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振涛等:信息技术助力中国金融改革发展(8月25日)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此次央行公示的《规划》不仅回顾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而且对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出了详细梳理,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十三五”期间金融业信息技术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旨在阐明“十三五”时期金融业信息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形成行业共识,提升金融业服务能力,促进金融创新和普惠发展。
《规划》出台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在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监管科技水平、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及金融信息技术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与应用,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亟需金融业信息技术架构进行全面的转型和升级。“十三五”规划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规划》确立了下一步金融业信息技术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强调了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围绕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努力优化金融业信息技术治理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保障我国金融安全。“十三五”期间,金融业要全面支持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普惠发展,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实现金融业信息技术工作的五大发展目标: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信息技术持续驱动金融创新、金融业标准化战略全面深化实施、金融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以及金融信息技术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这些不仅是对金融机构提出的要求,也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的出台,更加展现出国家对金融信息技术等科技领域的关注与重视,对中国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业态的建设与创新做出了关键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强化金融创新对信息科技的安全性要求
《规划》强调了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性,突出了信息技术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以大数据征信、支付清算体系、票据结算、数字货币及法定数字货币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为代表的金融基础设施对于金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中国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实现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那么我国金融行业将处于世界领先之列。大数据征信将海量数据纳入征信体系,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有利于事前监控,降低信用风险。所以,大数据征信对于传统征信体系的影响是变革性的,这就要求我国尽快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形成大数据征信平台,紧随金融行业的发展脚步,保障政府、金融机构和金融投资者的共同利益。
从今年7月份开始,第三方支付将步入全新的阶段,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简称网联)于6月30日完成了市场主要大中型支付机构和银行的接入、新版业务规则发布以及压力测试等准备工作。网联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切断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的直联,回归支付与清算相独立的合规合理模式,助力监管机构有效监控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流向,防范金融风险。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应现代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日益成为中国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规划》要求建立“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各个行业协会及重要金融机构可以优先发展相关的金融统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近期公布了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与风险预警平台,这是互联网金融统计与监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尝试,有利于加强理财、信托、基金、保险市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对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常态化监测和有效监管。同时,要推动各类金融产品登记系统建设的标准统一,推进数据集中与部门间的互联共享。
《规划》强调了金融安全特别是金融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要求贯彻实施和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法》。金融安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保留传统的事中监管,更需要事前检测和事后处置,形成一套完整的金融安全防控链条。针对事前检测,《规划》指出应建立金融业网络攻击行为监测预警平台,强化运行监控与预警,加强安全事件的智能关联分析和主动感知,提高金融机构对信息系统运行风险的全面掌控和联动处置能力。应建立云计算和数据保护的标准体系,健全协调机制,对庞大的金融信息库部署审计与风险控制系统,通过账号管理、身份认证、实时阻断、同步监控和审计回放等功能,增强金融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安全性。对于事后处置,《规划》指出应建立健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完善业务连续性决策,协调工作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国家与金融机构共同配合的多层防护网,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主要包括协调重大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事件,指导和协调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建立重大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减轻金融行业自身的风险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风险传染。
《规划》提出了网络安全管理的顶层设计方案,建立金融业网络安全协调会商制度,建立由金融业管理部门、国家网络安全支撑单位、金融机构和金融业网络支撑单位共同组成的应急协调体系,推进国家网络安全政策落地。金融业要全面落实《网络安全法》,建立金融业网络安全检测认证体系,逐步实现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的先评估后使用,从源头上有效规避、监控和降低风险,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新兴技术成为《规划》重点关注的领域
《规划》强调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研究与应用,着重提及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7)》指出,金融科技有五个典型表现,即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并且逐渐呈现出跨界化、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和自伺服等四个重要特征。金融科技(Fintech)是目前金融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潮流,随之而来的是对金融风险和监管的挑战。监管科技(Regtech)应运而生,监管科技是能够有效地解决监管和合规性要求的新技术,主要包括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分布式账本、生物识别技术、数字加密以及云计算等,有利于提升金融监管效能,降低金融从业机构的合规成本。《规划》指出,要健全与监管科技发展相匹配的金融监管体系,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穿透式监管是目前较好的选择。在推进新技术应用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提升金融公共服务能力,将普惠金融、智慧金融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提高金融对“三农”以及民生领域的覆盖与支撑,探索出一条互联网金融扶贫的新模式,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规划》强调了金融标准化战略对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优化金融信息技术治理的相关举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市场开放性、联动性的发展趋势,金融标准化已经成为了国际间竞争合作的重要手段和技术纽带。研究制定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标准化的战略、政策和策略,对于数字货币、第三方支付、移动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应加大力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跟踪,推动国内标准“走出去”,提升我国标准的影响力。对于国内金融行业来说,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尤其是金融大数据标准体系、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交叉性金融产品的管理标准体系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推动政府部门、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金融行业标准化制定,综合考虑多方利益,适应市场需要。关于优化金融信息技术治理体系,《规划》指出应发挥行业协会及重要性金融机构或金融控股公司的作用,促进金融信息技术治理体系的针对性更强、互动性越高。此外,应当研究建立金融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和科技公司共同参与的交流合作机制,构建高端金融信息技术智库,优化金融信息技术的资源配置。
构建多层次和跨行业的协调机制
《规划》强调要构建细致的保障措施和配套政策,发挥多层次和跨行业协调机制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为核心,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的《规划》实施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的综合力度,搭建真实有效的多行业沟通交流机制,从顶层设计角度安排具体措施,推动《规划》落地。同时,还应在协调机制与沟通机制之外开展信息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密切追踪信息技术在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应用,尤其是对于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深入研究和动态把握,兼顾现实与长远、理论与实践,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规划》还指出,应加强多行业(金融、信息、法律、数学等)的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优化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结构,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金融业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尹振涛、范云朋;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等;载《中国农村金融》2017年第15期)
Tags:尹振涛等,信息技术助力中国金融改革发展8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