动性。一元钱的存量若能带来七、八元的交易量,相当于七、八元的人民币流出量,其杠杆效果就显而易见了。而人民币产品能否有更高交易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产品收益的高低,收益越高的产品越有可能推动更高的二级市场交易。
而要想发展足够规模、足够多、足够交投活跃的产品,还须研究两个重要课题:一是必须有足够的初始人民币流动性,保障发行与交易成功;二是必须有更畅通的人民币回流境内渠道,以创造产品的收益源泉鼓励产品发行。
(一)初始流动性保障
此阶段推出的人民币债券、股票、期货等产品的初始发行与二级市场交易须有充沛的人民币流动性相匹配。否则,产品发行机构会担心没有足够的人民币存量购买或交易而止步。因此,推出这一类产品上市时,在充分利用已出境的人民币存量同时,可考虑临时向离岸市场注入人民币,以弥补可能的人民币存量暂时的不足。
在市场被激活之前,来自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数额不会很大,难以成为资金的主要源泉。那么,离岸市场的人民币除已经兑换出境人民币存量外,将来自何方?这里仅列出几种可能性:
1) 允许境外企业通过中国与其它国家、地区的货币互换协议的安排获得人民币,投资于香港的产品;
2) 允许内地商业银行配合贸易需要开展离岸人民币贷款业务;
3) 允许获批准的内地企业以人民币对外投资;
4) 允许内地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以个案方式申请将人民币调往香港,专门用于申购某个投资产品(如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
5) 允许QDII以人民币参与境外发行与交易。
除了以上几种结构性向离岸市场输出人民币外,还可以考虑设立临时性、试点型有定额管控的人民币“流动性支持池”(或称之为“资金池”),为某个或某系列人民币产品提供支持,以保证其发行与交易时不会因离岸人民币存量不足而受影响。
在具体操作上,没有人民币的境外投资者可用外币向“资金池”兑换人民币来参与这些产品的投资与交易,而已有人民币的投资者可直接进入发行和交易环节。这样的“资金池”可由人民币离岸参与行参与设立,人民币可由其通过境内银行间拆借市场或其它途径获取。该“资金池”设有上限,以避免其成为境内人民币无序流出之渠道。同时,为保证这一“资金池”不会干涸,以外币参与“资金池”的投资者在卖出产品后只能以外币形式撤出“资金池”,以使池内人民币恢复原来水平。
以上所述的流动性保障仅是市场发展最初期的临时、短期措施,目的是消除发行者起步的顾虑。一旦流动性开始自然聚集,这些初期的人为注水措施就会被市场力量取代。
(二)回流保障人民币离岸业务大规模发展的第二个课题指的是必须有足够的回流。即政策上要允许“大鱼产品”(公司债券,股票,期货及利率衍生品等)能将发行所得的人民币资金以FDI或其它方式顺利返回境内。这是因为这些产品需要从境内业务中获取收益,而在今天,人民币能带来的收益也只能来自国内。不这样做,大交易更活跃的产品就无法开发。
需指出的是,这样的回流是有限的(限定发行融资额),又是人民币,不会进一步加大外汇规模与汇率压力。如果我们允许国内公司在海外上市时发行人民币股票,从国外汇入的资金就不再是外币。相应地,人民币的FDI(境外人民币对内直接投资)管理应与外汇FDI管理有所不同。
以上所述的流出与回流虽需要在资本项下予以考虑,但须强调的是,其目的不是寻求资本项下的开放,而是作为一种手段激活与促进贸易项下进出口两大主渠的人民币流通。而这些政策安排一定是在资本项目不开放的条件下,防范对内地市场造成影响为前提的。手段与方法可以考虑以试点形式逐步推出,流出与回流均可采取总额限制等各项措施,保证流动的可预见性与可控性。
总而言之,人民币投资产品的丰富、活跃,将会激励越来越多的贸易机构选择以人民币结算,并将人民币投资于相关的产品。在资金推动下,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将越过发展的临界点,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3.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成熟阶段
一旦离岸人民币市场具有足够的规模和流动性,产品也逐步多样化,大量进出口企业就有可能开始选择以人民币结算,至此时,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就进入了成熟阶段。前文所述的人民币贸易项下流出与流入的两个主渠道就会有大量人民币进出。其中的水量与水压均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与前两个阶段的人为放水、注水与回流设计不同,此时的水是贸易项下自然流入与流出的大水。与此同时,也会有大量人民币会长期自然存在于境外流通之中,进而更加促进境外人民币与产品增长的良性循环。
此时市场的规模会远远超过前两个阶段,驱动力主要来自人民币的贸易结算。这些资金可能来自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人民币结算,以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央行与人民银行达成的人民币互换协议的安排。而人民币的交易市场的功能开始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激活器与推动器向服务器转变。
综上所述,2010年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民币以细水长流出境,以个人小额纳入;产品以储蓄定息为主,基本是市场驱动;收益动力以人民币升值预期为主,开始向固定收益转变。与此同时,市场建设全面展开,从境外自由流通起步,开始进入整个市场人民币化的初期准备。
从2011年开始,我们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就发展路径逐步达成共识,开始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进入成长阶段的快车道。而快车道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一,人民币境外产品的规模化、多样化与收益曲线的上升;二,人民币流出与回流的政策措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幅增强;三,人民币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大幅增加。
问题四:为什么香港最适合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离岸中心?
