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油价,难牵的价改牛鼻(周子衡;3月11日)

http://www.newdu.com 2018/3/18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已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像一列呼啸的列车疾驰而过贸易、投资和工业产出等各大高峰站点。然而,继续依靠管制汇率、油价管制、电价管制,或廉价的土地、无社保的农民工、低成本的环境保护等等,中国经济特快已无法强行通过横亘在机车前方、越来越深邃的价格大裂谷。
    眼下,国务院下属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际统计局三大部委局正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将政策目光投射到价格方面,其中,以油价最为醒目。与此同时,国际上,合计占全球产油量三分之二的伊朗、伊拉克和尼日利亚三国的国内外局势严重恶化,受此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再度上扬。
    新一轮价格改革的漩流风生水起,中心是油价。
    拉动价格走势上扬
    2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去年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4%。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2%,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有小幅下降,同比下降0.3%。
    在生活资料出厂价中,占产值比重较高的食品类和初始价格较高的耐用消费品两类产品价格分别下降0.5%和2.4%,而衣着类和一般日用品类分别上涨1.4%和0.8%。这预示,生活资料价格未来走势会保持平稳甚或有所上升。
    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采掘业成为工业产品价格上涨的领头羊,涨幅为25.2%。原料工业上涨6.4%,加工工业上涨0.1%。分品种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6.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上涨13.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2.7%,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12.4%,涨幅回落4.1个百分点。
    最为醒目的是,原油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40.7%,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个百分点。成品油中的汽油、煤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5.9%、22.6%和21.9%。此外,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中,燃料动力类、有色金属材料和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月上涨17.7%、14.6%和0.8%,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1.6%。
    补贴政策压力增加
    2月22日。国家发改委指示要求,继续执行即将到期的航空燃油加价。而在此前的春运期间,航空客票出现大幅度下调,两折和一折票价时有出现。为什么票价可以如此走低而航空燃油加价却要继续执行呢?
    原因在于,航票价格的构成可分两个部分:一是市场决定的;二是政府有直接或间接补贴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航空燃油。所以,加价部分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转嫁给消费者,采取价外标示的方式。燃油加价的财务单列事实上为航空公司间过度的票价竞争设置了底线,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冲击不断上跳的油价部分。这说明,油价补贴已经成为航空等产业价格竞争的软肋。
    之前,国家发改委等政府机构发动了一场炮轰小排量机动车行驶地方性限制的舆论攻势,目的在于降低交通油耗,减少经济体系的燃油成本。事实上,整个燃油体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补贴。中国与国际市场存在较大的燃油价差一度引发燃油走私出境。补贴价格导致燃油供应紧张,一些地区出现“油荒”。
    油价补贴还造成了“高车价、低油价”的中国特色的机动车运营模式。伴随着中国机动车产销量的快速扩张以及国际油价的上涨,中国必然改变这种“逆价”模式,转向国际通行的“低车价、高油价”的模式。
    将掀第三波价格改革
    2月22日,人民银行透过《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呼吁第三波价格市场化改革。央行报告认为,我国资源价格偏低,而且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报告建议,有必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报告指出,我国资源价格基本上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全面覆盖环境破坏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资源税也很低,罔顾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扭曲与压低了资源价格。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虽依国际市场变动情况而调整,但往往调整滞后,调整幅度也不足。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也不合理。以电力与替代燃料的比价关系为例,我国单位兆焦的电力价格仅近于燃料油和天然气的70%、液化气的67%、人工煤气的56%。
    由于国内的资源价格管制形成国内外价格落差,进而价差导致的低成本扩张了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影响到汇率管制体制的稳定。正是基于此,在2003年炮轰房地产价格过高之后,作为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政策管理者的人民银行开始炮轰油、电等过低的管制价格。
    由此不难发现,整个政府价格管制体系发生松动。继1980年代的以粮食价格为核心的第一波价格改革——商品流通价格改革,以及1990年代以土地价格为核心的第二波价格改革——经济要素价格改革之后,以油价等资源价格为核心的第三波价格改革已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虽然每一波价格改革的重心或有不同,但是价格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市场化。
    与往不同的“破茧”之旅
    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全国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宣布决定全面推进水价改革,积极推进电价改革,完善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全面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目前,我国水价改革已稳步实施,天然气出厂价格改革方案顺利出台,煤电、煤热价格联动机制也已初步建立。但是,油价方面的动作却不明显。
    1980年代,以粮食价格为核心的第一波价格改革推进了中国经济体系的商品化,城乡间的计划壁垒受到冲击,为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货币化奠定了基础;1990年代,以土地价格为核心的第二波价格改革发轫,各地方在土地开发中获益匪浅,土地要素的货币化和资本化极大地推进了投资增长,并为农村劳力转移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进入21世纪,受到自由贸易的刺激,投资、工业产出与贸易等放量增长,拉动能源、交通、原材料的价格冲高,车路超载、油电荒、民工荒等经济瓶颈一再出现。
    前两波价格改革中,以粮食为主的流通商品和土地都存在规模庞大的增量或存量,价量关系在冲高放量中取得平衡。但是,与前两波价格改革所不同的是,由于缺乏充足的增量或存量,第三波价格改革将强烈冲击固有的利益格局,并必然一波又一波地将价格改革效应外溢到经济体系的各个层面或领域。
    我们注意到,在价格的形成机制方面,水价、煤价、地价,以及电价等依托输送网络,有着很强的地域因素或行业因素等限制,因此,其价格改革可以在不同区域或不同行业分散进行,逐步推进稳妥的渐进式价格改革。相对而言,油品的输送却有着极大自由度,地域限制或行业限制都很弱。因此,油价市场化改革难以在行业或地区等方面进行区隔,只能是通盘的、全国性的。另一方面,水、煤、地、电诸资源供给来自国内,殊少进口,几乎可以忽略国际价格,但是,原油和成品油的供给有着国内和国际两个来源,价格改革还必须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状况。
    油价市场化不仅意味着政府价格管制或补贴的消失,而且意味着缩小与消除国内外的价格落差。由此,油价的市场化改革将成为检验第三波价格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渐进市场化的经济已经走到一个需要全面推动价格改革的新阶段。一波又一波的价格市场化改革不仅冲击管制价格,而且瓦解计划体制。油价市场化将推进中国经济全面市场化,破重重计划体制之茧,最终走出计划与市场并存的转轨过渡阶段。
    

Tags:油价,难牵的价改牛鼻周子衡;3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