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行改制上市鼓与呼(易宪容;6月15日)
6月9日,建行宣布将以分立的形式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集团有限公司,走出了四大国有银行改制的重要一步。
但是,建行的分立式重组没有走出以往国企改制上市的模式。即形成一个母子公司关系,集团公司控股、股份公司接管资产并分立。这种改制方式的目的只有一个,甩掉以往的包袱给集团公司,为轻装上阵寻求上市融资铺平道路。
不少人认为,从以往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情况来看,这种改制模式仅重上市、重融资、轻转制,从而容易隐藏着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难以分开、关联交易严重、集团公司可能侵害股份公司利益等弊病。因此,这种改制模式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中国的经验来看,能够改制成功的几率不高。
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国有企业改革不进行了。可以说,如果没有早几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要有今天的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同时,正如国有企业改制一样,尽管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并非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惟一之路,但国有银行改革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国有银行不改革,只能是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对目前建行的改制,我们不要只是对它批评与要求,而是要为其改制鼓与呼,并指出在这种改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看看有什么可化解之道。
国有银行改制应该如何进行?
在我看来,国有银行上市分立式重组更有可能性。
从国际经验来看,过去的20多年来,西方银行业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银行重组和兼并事件此起彼落。在美国,1975年至1997年间商业银行的间数下降了35%,平均每年发生兼并事件有400起。而这大量的银行兼并事件的发生也正是促使银行体系的各种功能效率提高的结果。国有银行作为一种商业企业,它的规模与范围在哪里?它的重组或兼并是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应该是显而易见了。
国有银行的分立式重组不是以往从小到大银行扩张性重组,而是国有银行根据实际情况从大到小的分立式重组,是通过对现有的规模过大、垄断过高的银行体制实行有机地分解和重组,化大为小、化整为零,通过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政策,对原有国有银行实行产权结构优化组合,从而使得分散的非国有的民间资本及国外资本进入国有银行体系并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这种多元化的产权模式,不仅可以打破国有银行改制的产权瓶颈、意识形态障碍,通过对国有银行边界、规模的重新选择,突破政府对国有银行改制的根本性制约,从而形成银行体制内的市场有效竞争,并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真正的动力和源泉。
当然,这次建行改制的分立式重组,尽管与我主张的国有银行分立式重组有很大差异,但它应该是现有约束条件下一种较好的选择。
因为,如果不通过这种分立的模式,建行要达到海外上市公司的标准是相当困难的。如果建行不能够重组与上市,那么它就无法吸收资本进入,就无法实行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如果中国的国内银行改革不能走出产权改革这一步,那么其他方面的问题都无法解决。
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银行改制成功与否的经验与教训不少。特别是国有企业国内上市所导致的许多问题更是为人诟病,但是我们决不可因噎废食。我们要看到这种上市方式的弊端,但更应该看到这种改制可能给国有银行改革找到一条活路。
澳大利亚的国民银行改制上市后走出一条国有银行上市后的成功之路,我们不仅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一套好的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规则与经验。因此,建行分立式的改制上市就得走出以往国有企业上市的老路。比如说,不仅要求建行的上市公司按照国际惯例、海外上市公司的标准来做,也可以用清楚明确的合约来确定集团与子公司的关系,以便减少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不规范关联交易、减少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源的侵占,从根本上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犯等。
很简单,如果子公司真正的发展了,效率上去了,集团所背负的历史包袱也会逐渐地化解。澳大利亚国民银行上市的经验就是如此。
总之,国有银行改革总得往前走,建行改革这种分立模式也是改革的一种方式。对于这种改革,我们并非要指责它如何不好,而是应该鼓励国有银行改革各种不同方式的选择,并随时警惕这些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从中找到化解之道。
Tags:为建行改制上市鼓与呼易宪容;6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