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有助于隔离国际金融波动对于国内市场的冲击;同时可以利用离岸市场的优势,弥补国内金融市场在法律和市场设施方面的发展中的时间差。香港的金融市场具备“一国”、“两制”和“高度国际化”这三个条件,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最佳选择。
第一,“一国”指香港为中国主权管制,为中央政府所信赖。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但同时对中国金融安全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必须在一风险较易控制的政治地理区域先行先试。
过去20多年香港与内地在金融领域高度合作,建立了一整套的互信、互助、互惠的联动监管协调体系。在共同推进中国公司海外融资上市和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香港显示出了在市场监管、融资能力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实力。
第二,“两制”指香港在政治、经济、法律体系上是独立的、离岸的。离岸中心与在岸中心要分离开来,才可以确保离岸业务不会冲击在岸业务。尽管从国际经验看,将离岸和在岸中心设在同一个城市是有先例的,但若能在政治、经济与地理上隔离这两个市场才能真正有效进行风险控制。这方面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不仅在地域上,更在监管架构上可以实现与在岸中心的有效隔离。
第三,“高度国际化”指香港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具有高效廉洁的政府、最市场化的经济制度、稳健独立的法制体系和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与此同时,香港又积累了大量有丰富经验的国际金融人才。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争取国际用家接纳和使用人民币。若国际用家熟悉该市场,对该市场有信心,有助于离岸业务的迅速展开。
香港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最佳选择,但未必是唯一的选择。不少人觉得人民币离岸中心非香港莫属。这种自信固然可嘉,但切勿因此而固步自封。香港必须拿出实际行动完善自身,才能够搭上人民币国际化这趟列车。
问题五: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香港带来什么商机?
前面我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时候提到过三个发展阶段。以下解释一下各阶段将会为香港带来哪些商机。
市场形成阶段的商机
香港正处于这个阶段。在此阶段,内地和香港初步建立了人民币出境、在香港流通和人民币有限制回流境内的资金流动和循环系统。这一阶段主要的特征是香港经济金融部分存量资产人民币化,譬如存款人民币兑换、人民币保险产品、基金产品。在更高收益产品推出之前,此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对香港的经济增量影响才开始。它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促进了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开创和推出新的人民币产品和服务(包括企业和个人的人民币存户服务、国债和企业债的发行和交易、人民币为单位的保险及基金投资产品等)。这些新产品可以帮助在香港建立人民币业务的基础,帮助香港巩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这个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可带来的商机比较有限,直接利益还不太明显。
扩容和增量是市场成长阶段的目标成果
进入成长阶段,香港的人民币存量增加到相当程度,香港的金融市场就可以进入更高收益、更大规模、品种更全、二级市场交易更加活跃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就是提速、扩容、增量,早日使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临界点,以推动大规模的人民币贸易结算。
在这一阶段中,两类金融产品的发展值得关注。一是贸易融资服务,二是资本市场产品。由于境外人民币可投资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银行马上可推出更大规模的贸易融资服务业务以吸引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为贸易结算手段。这会对香港银行业带来新的活力,也可为香港整个体系带来更大的、来自贸易项下的人民币存量增长。
在资本市场方面,更多、更大、更广泛品种的人民币产品如企业债券,股票甚至人民币期货等衍生产品也会陆续上市。这类产品带来的收益更大,交易更活跃,资金与交易的乘数更大,会刺激更大规模的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进而带动离岸人民币存量增长。
在这一阶段,香港的证券、资本市场将得到巨大发展。这些产品将更有效地吸引境外机构和个人接受和使用人民币,并将人民币投资于香港的市场,从而增加人民币在香港的流通量。扩容和增量都会为香港的金融市场带来新的商机。香港众多的证券机构和交易所都可以从中直接受惠,香港的整体经济亦肯定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兴旺而获益。
市场成熟阶段 — 人民币国际化将为香港带来变革性的发展
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为了方便中国贸易伙伴更容易取得人民币作贸易结算,截至今年七月底,人民银行已先后与八个经济体签订了总值达8,0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但去年中国贸易中只有约1% 的贸易额是以人民币结算。当香港这个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起来,今天不愿意接受人民币作贸易结算货币的机构就可能会改变态度。我们的目标是要增强这些贸易伙伴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更多使用人民币作贸易结算。
假设不远的未来,有相当于10%的进出口贸易额以人民币结算,加上其它渠道来港的人民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规模可望超过2万亿元。高盛不久前的一份报告推算,五年后香港的人民币存量将可达到5,210亿美元(即3.5万亿人民币),占目前香港银行体系存款量的31.6%。
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以万亿元计的商机。
问题六:香港应就人民币国际化做些什么?
