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武:关于马克主义财富观的两点综述(12月7日)
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末,居民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近181万亿,到2020年将达到415万亿。另据估计,2015年底,可投资资产1千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126万人。然而,高净值人群在积累大量财富后的财富共享观和公益慈善观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此,我们摘录两篇文献中的财富共享和公益慈善观点,以供参考。
一、财富共享
财富共享包括财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共享。财富共享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也是当前我们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财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和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等三个方面,财富的根本前提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这是财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意味着人对劳动、对自然、对社会达到普遍的占有,意味着人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从而使人的社会性、全面性和普遍性的本质得到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是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的劳动,是真正自由的劳动。作为财富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就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财富的真正尺度是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财富的本质在于自由。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是,人们已经不再停留于某种已经完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一种自由运动的状态中。财富的创造和人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财富作为人的主体本质的真正实现,不仅表现在人们能够自由地运用一切既得力量和条件创造财富,而且表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身就是财富。
马克思指出:“财产的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与之相对适应,而那种使财产成为劳动之属性的社会财产形式,绝不会制造个人的‘道德限制’,而会将个人的‘道德’从阶级束缚下解放出来。”就是说,超越经济与阶级追求财富共享的道德理想是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财富共享不能无视阶级或经济制度的局限依靠人类自发的方式实现,而只能在人对自身本质的不断占有过程中逐步实现。在这个意义层面,人对财富需求的正确超越应该是共享。只有财富共享才是人们在财富层面建构幸福生活的理想路径。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是马克主义财富共享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现。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对经济规律的理性回归;是对劳动及劳动者的尊重;是对社会公正的呼唤。提高财产性收入,首先要拓展和规范投资理财渠道,就是要创造条件扩容资本市场、丰富理财产品、让群众掌握更多的金融工具,把手里的“闲钱”变“活”,把家里的资产盘“活”。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和保护产权。最后要防止新的“马太效应”的出现。
二、公益慈善
慈善的重要载体是财富,而关于财富的来源、获取和应用的道德认知便是财富伦理。财富与伦理的关系,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在财富过程所应遵守的价值评价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也就是财富活动整个过程中所必须的的道德秩序或规范,其次是指主体人所创造的的财富本身应包含有伦理的维度,这是财富的内在价值尺度和道德考量,也是财富对人的意义。
马克斯·韦伯指出,财富伦理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判断:一是对财富来源的认识,即财富究竟是来源于上帝的恩赐、社会的给予、他人的帮助,还是个人的奋斗;二是取得财富的手段,即以最有效率、最合理、最公平、最职业的方式来创造财富,还是通过巧取豪夺、坑蒙拐骗来牟取财富;三是财富的应用,是拥有满足个人不断膨胀的欲望,还是回馈社会、捐助穷人。财富与伦理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财富无伦理则盲,伦理无财富则空,二者离则两覆。财富与伦理的和谐关系应该是:财富给伦理丰富的内容,伦理为财富规定方向,二者合则两美。
财富论事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坚实基础。可以肯定,市场经济只有建立在健全的道德或者说财富伦理与市场伦理的基础上,才如同建立在磐石之上。否则,我们不知道,哪一天诚信的大厦会倒塌,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天仇富的心理会演变出另一场暴民政治,我们同样不知道,市场经济的秩序会不会遭到破坏。所以,作者认为,富人阶层的慈善事业有待加强。我们也更需要构建完善和正确的财富伦理观念。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Tags:王增武,关于马克主义财富观的两点综述12月7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