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健康险“病”在哪里(5月12日)
“健康保险保健康”是人们对健康险的要求和期望,而发生于今年一季度的“重疾险风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消费者对目前市场上健康险产品和服务的不满;与此同时,众多保险公司对包括重大疾病保险在内的许多健康保险产品纷纷提价,却又体现出市场供给方对健康保险经营亏损的不满。健康险供需双方的不同表现,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目前我国的健康保险并不“健康”。那健康险究竟“病”在哪里呢?
病源1:专业化经营程度不够,部分公司经营理念存在偏差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寿险公司可经营所有健康险业务,产险公司可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截至2005年底,我国有健康险经营资格的保险公司为75家。在已开业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中,目前真正开展业务的仅有人保健康1家。现阶段,寿险公司仍是健康保险最主要的经营主体。2005年,寿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307亿元,占整体健康险保费收入的98.2%,财险公司短期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5.1亿元,占1.6%,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即人保健康保费收入5365万元,仅占0.2%。
我国的健康险业务主要由寿险公司经营的现状导致了一个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健康险业务规模较小且经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健康险的需求呼声又较为强烈,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寿险公司难免会将健康保险产品作为“敲门砖”或“问路石”,使健康险沦为营销工具。
病源2:行业组织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的健康保险行业组织为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寿险工作委员会下设的健康险工作部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健康险的许多问题,包括精算基础薄弱、保险责任条款不清、费率管理混乱等等,都不只是某个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健康保险行业的问题。健康险尤其是重疾险的保险对象是人,有男女老幼之分,但某些病种的医学概念事实上是不能由保险公司自己来解释的,而应该由保险行业协会对主要病种进行统一解释,制定统一的重疾险行业标准。现阶段,各保险公司对健康保险产品的设计都是“各自为政”,使得费率制定不够科学,继而带来经营亏损、部分产品被迫退出市场或价格调整等问题。由此可见,今年一季度深处“重疾险风波”漩涡中的友邦保险深圳分公司,虽然说不上是健康险行业问题的“替罪羊”,但可以说得上是“顶罪羊”的!
病源3:产品体系单薄,业务结构不合理
我国健康险市场上的产品主要为医疗险和疾病给付型产品,还有少量的护理和失能收入型产品。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各家公司报备健康险种796个,其中重疾险种199个,占到所有产品的1/4,实际经营中,重疾险由于具备长期定额给付性质,风险比较可控,成为健康险中少数可以带来利润的险种,其业务占比达到健康险的60%到70%,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两家寿险公司的重疾险业务分别占到其总保费收入的17.49%和19.43%。2005年,从全国保费比例来看,短期健康险和长期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分别占37%和63%。但笔者认为,由于重疾等长险业务保障范围相应狭窄以及随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等缺点,对其过分重视将降低健康险的整体保障程度,同时也很难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和高程度的健康保障要求。
当然,导致我国健康保险不健康的原因,还包括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不合理、消费者的健康保险观念落后以及健康保险经营中的信息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缺乏、营销渠道狭窄等等其它问题,但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并不是健康险本身的问题,或不是现阶段健康险的主要和根本问题。针对我国健康险的前述“病源”,笔者试着开出了自己的“处方”:
1.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加强专业化运作。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既不能只关心自身的盈利和效益,也不能“赔钱赚吆喝”,而应该坚持专业化的经营方向,为人们提供专业化、多样性的健康保障服务,在更好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健康保险的专业化运作绝非单指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这种经营模式,隶属于寿险和产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业务同样具有专业化运作的问题,现阶段后者更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当务之急是做好健康保险宣传、行业标准制定、精算基础建设等行业“公共品”的生产。
Tags:许亚,健康险“病”在哪里5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