在香港交易所2010至2012年战略规划中,我们认为,“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大中华区核心市场为我们提供的机遇,将不局限于我们所处的区域,而是一个拓展业务至覆盖全球的机遇”。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这样一个源自大中华,可以拓展业务到全球各地的机遇。把握住这个机遇,就能在服务国家的同时,为香港再创辉煌。
在这里,我想重申一句我年初讲过的话,香港要以当初迎接中国改革开放的激情和敏捷,迎接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历史机遇。
那么,香港应做些什么?我认为,现阶段要解决好“信心”和“决心”两个问题。
我们要对香港的核心竞争力有信心,包括法制健全、自由经济、便利营商等等。我们要相信,外有国家大靠山,内有核心优势,我们是有强大竞争力的。在经济顺风顺水时,大家的信心似乎没问题,关键是在遇到竞争或挫折时,大家依然能维持信心。
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就不仅不会对上海的发展患得患失,还会发掘出创造双赢的商机;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担心内地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分薄香港的利益。中国的发展与开放永远是香港最大的福音。这一点在金融领域尤其如此。
我们还要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信心。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且很不平衡的国家,好似一列边高速行驶边升级改造的火车,操控难度之高、问题之复杂超出一般人想象。人民币国际化是在资本项目仍受管制之下推行的,无先例可援,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要清楚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清楚恰恰是由于中国存在内在的不平衡,才决定了人民币必须要走国际化之路。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问,你谈的都是五年、十年后的事,我是商人,在商言商,人民币国际化对我们近期内生意没有具体价值。我不同意这一观点。如果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国家长远发展战略中占据特殊位置,香港今天或近期的繁荣与发展就一定会受到国家上下及各方各面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反过来也可以说,人若远虑,必少近忧。
我们不仅要有信心去迎接机遇和挑战,还要下定决心去认认真真做事情,做好相应的准备。须知机会只留给有准备之人。
香港交易所最近向交易所参与者发出通告,要求他们提升各自的后勤系统,以确保所有交易所和结算所参与者未来都能处理人民币产品的交易、交收和结算。我们也预期未来人民币产品的交易有些会选择场外市场(OTC),为此,香港交易所正研究额外增设结算所,专门处理OTC人民币产品的交易。这一方面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同时也可以减少产品的交收风险,更重要的是为香港未来在人民币境外交易与流通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每一个金融业界人士都有必要问一句:我准备好了吗?
投资金融信息科技设施,提升市场基建好比修路,必须提前规划实施,不能等车到门前才修路。这些投资会增加短期的营运成本,但十分必要。我们的准备工作越充分,越有理由说服中央为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也就越早带来实际的利益。
除了下决心提升硬件外,我们还要有决心升级软件,即顺应新的形势,调整和改变某些现有的习惯和规则。
面对资本市场变化的大势,我们要适时改变一些长期以来的做法和习惯,以便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过去中国长期处于资金匮乏状态,境内企业为了获得海外上市融资的平台,十分艰难地进行各项改革,以满足境外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要求。那时,我们香港市场不须做太大自我改进,因为境内企业为了“符合国际惯例”或与“国际接轨”,必须努力适应我们的做事习惯。
今天,为了让人民币和境内投资者更早一天抵达香港,我们也须开始对我们一些不完全适合当今发展大趋势的市场结构或运作习惯进行必要的改进与改革。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市场更贴近我们最大、最主要的客户。它增强了我们的竞争力,而我们的核心价值不会受到丝毫的损害。
结束语
人民币国际化是项极为庞大的系统工程。人民币国际化从酝酿到实现将跨越两代人,对内关乎国计民生和各行各业,对外将带来国际金融格局的调整,涉及面之广,情况之复杂,远非上述六个问题所能涵盖。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试验场。香港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优势,可以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发挥独特的、难以替代的作用。这是国家之幸,也是香港之福。
人民币国际化早一天开花结果,就早一天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走得稳,在方向明确道路清楚时,还要尽量走得快。这样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来源:《新世纪》
Tags:李小加,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六个问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