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子:马克思主义银行学说的现实价值(6月28日)
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金融为主导,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曾就银行的功能和效率等问题做过很多论述。在经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随着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我国银行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回顾马克思主义有关银行的论述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银行的功能定位,正确认识银行业发展规律,并为未来银行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银行的主要论述
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银行这种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作用,并从不同角度对银行进行了精辟论述。这里仅从银行功能、银行效率、银行业务范围、银行信用等不同角度做一简要讨论。
对于银行的功能,马克思认为,银行信用是由银行以货币形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这种信用关系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一种具体形式,反映的是货币资本家通过银行与职能资本家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马克思同时指出:“银行家作为中介人对产业资本家和商人发放贷款”,银行家“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人者的集中”,“一部分进行再生产的资本家把货币借给银行家,这个银行家又把货币借给另一部分再生产的资本家??对这种资本的支配权就完全落到作为中介人的银行手里了。”可以看到,马克思将银行的基本功能定义为“中介人”,在资金提供者与资金使用者之间承担着资金中介的作用,即充当资金融通的中介。而且,马克思认为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说明了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于银行的效率问题,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到,在银行效率的度量方面,马克思认为银行的效率是与银行相关的投入产出问题。从实际中看,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随机前沿分析(SFA)等方法分析银行的投入产出效率已经成为学术界测度银行效率的标准做法。相应地,马克思认为效率高的银行是那些具有更高投入产出效率的银行,即能够以更低的投入创造出更高的产出。在如何提高银行效率方面,马克思阐述了加速资本周转和利用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分析资本流通过程,马克思认为加速资本周转能够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利润率,如果银行能够加速资金周转,同一资本在一定时期可得到多次利用,同样能够提高效率和利润。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通过运用科学技术也能提高银行效率:“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 将科学技术运用到银行能够有效降低业务成本,推进金融创新,开发和实施具有多种功能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新产品等,进而提高银行的效率。
关于银行的业务范围,马克思同样有很多论述。从银行的负债业务来看,马克思认为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和积累;二是某些拥有大量货币的剥削者不愿直接经营商品生产和流通而闲置的货币;三是个人的储蓄;四是银行自有资本。一般地说,资本主义信用越发达,自有资本占的比例就越小。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存款的重要性。他提到,“对银行来说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从银行的资金运用来看,马克思指出,“贷款是通过汇票的贴现——使汇票在到期以前转化成货币——来进行的。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贷款,即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直接贷款,以有息证券、国家证券、各种股票作抵押的贷款,特别是以提单、栈单及其他各种证明商品所有权的单据作抵押的贷款来进行的,是通过透支等来进行的”。可以看到,银行贷款的主要形式包括汇票(各种支付凭据的统称)贴现信用、贷款、各种抵押贷款和存款透支等。总体上看,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对银行业务范围的界定还是比较窄的,他把存款和贷款业务作为银行最主要的业务。
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中介功能本质上是一种信用关系。对于信用的作用,马克思给出了辩证分析。从积极方面来看,信用能够加速资本的集中、提高资本积累、促进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节省流通费用、推动利润率的平均化等;从消极的方面来看,信用潜藏着经济危机发生的危险性,容易导致资源配置失灵,且信用的过度发展既会导致实体经济过剩生产引起经济危机,也会引起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影响实体经济正常发展。
二、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困境
虽然过去一段时期我国银行业保持了快速发展,但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是银行的功能和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与早期相比,目前银行业的功能和业务范围已经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基础上有了很大拓展,以近期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等最为典型。上述非信贷业务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使得风险在银行体系内部不断积累。而且,随着近期金融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此类业务的发展也正面临一个瓶颈。
二是银行业经营绩效有所下滑。从根本上说,银行业的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近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实体经济增速的下降以及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我国银行业总体绩效有所下滑,盈利能力和资产增速等指标有所下降。新形势下,银行提升经营效率的要求更加迫切。
三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虽然最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但银行业资产和信贷规模总体上仍然不断扩张。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银行业的资产和信贷规模扩张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实体经济融资困难的格局,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流转的情况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存在“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等问题。换言之,银行信用的扩张并未带来实体经济融资的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有待提升。
三、马克思主义银行学说的现实价值
针对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转型,有必要重温马克思关于银行的经典论述,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本源,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第一,银行业发展在功能定位上要更加重视资金中介这一本源。马克思将银行的基本功能清楚地定义为“中介人”,是资金的中介。虽然目前银行业的实际功能已经大大超过资金中介的范畴,但资金中介作为银行业的基本功能是每一家银行的安身立命之本。一些创新型业务尽管能够给银行带来一时的繁荣,但也可能会导致风险突然爆发并迅速在银行体系内部传染,进而引发危机。次贷危机的爆发凸显了这一点。从我国近年来银行业发展情况来看,一些创新型业务的发展已经在银行体系内部积累了大量风险。而且,随着金融监管的收紧,此类业务的发展也面临越来越大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以存贷款代表的传统资金中介业务的价值和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第二,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率。随着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的收窄,我国银行业通过规模扩张带动盈利增长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是目前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如何提高银行效率方面,马克思强调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马克思曾经指出:“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将先进的金融技术融入到银行业的传统业务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比如,利用大数据改进银行的风控技术、通过精准营销拓展客户和市场等等。通过对科技的运用不断提升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防范信用膨胀产生的风险。如前所述,当前银行业资产和信贷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并未真正改善实体经济的融资状况,导致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关于信用扩张的消极作用,马克思指出,信用潜藏着经济危机发生的危险性,容易导致资源配置失灵,且信用的过度发展既会导致实体经济过剩生产引起经济危机。可以看到,信用的过度膨胀会产生高昂的成本。不仅无助于服务实体经济,还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因此,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对于其信用扩张的速度和方向需要加以合理引导,可以采取税收和监管政策等手段对银行业不合理的资产和信贷扩张加以限制,引导资金投向真正有需要的实体经济部门,使得金融业发展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Tags:李广子,马克思主义银行学说的现实价值6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